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币
布币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铲形货币,主要流行于周王畿和三晋一带,燕国、楚国也有铸造。布币源于青铜农具,进而由金属商品货币演变为中国最早的铸币,在秦朝统一货币后遭废除,新莽时期又短暂铸造。
中華民國財政部、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中国人民银行、臺灣銀行、恒生銀行等机构的徽标均采用布币的圖象。
布币来源于农具铲子,铲子在上古汉语中称为“钱”。汉语中用“钱”来称呼货币的做法由此产生,延续至今。
形制
[编辑]布币的形制整体像是鏟子。最上端的部位为首部,首部以下两侧为肩部,肩部下部两侧为足部,足部之间为裆部。布币的形制发展趋势,总体而言,是首部从有一定厚度且中空的空首变为扁平的平首,从厚、粗、长变为薄、细、短;肩部从宽变为窄,从平肩、耸肩变为垂肩、圆肩;裆和足最初混为一体,之后逐渐分离,足部从尖足变为方足、圆足,裆部从弧形变为平直状、尖形状、桥梁状等等;整体从厚重硕大变为轻薄体小。[1]:42,57-59
历史
[编辑]春秋布币
[编辑]在上古中国,铲子等农具经常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商品货币。直到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出现了由铲子演变而来的原始布币,是中国最早的铸币。原始布的形态与农具铲子十分接近,但刃口较薄,因而不具备实用功能。[2]:80-81,86-87[3]:47[1]:170
春秋中期,出现了空首布。其首部不再深入肩部以下,不过仍然中空,保留农具铲子用来插入木柄的构造,故而得名。[3]:48早期布币有鲜明的国别色彩,不同地区铸造的布币有着不同的形态。周王室、晋国魏卿、郑国、卫国、宋国等铸造平肩弧足空首布。晋国韩卿铸造垂肩弧足空首布。晋国赵卿铸造耸肩尖足空首布,有学者推测其来源并非铲子,而是另一种农具耒[4]。[1]:72,170
战国布币
[编辑]战国初期,出现了平首布,首部与币身同样扁平,整体也更加轻便。赵国延续传统,铸造尖足平首布。韩国除了继续铸造垂肩空首布外,还铸造一种平首平肩方足、首部两端各有一个小锐角突出的锐角布。魏国则铸造裆部弧度大、像桥梁状、平首方足的桥足布。[1]:170
战国中晚期,列国之间商业往来越发密切,韩、赵、魏开始发行形制相同的方足布。赵国的部分城邑还铸造类圆足布、类方足布和圆足布:前两者由尖足布发展而来,但足部尖锐程度减缓,向方足和圆足靠近;后者圆首圆肩圆足,另有一种变体即三孔布。与此同时,过去铸造刀币的燕国也开始铸造方足布币,与赵国、中山国形成刀布混合流通区。南方的楚国也铸造布币,方便跟魏国交易。[1]:171[3]:52-57楚国布币分大布、小布,造型类似方足布,但整体特别狭长,束腰,故称燕尾布或长布。小布常常两枚一组,一正一反,四足相连,故又称“连布”。[1]:52,55[3]:52
-
流传最广的方足布
-
圆首圆肩圆足的圆足布
-
圆足布的变体三孔布
-
楚国布币,又称燕尾布
新莽布币
[编辑]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废除布币、刀币等,统一铸造方孔圜钱秦半两。[3]:81-82王莽建立新朝后,复古改制,重新推行古钱币。始建国二年(10年),铸造六种方孔钱和十种铲形布币,面值、大小、重量都从小到大逐一增加,称为“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天凤元年(14年),又改铸统一大小的方孔钱“货泉”和铲形钱币“货布”。新莽铲形钱币的形制接近楚国布币,但尺寸要小得多。[5]:267-268[1]:143
铭文
[编辑]先秦布币大多有铭文,最常见的内容为地名和币值。地名多为城市名,如“甘丹”(邯郸)、“榆即”(榆次)、“晋昜”(晋阳)等,而不刻铸国名。[1]:71,84铭文上的单位有釿、铢、两,以釿最为普遍。三者均为重量单位,而釿可能已经转变为货币单位。[1]:172楚国布币上还铭刻有兑换比率:楚大布正面铭刻“𬂠比坣𠦉”(大币当釿),反面铭刻“十货”,楚小布正面铭刻“四比坣𠦉”(四币当釿),表示1楚大布=1釿=10蚁鼻钱=4楚小布。[1]:143-149
新莽十布正面铭刻“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货布正面铭刻“货布”。[6]
-
正面铭文为地名“焛”(蔺)
-
新莽十布之大布黄千
-
新莽十布之幺布二百
-
新莽货布
名称
[编辑]关于铲形钱币何以称为“布”,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布”是“镈”的假借字,“镈”即锄头,表明该种货币的起源与农具有关。[7]:132[1]:25或认为,新莽和北周都曾铸造过以“布”为名的方孔钱,可见“布”在当时并不专门指称铲形货币,这种叫法是五代、宋初才出现的。[3]:60而之所以会将货币称为“布”,或以为是“流布”的意思[3]:60,或以为跟织布曾广泛充当商品货币有关[2]:84-85。
铲形钱币的起源与铲子有关,因此称为“钱”,上古汉语中“钱”即铲子。后来“钱”所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用于指称各种形制的货币。[8][3]:47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高婉瑜. 先秦布币研究. 台北县: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0. ISBN 978-986-254-088-6.
- ^ 2.0 2.1 黄锡全. 先秦货币通论.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1. ISBN 7-80047-301-5.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白秦川. 中国钱币学. 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649-1297-0.
- ^ 白秦川. 耸肩尖足空首布起源于耒说. 中国钱币. 1989, (01): 3-7.
- ^ 张之恒(主编). 文物鉴定指南.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 ISBN 7-81050-120-8.
- ^ 班固.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 .
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改作货布……其文右曰“货”,左曰“布”。
- ^ 杨宽. 战国史. 第3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7-208-01177-X.
- ^ 陈振中. 殷周的钱、鎛——青铜铲和锄. 考古. 1982, (3): 28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