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禪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禪文化
曾我蛇足日语曾我蛇足所繪臨濟義玄畫像。

禪學,指禪宗明心見性之學。禪那巴利語jhāna梵語dhyāna)的簡稱,為六波羅蜜之一。禪宗禪那的通稱,修悟佛性的方法[1]

定義

[编辑]
柴田勘十郎畫的圓相

禅那,意譯静慮、思惟修,指於一所緣境繫寂靜,正審思察[2],專指色界四禪[3]佛陀及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涅槃。禪的主要形式是禪坐,俗稱為“打坐”,門徑為入出息念不淨觀(又稱二甘露道),進而修行四念處

禪宗認為參禪不只是打坐,行住坐臥皆可修心參禪(阿含經[4]和天台止觀[5]亦說此),最要者是心契佛性[6]。又,禪宗指經論所說禪那,為如來禪。而以菩提達磨所傳心印為祖師禪。此區別或起自仰山慧寂。據傳燈錄(仰山章)曰:「師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師曰:汝只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亦有人認為如來禪外實無祖師禪。《從容錄》第三十六則︰「和尚近日尊位如何﹖是他不說如來禪、祖師禪,只道箇日面佛、月面佛。」道元曾斥︰「如來禪、祖師禪,往古不傳今妄傳。迷執虛名何百歲,可憐末世劣因緣。」,又說:「被十二時使,許會祖師禪。老僧使得十二時許,許老僧會如來禪,這箇是超佛越祖底道理。」

類型

[编辑]

楞伽經四種禪

[编辑]
  • 愚夫所行禪(bālopacārika-dhyāna):知「人無我」,見自、他身,皆是無常、苦、不淨相。如是觀察,漸次增勝至無想滅盡定
  • 觀察義禪(artha-pravicaya-dhyāna):知自、共相人無我,亦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
  • 攀緣真如禪(tathatālambana-dhayāna):謂若分別無我有人、法二種,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
  • 如來禪(tathāgata-dhyāna):入佛地住自證聖智(pratyātmârya-jñāna)三種樂,為諸眾生作不思議事。

宗風

[编辑]
  • 公案:禪宗把禪師之間或與弟子對話間的機鋒、棒喝等應對言行記錄下來,用作參禪悟道、鑑別是非、衡量迷悟的準則,即是禪門公案。公案開始於唐代而興盛於宋朝。其應用形式可分為:
    • 拈古:用散文拈舉古則(拈起古德先賢所示語句),以點化參禪學人。又稱拈提、拈則。
    • 頌古:用偈頌吟詠古則,發明其意。源自宋朝天禧年間(1017~1021)臨濟宗汾陽善昭,而大顯於雲門宗雪竇重顯
    • 代別:為弟子、大眾等開示宗要時,於公案語意未盡處,代為揭示闡明。
    • 評唱:為圜悟克勤所創,在「公案」和「頌古」之後 ,予以解說品評。如《碧巖錄》、《從容錄英语Book of Equanimity》、《無門關》皆附有評唱。
  • 默照禪:又稱“只管打坐”。曹洞宗宏智正覺所倡禪風。以坐空慮,默然靜照,兀兀坐定,唯以無所得、無所悟坐禪
  • 話頭禪:又稱“看話頭”。臨濟宗楊岐派大慧宗杲所倡禪風。就古人公案,專門參看一則話頭起疑情,以杜塞思量分別,摧破情識。

禪宗與道家

[编辑]

托马斯·默顿認為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禅宗强调内心的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等是一致的。

註釋

[编辑]
  1. ^ 禪源諸詮集都序:「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2. ^ 《俱舍論頌疏》卷28:「問:何等名為靜慮?答:由定寂靜,慧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
  3. ^ 大智度論》卷28:「四禪亦名禪,亦名定,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4. ^ 《中阿含·念處經》:「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 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 ,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5. ^ 《摩訶止觀》:「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異上,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實通行坐及一切事,而南嶽師呼為隨自意,意起即修三昧,大品稱覺意三昧。意之趣向皆覺識明了,雖復三名實是一法。今依經釋名:覺者照了也,意者心數也,三昧如前釋,行者心數起時,反照觀察,不見動轉,根原終末,來處去處,故名覺意。」
  6. ^
    • 永嘉證證道歌》:「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關。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 《溈山警策句釋記》:「若欲參禪學道。頓超方便之門。心契玄津。研幾精要。決擇深奧。啟悟真源。」
    • 無門開和尚:「參禪莫滯靜工夫。鬧處相逢在半途。靜鬧兩關俱不涉。趙州東壁掛葫蘆。」
    • 徑山大慧禪師宗杲:「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原)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研究書目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