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羅傑·馬丁·杜·加爾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罗杰·马丁·杜·加尔
羅傑·馬丁·杜·加爾
出生1881年3月23日 编辑维基数据
塞纳河畔讷伊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1958年8月22日 编辑维基数据 (77歲)
墓地Cimetière de Cimiez 编辑维基数据
母校
职业作家档案管理员剧作家 编辑维基数据
奖项诺贝尔文学奖、Grand Prix littéraire de la Ville de Paris 编辑维基数据
签名

羅傑·馬丁·杜·加爾(法語:Roger Martin du Gard,1881年3月23日—1958年8月22日),法國小說家。馬丁‧杜‧加爾在1881年3月23日生在法國塞納河畔一個基督教徒家裡。少時聰穎、愛好文學,深受法文教師的器重。在老師的啟發下,對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古文字頗有研究的父親,對馬丁‧杜‧加爾影響也很大。1903年,22歲的馬丁‧杜‧加爾考入法國文獻學院,幾年的學習研究,使他榮獲文獻專家的學位。這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馬丁從文獻學院畢業後,任職於巴黎國家古文學文庫。在此後的四、五年間,馬丁利用工作之便,閱讀了更多數量的古典文學作品,在社會上結識了羅曼·羅蘭安德烈·紀德等小說家,並成為好友。在他們的感召下,馬丁提起筆來嘗試小說的創作。[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發表了兩篇小說:《成功》(1910年)、《讓·巴洛瓦》(1913年)。1916年回到巴黎,從事戲劇活動。1920年春天開始醞釀長篇巨著《蒂伯一家英语The Thibaults》(Les Thibault),《蒂伯一家》共八卷——《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好的季節》、《診斷》、《小妹妹》、《父親的死》、《1914年夏天》、《結尾》,從1922年開始寫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1937年以《蒂伯一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他的長篇小說《蒂伯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编辑]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馬丁卡德》,台北市:九華文化 1980年。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頁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