跳转到内容

俾路支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俾路支族
俾路支人
بلوچ
總人口
超过1500万  [1]
分佈地區
 巴基斯坦800万(1998年)[2][3]
 伊朗410万 (1998年)[4]
 阿富汗110万 (1998年)[5]
 阿曼40,7000 (2000年)[來源請求]
 阿联酋21,5000 (2000年)[來源請求]
 土库曼斯坦5,5000 (1993年)[6][來源請求]
 科威特2,0000 (1993年)[7]
 卡塔尔1,3000 (2007年)[來源請求]
 沙烏地阿拉伯1,2000 (2007年)[來源請求]
 索马里8200 (2007年)[來源請求]
語言
俾路支语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多為逊尼派,少數Zikri教派英语Zikri[8][9] [10]
相关族群
库尔德人布拉灰人
1980年時巴基斯坦附近民族分布,俾路支人為紅色。

路支俾路支語بلوچ‎)是伊朗人的一支,俾路支地區西亞伊朗高原東南部)的主要民族。现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境內。俾路支人多數以農業、游牧和畜牧業為生,使用俾路支語。其餘的許多人生活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土庫曼阿曼巴林科威特,並在一些非洲地區,即肯亞坦桑尼亞塔波拉有一個大的社羣)。小社羣俾路支人也住在歐洲澳大利亞珀斯

源起

[编辑]

俾路支(Baluch)的字面意思就是“游牧”。在阿拉伯地区有一座山,名叫“伯路杰(Baloj)”。他们自称是属于阿拉伯后裔,名称可能来自这座山。在倭马亚王朝时期,生活在叙利亚的阿勒颇草原,迁移至伊朗大不里士、马什哈德等地。最后进入锡斯坦,再到马卡兰,于13世纪进入信德地区。在统治阿富汗的加兹尼王朝期间,他们也是这个王朝主力部队之一。 而该地区的布拉灰人虽然语言与俾路支不同,但关系密切,被视为俾路支部落的一部分。

圖像

[编辑]

俾路支民族主義

[编辑]

俾路支人以部落为主要社会结构形式,分为定居单位(Shahri)和游牧单位。定居单位是俾路支中部和南部地区(即马卡兰地区)社会秩序的支柱,而游牧单位是北部部落地区统治的基础。俾路支传统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对应,绝大多数的部落民采用原始放牧和农耕的生产方式,两种生产方式在南北不同地区相互并存,在某些地区则是两者的混合。 12世纪随着米尔贾拉尔汗建立俾路支部落联盟,主要的俾路支部落形成,这成为未来俾路支地区的核心。布拉灰人建立的卡拉特邦是俾路支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11]

註釋

[编辑]
  1. ^ Eastern Balo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thnologue.com (retrieved 7 July 1998)
  2. ^ Population by Mother Tongu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pulation Census Organization, Government of Pakistan (retrieved 7 June 2006)
  3. ^ Census of Afghans in Pakist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HCR Statistical Summary Report (retrieved 10 October 2006)
  4. ^ Languages of Ir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thnologue.com (retrieved 7 June 2006)
  5. ^ Western Balo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thnologue.com (retrieved 7 June 2006)
  6. ^ Western Baloch in Turkmenist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thnologue.com(retrieved 7 June 2006)
  7. ^ People in Kuwai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thnologue.com (retrieved 7 June 2006)
  8. ^ Pakistan -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202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2). 
  9. ^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202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3). 
  10. ^ Baluch -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0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11. ^ 乌昵尔. 俾路支早期民族主义运动探究 (PDF). «国际政治研究». 2018 [2020-10-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7). 

参考文献

[编辑]

延伸閲讀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