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布氏薑片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姜片虫
布氏薑片蟲
布氏薑片蟲的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纲: 吸蟲綱 Trematoda
亚纲: 複殖亞綱 Digenea
目: 斜睪目 Plagiorchiida
科: 片形科 Fasciolidae
属: 薑片屬 Fasciolopsis
Looss, 1899
种:
布氏薑片蟲 F. buski
二名法
Fasciolopsis buski
(Lankester, 1857) Odhner, 1902

布氏薑片蟲學名Fasciolopsis buski),簡稱薑片蟲,是一種外觀極像薄切片的中、大型寄生蟲。為完成一代生活,这种虫必須在環境適當的淡水體內發育,再以常見的水生植物作第二輪的寄生,最後可感染隻,並寄生在小腸、產下子代。

形態

[编辑]

成蟲雌雄同體,尺寸介於長3至7公分、寬1至2公分,厚度僅約1-3毫米,體型寬扁似的斜切薄片,但顏色肉紅,蟲體一端具有口吸盤和大五倍的腹吸盤,其腸管在兩個吸盤之間分叉後延蟲體兩側伸至尾端,蟲體後半幾乎由高度分支的睪丸佈滿,卵巢約呈鴿蛋形並有向外少許的分支,由此至腹吸盤之間盤繞著子宮,產下之卵色澤淡黃,具有卵蓋,尺寸約莫長135微米、寬85微米。

布氏薑片蟲的生活史

生活史

[编辑]

由於蟲卵相對於第一中間宿主而言很大,一般螺類無法攝食,因此蟲卵必須先在溫暖的水中,經過三週孵化成纖毛幼蟲、破除卵蓋才能鑽入並感染扁捲螺,再依序發育成胞狀幼蟲雷氏幼蟲尾動幼蟲,耗時約一個半月,隨後離開螺體,再游至菱角荸薺茭白筍等水生植物第二中間宿主附著,分泌出成囊物質並脫去尾巴發育成囊狀幼蟲,藉由外囊的包裹,增加對環境的抵抗能力,有時這些囊狀幼蟲的形成可以不依附在任何物體,而直接漂浮在水面,隨人、飼養豬和野豬攝取這些受感染的植物或飲用生水,囊蚴便可借助消化道分泌物分解外囊,並吸附在黏膜上,經歷1至3個月便可發育成蟲並產下後代,完成一個世代的循環,因此豬和人類都是薑片蟲的最終宿主。

流行病學

[编辑]

薑片蟲的幼蟲所需環境要求較高,不僅溫度必須溫暖,且無法在乾燥狀態下存活很久,因此地理上的受到侷限,多成點狀分布,連發育時間也受到限制,大約在夏天開始以後幼蟲才從螺體內鑽出,因此感染症多發生在北半球下半年。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亞各國,僅中國大陸地區及台灣已知的第一中間宿主便有四、五種,因此防治上不易根絕,而盛行地區居民多有生飲、生食的習慣,加上環境衛生政策不良,導致排泄物污染環境,增加感染的風險

臨床、診斷和治療

[编辑]

由於布氏薑片蟲主要寄生在小腸,數量多時可達上千隻,甚至可能擴散至大腸,一般而言,人體寄生中的薑片蟲約僅有數十條吸附在腸黏膜上,以血液維生,因此患者會有腹痛、便秘、腹瀉、貧血的情況交替發生,而大多數腸道吸蟲症患者幾乎不會出現顯著的症狀。為了和細菌性腸炎阿米巴原蟲感染作區分,必須借重糞便中的蟲卵檢驗,或是排出、吐出的成蟲來鑑定,對於同樣是大型的片狀牛羊肝吸蟲,從睪丸的形狀、兩個吸盤的比例、頭錐的形態都可以做區分。確診後可使用藥物吡喹酮治療,一般效果良好,另外也有學者建議使用其他新型藥物。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中文)范家堃、張淑美、黃協賢、李細祥,2006年,薑片蟲症,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出版,Ch.65。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