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堂吉訶德 (芭蕾舞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唐吉軻德 (芭蕾舞劇)
《唐吉訶德》第三幕男女主角巴西里奧和琪蒂的經典造型

唐吉訶德》(俄语:«Дон Кихот»;英語:Don Quixote),是基於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四幕八場芭蕾舞劇,由莱昂·明库斯(Leon Minkus)作曲,首演於1869年12月26日儒略曆12月4日]由芭蕾編舞家莫里斯·珀蒂帕(Marius Petipa)負責為莫斯科皇家大劇院芭蕾舞團編排。其後珀蒂帕和明库斯為聖彼得堡皇家芭蕾舞團把該劇擴充至5幕11場,並在1871年11月21日儒略曆11月9日]在聖彼得堡皇家大石劇院(Imperial Bolshoi Kamenny Theatre)首演這個改編版。

而今天該劇的大部分版本都源自亞力山大·戈爾斯基(Alexander Gorsky)在1900年為莫斯科大劇院編排的版本,該版在1902年也曾在聖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上演。

較早版本

[编辑]

而將這本塞万提斯的小說入舞,珀蒂帕和明库斯並非第一人,1740年維也納編舞家弗朗茨·希維定 (Franz Hilverding)就按原著角色安排編排過。該版本在1786年於巴黎被現代芭蕾舞之父讓-基奧治·諾維讓(Jean-Georges Noverrein)重新編排過。

但原著主角的安排,缺乏一對男女主角互動,從而難以安排雙人舞,是將小說《唐吉訶德》改編為芭蕾舞劇的一大難題。而這個難題在1801年,被巴黎歌劇院的芭蕾舞總監路易-雅克·米隆成功解決。米隆選粹了塞万提斯同名小說的第二部中的兩個章節改編而成,將主角則變成了酒庄老闆女兒琪蒂(Kitri,原著中的 Quiteria)和同村的窮理髮師巴西里奧(Basilio)這對情人。[1]

劇情大綱

[编辑]

珀蒂帕/明库斯這個版本就是沿用米隆版本的劇情大綱,琪蒂一直和巴西里奧相戀,但其父卻打算將她嫁給有錢的中年人戛馬謝 (Gamache,原著中的Camacho)。巴西里奧和琪蒂想出一個辦法:巴西里奧假扮自殺,琪蒂懇求父親允許她先和巴西里奧冥婚,再和戛馬謝正式結婚。琪蒂父親答應冥婚過後,巴西里奧立刻「復活」,反對這對愛侶結婚的父親,在唐吉訶德的調停過後也只好作罷。唐吉訶德和其侍從桑丘·潘薩(Sancho Panza)實際上是該劇的配角人物,雖然唐吉訶德把琪蒂誤認為自己夢中情人達辛妮亞(Dulcinea)和攻擊風車的場景都被安排在劇情主線之上。

角色和首演陣容

[编辑]
角色 / 職務 莫斯科大劇院
1869年12月26日儒略曆12月4日]
聖彼得堡大石劇院
1871年11月21日儒略曆11月9日]
莫斯科大劇院
1900年12月19日儒略曆12月6日]
唐吉訶德 Wilhelm Vanner Timofei Stukolkin Aleksei Bulgakov
琪蒂,酒館老闆的女兒 Anna Sobeshchanskaya Alexandra Vergina Mathilde Kschessinskaya
巴西里奧,窮理髮師 Sergei Sokilov Lev Ivanov Nikolai Legat
桑丘·潘薩,唐吉訶德的侍從 Vassily Geltser Enrico Cecchetti
達辛妮亞,唐吉訶德的夢中情人 Polina Karpakova
戛馬謝,琪蒂的富有追求者 Dmitri Kuznetsov Pavel Gerdt
街頭舞者 Olga Preobrazhenskaya
愛神 塔玛拉·卡萨维娜
胡安妮塔,賣花女,巴西里奧和琪蒂的朋友 安娜·巴甫洛娃
樂團 莫斯科大劇院管弦樂團 聖彼得堡皇家芭蕾舞團管弦樂團 莫斯科大劇院管弦樂團
編舞 莫里斯·珀蒂帕 莫里斯·珀蒂帕 亞力山大·戈爾斯基

特色

[编辑]

《唐吉訶德》在現今被譽為最歡喜和具節日氣氛的古典芭蕾舞劇,並有足夠空間讓主角表演高難度的技巧。與此同時,無論是在劇情和舞步的安排都非常好,在基洛夫版本尤其明顯。

一個短小的序幕,由唐吉訶德和桑丘·潘薩的簡單動作,帶起劇情。接著是題為「巴塞隆納的廣場」的第一幕,以類西班牙風格的古典編舞為主,附以零碎的民族特徵舞(英語:Character dance)。

第二幕,「吉普賽人的營地」,則是鮮明對比,以默劇和民族特徵舞為主。

第三幕題為「達辛妮亞的花園」,全幕由女舞蹈員表演純古典的舞步,描繪唐吉訶德夢中的仙境。而題為「塞維利亞的小酒館」的第四幕又回到民族特徵舞為主,大部分女舞蹈員都穿上有跟的民族舞蹈鞋表演。

《唐吉訶德》著名的婚禮雙人舞

最後一幕,則是主角——琪蒂和巴西里奧的婚禮,以古典的舞步為主,重頭戲便是主角表演的著名雙人舞(pas de deux)。

而主角不單單表演幾個變奏,炫耀技巧了事,還會通過舞蹈交代劇情,表達想法和感受,而且編舞上也表達了不少角色的個性。

而整套芭蕾舞劇也被認為有暗示到民主的訊息:唯一的「貴族騎士」戛馬謝是眾人的取笑和玩弄對象,唐吉訶德雖然諷刺性不減,但也是一個友善的角色。而相比之下,琪蒂和巴西里奧則是戲中主角,眾人的焦點所在。

由俄國到西方

[编辑]

1924年首次西方演出的《唐吉訶德》,是由1902年戈爾斯基版本的刪減版,由著名芭蕾舞蹈家安娜·帕瓦洛娃 (Anna Pavlova)自資的公司帶到西方,但一直未能足本上演。而難度極高的「婚禮大雙人舞」直到1940年代才被蒙地卡羅俄羅斯芭蕾舞團所表演。西方的首次足本上演見於1966年,由英國的藍巴特芭蕾舞團(Ballet Rambert)所編排。1966年,芭蕾舞大師魯道夫·紐瑞耶夫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芭蕾舞團編排了自己的版本,並用了約翰·蘭奇貝利(John Lanchbery)改編版的音樂,並在1973年和澳大利亞芭蕾舞團合作錄影了這個版本。米哈伊·巴里什尼科夫1980年為美國芭蕾舞劇院編排的版本,廣獲好評,並在巴黎歌劇院等地上演。當今世界各大芭蕾舞團上演該劇的不同版本,被譽為是當今最經典的芭蕾舞劇之一。

而著名編舞家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在1965年,放棄明庫斯的音樂,改用尼古拉斯·那波科夫(Nicolas Nabokov)的音樂,編排了著名的現代新版本。巴蘭欽將主角轉回到唐吉訶德和達辛妮亞身上。該劇一直上演至1970年代中期。2005年當年為巴蘭欽出演達辛妮亞的蘇珊·法雷爾(Suzanne Farrell)重新編排了這個版本。

參考資料

[编辑]
  1. ^ Levene, L.: Minkus: Don Quixote,刊登在迪卡唱片公司《堂吉訶德》DVD (2006年馬林斯基劇院現場版)小冊子 第8頁
  • Bremster, M. (ed.) 1993.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 Detroit: St James Press ISBN 1-55862-084-2 (Vol. 1 and 2)
  • Craine, D. & Mackrell, J. (2004).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Dance.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147. ISBN 0-19-860765-2.
  • Levene, L. (2009). Booklet for Mariinsky Theatre's 2006 Production of Don Quixote. London:Decca 074 3235
  • BalletNotes: Don Quixote

相關舞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