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有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生死輪

有轮梵語भवचक्र羅馬化:bhava-cakra巴利語भवचक्क羅馬化:bhava-cakka藏語སྲིད་པའི་འཁོར་ལོ་威利转写srid pa'i 'khor loTHLsipé khorlo朝鮮語:유륜有輪 yu-ryun越南语hữu luân有輪),又稱生命之輪生死輪六道轮回图六道或作五道,道也可写爲趣〔趋〕;日语:六道絵);佛教術語,是對佛教輪迴觀英语Saṃsāra_(Buddhism)的一種表現形式,將三界六道輪迴描述為車輪狀,眾生在輪中流轉不息,無有出期,又加以策励修行的偈语,以达到教化的作用。有輪也是藏傳佛教唐卡的一項重要主題。

概述

[编辑]

“有輪”中的“有”是指三界六道的有情眾生。六道眾生因輪迴業報而相續流轉,在六道之間生死不息,猶如輪轉,故以車輪譬喻,通過繪畫等表現方式來教導有緣眾生深信因果皈依三寶止惡行善如法修行,早登涅槃[1]

今日通常在藏傳佛教的唐卡壁畫藝術中較多見,但並非藏傳佛教的獨創,實際上是來自釋迦牟尼佛陀的教誨。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三十四卷》記載,佛陀“勅諸苾芻比丘),於門屋下畫生死輪”,并指出要依次繪畫出:五道四大部洲佛像;以鴿表貪嗔癡三毒;再畫十二因緣,各有形象,如孕女表生、老人表老等;最後要以無常大鬼抱住有輪,并在側邊寫下偈陀[2]

藏文大藏經裡,也有同樣的記載,這首偈陀的漢譯為[3]

現代考古發現,印度阿旃陀石窟第17窟中有“五趣(趋)生死輪”的壁畫[4]。漢地的六道輪迴圖著重在於對六道的描繪,如慈云岭造像的“六道輪迴圖”浮雕。


註释

[编辑]
  1. ^ 《佛光大辞典》【有轮】
  2.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世尊知而故問具壽阿難陀曰:「何故大目乾連處四眾雲集?」時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具壽大目乾連遊行五趣見諸苦惱,於四眾中具說其事,由此諸人為聽法故皆來集會。」爾時世尊告阿難陀:「非一切時處常有大目乾連,如是之輩頗亦難得,是故我今勅諸苾芻,於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時諸苾芻不知畫法,世尊告曰:「應隨大小圓作輪形處中安轂,次安五輻表五趣之相。當轂之下畫捺洛迦,於其二邊畫傍生、餓鬼。次於其上可畫人、天,於人趣中應作四洲:東毘提訶、南贍部洲、西瞿陀尼、北拘盧洲,於其轂處作圓白色,中畫佛像,於佛像前應畫三種形:初作鴿形表多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後作猪形表多愚癡,於其輞處應作溉灌輪像,多安水罐畫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於罐中出頭,死者於罐中出足,於五趣處各像其形,周圓復畫十二緣生生滅之相,所謂無明緣行乃至老死,無明支應作羅剎像,行支應作瓦輪像,識支應作獼猴像,名色支應作乘船人像,六處支應作六根像,觸支應作男女相摩觸像,受支應作男女受苦樂像,愛支應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應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應作大梵天像,生支應作女人誕孕像,老支應作男女衰老像,病應作男女帶病像,死支應作輿死人像,憂應作男女憂慼像,悲應作男女啼哭像,苦應作男女受苦之像,惱應作男女挽難調駱駝像。於其輪上應作無常大鬼蓬髮張口,長舒兩臂抱生死輪,於鬼頭兩畔書二伽他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次於無常鬼上應作白圓壇,以表涅槃圓淨之像。」如佛所教,於門屋下應作生死輪者,時諸苾芻奉教而作。諸有敬信婆羅門居士等見畫輪像,問言:「聖者!此之畫輪欲表何事?」苾芻答曰:「我亦不知何所表示?」諸人報曰:「若不解者何因圖畫?」時諸苾芻默無所對,即以此緣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應差苾芻於門屋下坐,為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如佛所教令指示者,時諸苾芻遂不簡擇,令無識解者開導其事,不生物信更招譏醜,佛言:「令知解者指示諸人。」
  3. ^ 生死輪圖的啟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援引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4. ^ 生死轮绘画和壁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圖示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