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佛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浮雕佛像

佛像,是菩萨塑像画像的统稱,通常形相皆以世尊為主體,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理想特徵,仍然各尊佛像的形體、容貌和姿儀皆祥和、寧靜、端祥、莊嚴。

佛像必须为完整的全身像,半身像或只有头部会被认为是不恭敬且不完整。[1][2][3][註 1]

歷史

[编辑]

不少學者聲稱早期的印度佛教,不雕刻或繪畫釋迦牟尼的面容;佛陀是用符號來象徵的,如法輪象徵佛的「說法」、菩提樹則是代表「成道佛」、足跡則象徵「遊行佛」。佛教在印度時本來沒有藉由偶像或圖影表示釋尊[4][5];直至犍陀羅時期,大乘佛教開始流行,才有佛像的形成[6][7][8][9]

亦有人聲稱早期的印度佛教就有清楚的佛像紀載,在佛世時,<增一阿含經>與律藏中皆記載,優填王、波思匿王與給孤獨長者塑造佛像,佛陀讚嘆並講說塑造佛像功德,還於律典中教導比丘弟子應當如何修補虧損之佛像。 <增一阿含經>二十八曰:「波斯匿王,聞優填王雕像,乃以紫磨黃金造佛像,亦高五尺,時閻浮提內始有二像。」 [是時,五王及人民之眾不可稱計,往至世尊所,各自稱名。「我是迦尸國王波斯匿。」「我是拔嗟國王,名曰優填。」「我是五都人民之主,名曰惡生。」「我是南海之主,名優陀延。」「我是摩竭國頻毘娑羅王。」爾時,十一那術人民運集,及四部之眾,最尊長者,千二百五十人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優填王手執牛頭栴檀像,并以偈向如來說: 「我今欲所問,慈悲護一切,作佛形像者,為得何等福?」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曰: 「大王今聽之,少多演其義,作佛形像者,今當粗說之。  眼根初不壞,後得天眼視,白黑而分明,作佛形像德。  形體當完具,意正不迷惑,勢力倍常人,造佛形像者。  終不墮惡趣,終輒生天上,於彼作天王,造佛形像福。  餘福不可計,其福不思議,名聞遍四遠,造佛形像福。 「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饒益,天、人蒙祐。」爾時,優填王極懷歡悅,不能自勝。]

如上所節錄的<增一阿含經>經典原文,可以說是非常有力的決定性證據,證明在<阿含經>時期,佛陀就鼓勵弟子造佛像、供養佛像、宣說塑造佛像之功德利益,因此可證明,塑造佛像並非如某些學者聲稱的後期才有。 另外,律典當中也廣泛記載,佛世時弟子塑造佛像、供養佛像、修補佛像的紀錄。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五曰:「若佛世尊自居眾首為上座,便有威肅,眾皆嚴整,世尊不在,即無上事。是時給孤獨長者來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我今欲造贍部影像,唯願聽許。佛言應作。欲安幡蓋,佛言隨意。」

<摩訶僧祇律> :「若賊來急不得藏者,佛物應莊嚴佛像、僧坐具應敷、安置種種飲食,令賊見相。」 <摩訶僧祇律>也提道:[ 有主人語比丘言:「我今夜欲供養形像作福德,比丘當助我料理之。」是比丘即助莊嚴形象懸繒花蓋敷置床座,...] <摩訶僧祇律>:「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枝提。如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般泥洹處、菩薩像、辟支佛窟、佛脚跡,此諸枝提得安佛華蓋供養具。] <摩訶僧祇律>:[然燈時當先然照舍利及形像前燈。 禮拜已,當出滅之。」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第5卷: 世尊不在即無上事。是時給孤獨長者來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 而白佛言:「我今欲作贍部影像,唯願聽許。」佛言:「應作。」... 爾時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佛為菩薩時,一切大眾以吉祥事恭敬供養。 佛若聽者,我於贍部像前,為吉祥事并設供養。」佛言:「隨意應作。」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第8卷 若佛形像泥素虧壞,苾芻生疑不敢營飾,佛言:「或增令大,或可相似隨意而作。」

依據<增一阿含經>、<摩訶僧祇律>、<根有律>的共同記載,可看出佛陀當時已經鼓勵弟子塑造佛像、供養佛像。 近代有學者聲稱佛陀早期不塑佛像,是毫無依據的訛誤之說。

記載

[编辑]

根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跋蹉國優塡王(或譯作鄔陀衍那主, Udayana-vatsa)因思念佛陀,於是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這是佛教雕塑佛像之起源紀錄。[10]

佛教中有流傳《造像度量經》是清乾隆七年(1742)工布查布在北京從藏文譯本重譯為漢文,有關製造佛像度量的經典。

相關條目

[编辑]

世界的佛像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在一些佛教国家受其教义的影响,人物肖像也制作成全身,例如诗琳通公主肖像
  1. ^ 優婆塞戒經卷第三. 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覆藏,勸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後顯示。見像毀壞,應當至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別。 
  2. ^ 皈依戒的对境:关于贩卖佛像及如何处理破损经书佛像若干问题. 佛教导航. 德格宁玛嘉绒寺. 2020-11-12. 请佛像、造佛菩萨的形像一定要造全身,站著、坐著都没有关系;画佛菩萨的像也要画全身,不可以画半身,半身是残缺不全,这是不恭敬,必须要注意。 
  3. ^ 海涛法师答:请师父慈悲开示,流通半身的佛像是否如法?. 佛教导航. 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2011-02-25. 
  4. ^ 《長阿含經》卷4〈遊行經〉表示,佛滅度後弟子們只要去與佛一生有關連的遺迹巡禮,便與見佛無異:「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
  5. ^ 《雜阿含1349經》:「時,有天神依彼林者,見佛行跡,低頭諦觀,修於佛念。時,有優樓鳥住於道中,行欲蹈佛足跡。爾時,天神即說偈言:「汝今優樓鳥,團目栖樹間,莫亂如來跡,壞我念佛境。」時,彼天神說此偈已,默然念佛。 」
  6. ^ 《增壹阿含》:「云何佛國境界不可思議?……如來身者,為是大身,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不可造作,非諸天所及。……如來身者,不可摸則,不可言長、言短。音聲亦不可法則,如來梵音,如來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非世間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境界不可思議」
  7. ^ 《道行般若經》:「佛般泥洹後,有人作佛形像。人見佛形像,無不跪拜供養者。其像端正姝好,如佛無有異,人見莫不稱歎,莫不持華香繒綵供養者。賢者!呼佛神在像中耶?薩陀波倫菩薩報言:不在像中。所以作佛像者,但欲使人得其福耳。……佛般泥洹後,念佛故作像,欲使世間人供養得其福」
  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uddha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 ^ 《十誦律》:「爾時給孤獨居士信心清淨,往到佛所頭面作禮一面坐已。白佛言:世尊,如佛身像不應作,願佛聽我作菩薩侍像者善」
  10. ^ 36品5經. 《增一阿含經》. [2022-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佛像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鏈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