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杜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杜弢起义

杜弢[1](3世紀—315年)[2]景文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祖父杜禎是有名土的人,因而杜弢在蜀地亦有名望。杜弢起初任地方官員,在西晉末年在湘州被當地流民推舉為變民首領叛亂。後來王敦陶侃周訪領兵討伐,頗見成效,令杜弢曾一度投降,但不久則因仍受晉軍進攻而再次起兵叛亂,但以失敗告終。

生平

[编辑]

杜弢以才學著稱,獲州府舉為秀才建始元年(301年),益州流民李特叛亂,杜弢於是逃到南平(湖北省公安县)避亂,及後得南平太守應詹器重,委以醴陵縣令一職。

起兵叛亂

[编辑]

因李特子李雄在其父死後仍一直在益州反抗朝廷,戰亂不息,當地居民大量流亡至荆、湘地区,飽受當地人民迫害,心懷怨恨。永嘉五年(311年),蜀民李驤殺害縣令,屯據樂鄉,應詹與杜弢即出兵討平。不久蜀民杜疇蹇撫又在湘州叛亂,湘州刺史荀眺欲盡殺巴蜀流民,令沒參與叛亂的益州流民汝班等十分恐懼,反而投靠杜弢等。當時杜弢在湘州,又在益州有高名望,荊、湘流民於是擁杜弢為主,杜弢自稱梁、益二州牧,平難將軍,領湘州刺史。杜弢及後攻湘州治所長沙郡,荀眺弃城逃奔广州,被擒获;杜弢又派人攻破零陵桂陽等郡,攻侵掠武昌,大殺官吏。杜弢又先後擊敗始興太守嚴佐和荆州刺史王澄所派的王機,於是縱容兵眾肆意破壞,又偽降於征南將軍山簡,並獲山簡任命為廣漢太守。

歸降朝廷

[编辑]

琅琊王司马睿不久派遣左將軍王敦武昌太守陶侃出兵鎮壓。建興元年(313年)八月,杜弢兵圍新任荊州刺史周顗潯水城(今湖北黃梅縣西南),陶侃派遣明威将军朱伺救援,杜弢退保泠口(今湖北蕲春县西南蕲州镇东南);杜弢及後領兵進攻武昌,陶侃亦預測杜弢會進軍武昌,於是快速趕回武昌,並在杜弢到來時派朱伺迎擊,杜弢大敗並撤至长沙建興三年(315年),陶侃協同甘卓進擊杜弢,前後數十戰,杜弢屢敗,伤亡甚大,不得已請降於丞相司馬睿。司馬睿最初不答應,杜弢寫信給昔日器重自己的南平太守應詹,自言昔日與應詹「共討樂鄉,本同休戚。後在湘中,懼死求生,遂相結聚。倘以舊交之情,為明枉直,使得輸誠盟府,廁列義徒,或北清中原,或西取李雄,以贖前愆,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於是應詹把杜弢的信,转呈给司马睿,並為杜弢和流民請願說情,請求安撫接納他們,安定江、湘兩州人民。司馬睿遂派前南海(今廣東省廣州市)太守王運,前往接受杜弢投降,並赦免所有人謀反之罪,更以杜弢為巴東(重庆市奉节县东)監軍

再叛與覆亡

[编辑]

杜弢受降後,晉軍仍然對杜弢進行猛烈的攻擊,杜弢不勝憤怒,於建興三年二月殺死王運,再起兵叛变。杜弢派杜弘張彥襲殺臨川江西省临川市)内史谢摛,並陷豫章郡(江西省南昌市)。又派王真率精兵三千,攻向武陵江,截斷晉軍運輸要道,並誘當地五谿夷叛變,又進攻武昌。但一個月後杜弘和張彥就被周訪擊破,张彦被斬殺,杜弘奔临贺(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而王真則被陶侃部將鄭攀陶延巴陵突襲,王真損失慘重,退守湘城。杜弢見所派部隊都被晉軍擊敗,懷疑先前背叛陶侃來降的張奕[3],並將他殺死,但此舉更令群眾害怕,很多人都投降晉軍。敗於晉軍後退守湘城的王真[4]向陶侃軍挑戰,陶侃勸王真投降,王真原本態度傲慢,但經陶侃勸說,有所動容;陶侃於是再勸說,並割髮為信,最終令王真投降,王真投降後杜弢部眾亦見潰散。同時陶侃又與應詹進攻長沙,杜弢不能抵禦,只好逃走,死於道上[2]

注釋

[编辑]
  1. ^ 弢音同「濤」
  2. ^ 2.0 2.1 有關杜弢的下場,《晉書·杜弢傳》寫杜弢不知所終;《晉春秋》寫杜弢投水而死;《晉書·愍帝紀》寫杜弢死在道上,得《資治通鑑》採用
  3. ^ 按《晉書·陶侃傳》,張奕原是陶侃部將,建興元年(313年)陶侃參軍王貢因假以陶侃命令任命杜曾為前鋒大都督,見杜曾不應陶侃召害怕獲罪,因而與杜曾叛變,陶侃進圍杜曾所據石城但被杜曾擊敗,此時張奕叛亂並勸陶侃停駐,令陶侃於次年被杜弢軍襲擊,張奕亦於此時投奔杜弢。
  4. ^ 從《晉書》的《愍帝紀》和《杜弢傳》所載,這是王真,但《陶侃傳》則寫這是王貢;《資治通鑑》則取陶侃傳,寫這是王貢而非王真。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晉書·卷100》,出自房玄齡晉書

參考書目

[编辑]
  • 《晉書》(杜弢傳及陶侃傳)
  • 資治通鑑》卷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