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宛平城

坐标39°51′02″N 116°13′20″E / 39.850497°N 116.222228°E / 39.850497; 116.222228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宛平县公署

39°51′02″N 116°13′20″E / 39.850497°N 116.222228°E / 39.850497; 116.222228

宛平城东门
宛平城西门

宛平城,原名拱极城,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东侧,是明朝所建屯兵用的卫城,后为七七事变爆发地。如今宛平城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的保护范围。

历史

[编辑]

明清时期

[编辑]
宛平城西门瓮城

明朝以前,宛平县大兴县金朝依郭中都,为赤县;时继续为附郭赤县,清朝时同属顺天府,两县一直都没有县城。明朝沈榜著《宛署杂记》记载:宛平县、大兴县“城内分土:前从棋盘街,后从北安门街”,分治北京城内。清朝宛平县管辖如今的西城区门头沟区石景山区全部,丰台区海淀区大部,大兴区一部。宛平县署设在西城(地安门以西的东官房),大兴县署设在东城(今东城区大兴胡同内)。当时北京流传歌谣:“一城分两县,各归各自管,都不相侵犯。”皇帝坐在紫禁城太和殿上,左脚踩大兴县,右脚踩宛平县。民间谣传,明清两朝的皇帝在先农坛躬耕的一亩三分地,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以西,属宛平县地,每年要向宛平县缴粮纳税。[1]

宛平城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年),时称“拱极城”,因当时卢沟桥作为永定河上唯一通往北京城的桥梁,地理位置重要,特命御马监太监武俊监造,现存明代腰牌、武俊碑都能证明拱极城是武俊所造。[1]城開東西二門,西門“永昌門”,東門“顺治門”,分別為大順與大清年號,為知名讖緯謬種。

1981年8月,在宛平城西门洞地下出土一枚钟形银牌,高11厘米,底宽7.5厘米,腰宽5.8厘米,是崇祯帝任命武俊官职的腰牌。银牌铭文为“敕令”:“钦差分守涿等处地方,详查台垣、火具、清军募练兼山西开采事务、督理拱极城工,御马监太监武俊。崇祯十三年三月上吉日立。”[1]

拱极城作为军事设施,建造上不同于县城,一般称为“斗城”或“卫城”。宛平城也是华北地区保留最完整的卫城建筑。明朝清朝,拱极城一直作为驻兵之所。清朝在此设有参将,参将衙门位于城内正中路北,参将仅次于总兵、副总兵的职务,平时统辖本部军士一千五百人左右,并可以调动外地驻军。[1]

民国时期

[编辑]
宛平城南城墙下蔡学仕制作的抗战纪念石鼓

中华民国时期,宛平县划归河北省,拱极城内不再驻军。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宛平县公署迁入拱极城,始更名为“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走失一名日本士兵而发动七七事变,炮轰宛平城,開啟了「八年抗戰」的序幕,城墙上至今仍留有日军炮轰的弹洞。之后宛平县政府迁到长辛店镇[1]

七七事变前,宛平城及卢沟桥周边有数十处庙宇。其中,宛平城东门外北侧有龙王庙,南侧有药王庙,卢沟桥南侧有河神庙,西侧有大王庙,北侧有迥神庙,宛平城内有兴隆寺、观音庵、城隍庙、马神庙、九神庙等。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朝及清朝前期。1937年7月七七事变中,卢沟桥保留下来,但该地区数十处庙宇等古建筑被毁,个别幸存者也受损严重。[2]

共和国时期

[编辑]
城内街。此街连接东门、西门,是过去城内唯一的大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52年7月宛平县制撤销,辖区划归北京市。因年久失修,又遭日军枪炮攻击,宛平城的城楼、角楼等早已倒塌。为了消除交通堵塞,1958年又将宛平城东、西城门各闸门拆除。[1]

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卢沟桥和宛平城的文物保护范围。[3][4]

1980年代,对文物保护范围进行了细微改动。被划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后,国家计委国家文物局拨款修复了宛平城。1986年,按照原貌重建了东、西门城楼。[1][3][4]

1987年,在宛平城内建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2000年,在宛平城南建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1]

2001年到200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進行宛平城一期修缮工程,是3.3亿元文物修缮工程之一。2001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投资400余万元修缮宛平城。主要修缮内容包括:复建角楼4座、中心敌楼2座、小铺房4座,总面积336.14平方米。修缮长640米,高7.18米,总面积4595.2平方米的南城墙外立面。[1][5]

2002年,西五环通车,从宛平城与卢沟桥之间的地下通过,尽量避免了对地上建筑的影响。宛平城内原住户也基本迁出城外,城内街重铺有挖掘出的明代石板路,两旁仿建明清茶楼酒肆等建筑,成为步行文化街。[6]

2003年起的宛平城二期修缮工程被列入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2003年11月10日丰台区网上公开招标,共有11家企业报名竞标。主要修缮内容包括:东西城楼修缮460平方米;城墙修缮11345平方米;在南城墙一期修缮的基础上修缮其他具备施工条件的城墙,保留城墙上留下的抗日战争时期枪炮弹痕迹。[5]

2008年9月10日卢沟桥历史博物馆落成開放,自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卢沟桥、宛平城都举办北京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6][7]

2009年,丰台区新制定了《宛平城和卢沟桥文物保护规划》,交国家文物局审批。按照该规划,卢沟桥和宛平城文物保护区域内的建筑物高度、建设项目将受限制。该规划中的文物保护范围缩小:东、南仍以京石路为界;西部范围划定到小清河西岸,杜家坎等地区从文物保护区范围内划出;北部将钢渣山一带从文物保护区范围内划出,一部分将作产业用地,一部分将作住宅建设用地。这次调整是为解决该地区文物保护区、居住区、商业区混杂,不利文物保护和整体规划的问题。[3][4]

宛平城现属北京市丰台区管辖,设乡镇级别的宛平城地区办事处(2020年改为宛平街道),另外还是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办事处的驻地。[1][6]

建筑

[编辑]
2005年在宛平城西门内复建拱极营,这是拱极营外的说明牌。

从宛平城内出土的《武俊碑》(现存卢沟桥历史博物馆)记载:拱极城“城楼两座,闸楼两座,瓮城两座,角台四座,角楼四座,中心台两座,敌楼两座,小敌楼两座。共房屋十二间,马道八道,门楼八间,城上旗杆十二根。”拱极城内置有驻军的拱极营。[1]

拱极城因为是军事设施,所以形制与县城有别,且比县城规模小,东西长640米,南北宽约320米,距离卢沟桥数百米。城墙为砖石结构,城墙基础铺设六层条石,上面砌砖,内部填黄土及碎石,顶上铺面砖三层。拱极城有东门“顺治门”,西门“威严门”,并设有城楼和瓮城。南北城墙中心设有中心台,南曰“洪武”,北曰“北极”,台上设有敌楼。拱极城的四角原来有角台,上面有角楼,下设辅房。城墙顶上四周的外侧设有矮墙垛口,垛口上有望孔,下有射眼,垛口上还加有一层盖板。拱极城没有一般县城的街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城内只有一条连接东门和西门的石板路,路两旁分设兵营、驿站等设施。直到1929年宛平县政府迁入城内,始设有县公署。[1]

城内现有建筑有:[1]

  • 城内街:2003年起,宛平城内复建了宛平县公署、卢沟驿、兴隆寺、拱极营等建筑,同时还新建了戏楼等景点。城内街成为一条明清文化步行街,展示老北京民俗文化。北京泥人张、老北京胡同张、老北京印象等老字号相继入住。城内街上还先后设立了王麻子刀剪博物馆、万家灯管、湘人馆等博物馆。[6]在2000年代的宛平城修缮工程中,城内街的柏油路被翻开,发现了一条石板路的片段,但石板路的大部分石板已在过去修城市排雨管线时被破坏。于是,宛平城修缮工程参考残存的石板路的样式,将城内街铺上凹凸不平的大石块,延伸至瓮城的部分还被打磨出4道车辙印。[8]
  • 拱极营:明朝建拱极城后,设兵防守。清朝时,该城兵营称“拱极营”,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的卢沟祭炮活动;在城内设西路捕盗同知、巡检司,并设有游击营驻防。明清时期,城内驻兵人数不多。清朝后期,城内不再完全是军营,相继兴建酒肆、茶楼、庙宇。2005年,对宛平城内的拱极营进行了部分复建,为仿古建筑,位于西门内。[6]
  • 卢沟驿:驿站是古代传递公文人员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马之所。明朝《宛署杂记》记载:“宛平县凡一十二铺,每铺设铺司一名”,属于徭役。明朝中后期,宛平县驿站“有屋数楹”。中华民国时期,设邮寄代办所,有信柜多处。2005年,复建宛平驿站。[6]
  • 兴隆寺:位于宛平城西门内。始建于明朝。原来该寺有正殿三间,配殿六间。清朝《日下旧闻考》记载,“兴隆寺于康熙六年重修,有开建十方院碑,吏科给事中赵之苻撰。磬一,明成化六年铸,钟一,上勒万历丁未敕赐护国广慈寺字。”该寺倒塌后,寺内供器、钟、磬等物被全部变卖。兴隆寺原物多已遗失,木制物品烧毁,大钟遭日军掠走。1958年兴隆寺被拆毁,如今仅存大殿遗址(遗址上有新建筑物)及东配房三间。[6]
  • 宛平县公署:位于宛平城内中心。民国十七年(1928年)宛平县政府迁到拱极城内,拱极城始称宛平城,将城内河路厅、城外龙王庙各房屋作为宛平县政府机关临时办公用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宛平城内新建县公署,共有房屋六十多间。1937年七七事变后,宛平县政府外迁至长辛店老爷庙。因七七事变时遭到日军炮击,宛平城内的宛平县公署大部分房屋被炸毁,仅存正房三间。1984年,丰台区人民政府公布宛平县公署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中央决定在宛平县城内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将宛平县公署旧房拆除。宛平县公署不再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在宛平城东城门内不远处复建了宛平县公署,大门上挂有“宛平县衙”匾额。[6]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宛平城内中心。[1]
  • 宛平广场:位于宛平城内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交汇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2005年3月,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副市长张茅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现场视察后,决定在该馆南侧兴建馆前广场。2005年7月4日建成,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广场中央有“醒狮”铜雕。[6]
  • 牌楼:卢沟桥广场上的卢沟桥头新建一座长6米、宽3米的牌楼,牌楼中间是题为《古桥神韵》的风景照片,其下有“卢沟桥”三个字采用毛泽东的书法风格,两侧分别是卢沟桥英文日文简介,简介下是卢沟桥历史和七七事变情况。[5]
  •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位于卢沟桥北侧桥头。2008年9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5]
“七·七事变”弹坑遗址

城外现有建筑有:[1]

  • “七·七事变”弹坑遗址:位于宛平城南城墙外侧。城墙上的弹坑旁边挂有说明牌,牌上方标题为“‘七·七事变’弹坑遗址”,下面正文写有:“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这是‘七·七事变’日军攻打宛平城时留下的弹坑。”[6]
  • 卢沟桥广场:位于卢沟桥东侧与宛平城西城门之间。2005年7月4日建成。南北宽80米,东西长260米,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广场位于下沉式的五环路的砼板上,成为唯一横跨五环路的广场。广场中央有条石板路连接卢沟桥与宛平城,并穿越宛平城。[5]“卢沟桥广场石刻”为北京市丰台区普查登记文物,其中包括6件石刻,石碑字迹已漫漶不清:[9]
    • 卢沟桥诗碑:碑高330厘米,厚31厘米,宽93厘米。螭首方座。碑文6行,满行12字。
    • 教养宜民碑:明代。碑高190厘米,厚22厘米,宽70厘米。底座高35厘米,宽95厘米。方首方座。额题“教养宜民”。
    • 哈哈雷碑:清代。高330厘米,厚32厘米,宽106厘米。麒麟碑首。
    • 重修卢沟河堤碑记:明代。碑通高396厘米,厚42厘米,宽105厘米。圆首龟座,额篆“重修卢沟河堤碑记”。年款为“大明弘治三年五月吉日立”。
    • 无字碑:碑高460厘米,厚35厘米,宽120厘米。汉白玉质,方首方座。
    • 武官:高300厘米,头部已损坏。[9]
  • 大王庙:位于卢沟桥西端路北,又名“岱王庙”。中华民国初年,为京兆师范校舍。1937年,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219团)团部所在地。大王庙是明代建筑,现存二层戏楼和一层券门,券门为石制拱形,雕有龙形图案。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的文物保护范围。[1]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位于宛平城南。[1]
  • 赵登禹将军墓:位于宛平城东,西道口的京石高速公路西侧。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