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楊桂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楊汝達

楊桂森原名楊汝達蓉初[註 1]雲南石屏州人,清朝政治人物。他是臺灣中部民間傳說「楊本縣敗地理」的主角[1]

生平

[编辑]

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知縣[2]。後來擔任福建南平縣知縣,嘉慶十五年(1810年)正月任職彰化縣知縣[1]。嘉慶十七年(1812年)二月,兼署任臺灣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盜同知。嘉慶十八年(1813年)二月以終養離任[1]。致仕後,主講昆明育才、五華兩書院[3]卒後,子孫凋零,當地父老有“天道无知”之歎。[來源請求]

政績

[编辑]

嘉慶十六年(1811年),楊桂森重修彰化儒學宮,並親撰彰化白沙書院學規。捐資十四萬將彰化城改建成磚城,鹿港首富日茂行獨資捐建東段樂耕門,至嘉慶二十年(1815年)才竣工。嘉慶十七年(1812年),在王功庄外建福海宮媽祖廟。捐俸建造鹿港街里的利濟橋,使居民不再受水患之苦,因此受到民眾感念而稱之為「楊公橋」,鹿港八景之楊橋踏月即指楊公橋。去後,民思其德,入祀名宦祠。任內還倡議撰修《彰化縣志》,不久因告老回鄉而未及實現。

著作

[编辑]
  • 《井田考》、《南平縣志》嘉慶15年 (1810年)修

楊本縣敗地理

[编辑]

傳說道光六年(1826年)今彰化縣員林、埔心一帶發生「李通事件」後,楊桂森奉旨巡臺調查此一閩粵械鬥事件,而臨行前皇帝囑咐他順便「排」臺灣的風水地理,結果楊桂森因覲見皇帝時過於緊張,將「排」聽成「敗」,因此巡臺時破壞了不少臺灣的好風水。其致仕後,主講昆明兩書院。卒後,子孫凋零,當地父老有「天道無知」之愚嘆,卻不知天心從不饒人,善惡總是善查。

此傳說與嘉慶君遊台灣傳說中泉州地理師楊桂參故事高度重疊,兩傳說糾纏不清。

註釋

[编辑]
  1. ^ 《詞林輯略》作「字用璋,號蓉初。」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楊彥騏. 《虎尾的大代誌》. 雲林縣政府文化局. 2003年3月: 12、13頁. ISBN 957-01-3838-6. 
  2. ^ 《詞林輯略》卷六:楊桂森,字用璋,號蓉初。雲南石屏人。散館改知縣。
  3. ^ 《石屏縣志》
  • 李修瑋,《浮水蓮花 王功人文產業變遷記實》,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 周璽修,《彰化縣志》,19頁,1835年(道光15年)。
  • 《臺灣通志》,451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
  • 朱汝珍,《詞林輯略》。

外部連結

[编辑]
官衔
前任:
陳國麟
臺灣府彰化縣知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正月任
繼任:
李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