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
概述
[编辑]清代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內屬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八旗官員治理,與內地的府、縣無異。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执政)管理,處於半自治狀態。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為一盟,設正、副盟長,掌管會盟事宜,並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管。清代蒙古的盟是監察機構,並非行政區。
外藩蒙古又按其歸附清朝的先後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即清朝重新整合的漠南蒙古各旗,位于今內蒙古大部),於天命至康熙初年陸續歸附清朝,不但政治地位較高,還保留了一定的兵權。康熙中期以後陸續歸附的各部稱為外札薩克(包括漠北、青海和新疆的外藩蒙古各旗),無兵權,隸屬於當地的將軍、都統、駐紮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薩克蒙古中的喀爾喀四部及科布多後來成為外蒙古。
有清一代,蒙古地區劃分為盟(蒙古语: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尔字母:чуулган)、旗(蒙古语:ᠬᠣᠰᠢᠭᠤ,西里尔字母:хошуу)、佐领(蒙古语:ᠰᠤᠮᠤ,西里尔字母:сум),將各遊牧部落納入統一的行政體系之中。明清之際的蒙古原以部落(即元代之投下,音譯為“愛馬”)為單位,部落首領為“部長”(鄂拓克)或“汗”。后金皇太极时代,依照八旗的形式,將蒙古部落編為旗份,划设旗界。随着蒙古诸旗管辖牧地的固定,旗逐渐成为整个蒙古地区的基层行政單位。旗下設“佐领”,即蘇木。清廷在蒙古推行“旗—佐领制度”之后,鄂拓克、爱马组织失去其合法性,被旗、苏木替代。旗的牧地归国家所有,扎萨克只有使用权。扎萨克旗有封建领主制性质,同时是一个军政合一组织。扎萨克是旗的领主,也是国家的官员。扎萨克及其亲族台吉们的属民——“箭丁”是旗的主要成员。扎萨克掌管旗内军政事务,决定摊派和征收赋役,审理刑狱。旗内各级官员由扎萨克任命,这些官员都是扎萨克的阿勒巴图(属民),与扎萨克有主从关系,无薪俸,无偿为其服役办事(提供“阿勒巴”,差役)。扎萨克旗下的苏木也是一级军政合一组织,但不是一级政府,无印信和衙署,无独立行政权力。苏木章京(佐领官员)统辖箭丁;昆都拨什库(骁骑校)统领现役披甲,负责军事及捕盗等治安事务;拨什库(领催)负责统计户丁,摊派、征收赋役。他们都直接对领主扎萨克负责,为其服役。正因为扎萨克旗有分民、封地性质,所以清代后期盟长虽然行使着一级行政长官职责,不能直接干预所属各旗内部事务,盟会(会盟的场地)也无法形成一级政府。[1]
理藩院 (清末理藩部) | |||||||||||||||||||||||||||||||||||||||||||
駐紮大臣 | |||||||||||||||||||||||||||||||||||||||||||
盟 | 盟 | ||||||||||||||||||||||||||||||||||||||||||
旗 | 旗 | 旗 | 西套、黑龙江额鲁特 | ||||||||||||||||||||||||||||||||||||||||
佐 | 佐 | 佐 | 佐 | ||||||||||||||||||||||||||||||||||||||||
漠南蒙古各部
[编辑]简称內札薩克或内蒙古,始於清太宗時編旗。至乾隆初年,共有二十五部,編為五十一旗[2]。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由歸化城蒙古部落世襲的歸化城都統一職,內屬部落歸化城土默特左右翼二旗遂合二為一,改由綏遠城將軍和下屬副都統管轄[3][4]。此後,內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設六盟,至清末(宣統二年)不改。
哲里木盟
[编辑]哲里木盟四部,共十旗,會盟於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之哲里木山(今科爾沁右翼中旗境)。
卓索圖盟
[编辑]卓索圖盟二部,共五旗,會盟於土默特右翼旗境內之卓索圖。與昭烏達盟統屬於熱河都統節制。
昭烏達盟
[编辑]昭烏達盟八部,共十一旗,會盟於翁牛特左翼旗境內之昭烏達。與卓索圖盟統屬於熱河都統節制。
- 敖漢部一旗。
- 柰曼部一旗。
- 巴林部二旗。
- 扎魯特部二旗,今通遼市扎魯特旗。
- 翁牛特部二旗,今赤峰市翁牛特旗。
- 阿嚕科爾沁部一旗。
- 阿嚕科爾沁旗,原置二旗,崇德元年改為一旗,今屬赤峰市轄下。
- 克什克騰部一旗。
- 克什克騰旗,順治九年(1652年)置,今屬赤峰市轄下。
- 喀爾喀部一旗
錫林郭勒盟
[编辑]錫林郭勒盟五部,共十旗,會盟於阿巴噶左翼旗、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境內之錫林河。
烏蘭察布盟
[编辑]烏蘭察布盟四部,共六旗,會盟於四子部落旗境內之烏蘭察布山,受綏遠城將軍節制。
伊克昭盟
[编辑]伊克昭盟一部,共七旗,受綏遠城將軍節制。
- 鄂爾多斯部七旗,順治六年(1649年)編鄂爾多斯部為六旗。乾隆元年(1736年)由鄂爾多斯右翼前旗析置右翼前末旗。
歸化城土默特
[编辑]歸化城土默特,天聰六年(1632年)歸附。天聰九年(1635年)編為左、右翼二旗,置歸化城都統二人,由土默特部蒙古人世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改派京官管理,改为内属蒙古。雍正元年(1723年)恢復歸化城都統舊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撤歸化城都統一職,改由綏遠城將軍直接管轄。由于蒙汉分治,歸化城土默特境内还设歸化城、和林格爾、托克托、清水河、薩拉齊五個直隸廳[11],管辖境内漢人移民,在行政上同時隸屬於山西省。
- 歸化城土默特右翼,乾隆年间二翼合为一旗
- 歸化城土默特左翼,乾隆年间二翼合为一旗
漠北蒙古各部
[编辑]又稱喀爾喀蒙古、外四盟、外蒙古,以喀爾喀部为主體,包括附牧於喀爾喀的額魯特部和輝特部,不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順治十二年(1655年),分喀爾喀三汗所屬部落為八個札薩克,以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墨爾根諾顏索諾木、車臣汗巴布、丹津喇嘛為左翼;以札薩克圖汗諾布爾、和托輝特部琿台吉俄木布額爾德尼之子額璘沁、車臣濟農多爾濟、昆都侖陀音丹巴為右翼[10]。康熙三十年(1691年),準噶爾部噶爾丹入侵喀爾喀,喀爾喀三部潰敗,舉族遷入內蒙古並上表內附。清聖祖於多倫淖爾召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及三汗,舉行盟會,將其部衆安置於烏珠穆沁、蘇尼特部落之地。乃命理藩院置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編旗列隊。雍正九年(1731年)分土謝圖汗部置賽音諾顏部,自此漠北外喀爾喀分為四部。乾隆中期以後,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隸屬於庫倫辦事大臣;賽音諾顏部、札薩克圖汗部隸屬於烏里雅蘇臺將軍。
喀爾喀後路汗阿林盟
[编辑]土謝圖汗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原為喀爾喀左翼土謝圖汗札薩克旗。次年(1692年)五月,定為喀爾喀北路,編為十七旗[12]:
|
|
|
雍正九年(1731年),析土謝圖汗部西十九旗置賽音諾顏部。土謝圖汗部改稱喀爾喀後路。會盟於土拉河以南之汗山(今乌兰巴托南),滿語稱山為“阿林”,故稱汗阿林盟。至乾隆年間分為二十旗:
- 土謝圖汗旗[13]
-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旗
- 土謝圖汗部中右旗
- 土謝圖汗部左翼中旗
- 土謝圖汗部中旗
- 土謝圖汗部左翼前旗
-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旗
-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末旗
- 土謝圖汗部左翼末旗,以上九旗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土謝圖汗部左翼後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
- 土謝圖汗部中左翼末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
-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次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置
- 土謝圖汗部左翼右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土謝圖汗部左翼左中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
- 土謝圖汗部中右末旗,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置
- 土謝圖汗部中次旗,,康熙五十八年置
- 土謝圖汗部右翼左後旗,雍正八年(1730年)置
- 土謝圖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九年置
- 土謝圖汗部左翼中左旗,雍正十年置
- 土謝圖汗部中左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置
喀爾喀中路齊齊爾里克盟
[编辑]喀爾喀中路賽音諾顏部,一作三音諾顏部,原隷屬於土謝圖汗部。雍正九年(1731年)因策凌征準噶爾有功,授“大札薩克”。善巴、策凌一族的土謝圖汗部右翼中旗、中左末旗、右翼右後旗、中前旗、中左旗、中末旗、右翼中左旗、右翼末旗、右翼前旗、中後旗、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左末旗、右翼中末旗、右翼左末旗、右翼中右旗、右翼後旗、中後末旗、中右翼末旗共十九旗由土謝圖汗部析出,置賽音諾顏部。乾隆年間,賽音諾顏部增至二十二旗,與遊牧於此的額魯特部二旗,共二十四旗會盟於齊齊爾里克,稱齊齊爾里克盟。
- 賽音諾顏旗(原土謝圖汗部右翼中旗)
- 賽音諾顏部右翼右後旗
- 賽音諾顏部中左旗
- 賽音諾顏部中前旗
- 賽音諾顏部中末旗
- 賽音諾顏部右翼前旗
- 賽音諾顏部左翼左旗
- 賽音諾顏部右翼末旗
- 賽音諾顏部右翼後旗
- 賽音諾顏部左翼右旗,以上十旗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賽音諾顏部左翼左末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置
- 賽音諾顏部右翼中右旗,康熙三十五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右翼末旗,康熙三十五年置
- 賽音諾顏部右翼左末旗,康熙三十六年置
- 賽音諾顏部右翼中左旗,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後末旗,康熙四十八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後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置
- 賽音諾顏部右翼中末旗,康熙五十一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左末旗,康熙六十年(1721年)置,即額駙策凌所領之旗。以上十九旗原屬土謝圖汗部。
- 賽音諾顏部右末旗,乾隆三年(1738年)置
- 賽音諾顏部中右旗,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
- 賽音諾顏部左翼中旗,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13]
額魯特部二旗
[编辑]漠北的額魯特部二旗,出自西域準噶爾部,由康熙年間內附的準噶爾部落編成,附牧於土謝圖汗部地界。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由土謝圖汗部改隸賽音諾顏部。[13]
- 額魯特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置,封巴圖爾琿臺吉之孫丹濟拉為札薩克輔國公,附土謝圖汗部遊牧。[13]
- 額魯特前旗(額魯特貝子旗、额鲁特後旗),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授巴圖爾琿臺吉之從曾孫(丹津之孙)阿喇布坦為札薩克郡王,置一旗,附土謝圖汗部遊牧。雍正四年(1726年)增置一旗,七年(1729年)二旗合併,改称额鲁特後旗。[13]
喀爾喀東路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编辑]喀爾喀東路車臣汗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次年(1692年)編為十二旗[14]。乾隆年間增至二十三旗。該部會盟於克魯倫河巴拉斯城,稱克魯倫巴爾和屯盟。
- 車臣汗部中旗(車臣汗旗)
- 車臣汗部左翼中旗
- 車臣汗部右翼中旗
- 車臣汗部中左旗
- 車臣汗部中右旗
- 車臣汗部中前旗
- 車臣汗部中後旗
- 車臣汗部中下旗(車臣汗部中末旗)
- 車臣汗部左翼前旗
- 車臣汗部左翼後旗
- 車臣汗部右翼前旗(《平定朔漠方略》無此旗)
- 車臣汗部右翼後旗,以上十一旗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車臣汗部中末次旗,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置
- 車臣汗部中左前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車臣汗部中右後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車臣汗部左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車臣汗部左翼右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車臣汗部右翼左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
- 車臣汗部左翼後末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置
- 車臣汗部右翼中右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置
- 車臣汗部右翼中左旗,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置
- 車臣汗部中末右旗,乾隆十四年(1749年)置
- 車臣汗部右翼中前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
喀爾喀西路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
[编辑]喀爾喀西路札薩克圖汗部,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次年編為九旗[15]。雍正十年(1732年)因罪削策妄扎布的札薩克圖汗爵位,以其叔之子、右翼左旗札薩克格哷克延丕勒襲札薩克圖汗位,兼管札薩克圖汗旗與右翼左旗,視為一旗。乾隆年間增至十八旗,與所附輝特部一旗,共十九旗,會盟於札克河源頭之畢都爾諾爾,稱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
- 札薩克圖汗部中旗(札薩克圖汗旗)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左旗[16]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右旗(《平定朔漠方略》無此旗)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左旗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右旗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前旗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前旗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後旗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後旗,以上九旗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左旗,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後末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末次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末旗,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右翼右末旗,雍正二年(1724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後末旗,雍正四年(1726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左翼中旗,雍正六年(1728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左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右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置
- 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末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置
輝特部一旗
[编辑]漠北的輝特部設一旗,附牧於札薩克圖汗部地界。
唐努烏梁海
[编辑]唐努烏梁海為烏梁海人。原屬喀爾喀右翼和托輝特部札薩克俄木布額爾德尼。唐努烏梁海為內屬部落,五个旗不屬於外喀爾喀部落,余下佐领由乌里雅苏台将军下属各部分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授俄木布額爾德尼之子額林沁羅卜藏為札薩克,領和托輝特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和托輝特貝勒青袞雜卜發動撤驛之變,旋即被平定。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開始將唐努烏梁海編為佐領。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頒“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之印”。凡五旗,四十八佐領,視同蒙古部落。隸屬於烏里雅蘇臺將軍。乾隆三十九年(1765年)至清末,由唐努旗總管兼任唐努烏梁海各旗總管,掌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之印。同治七年(1868年),根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和《烏里雅蘇臺界約》,原屬克木齊克旗的阿穆哈河流域劃歸俄羅斯。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清廷先後頒給庫布蘇庫勒諾爾旗、克木齊克旗印信,二旗遂不再由唐努旗總管管轄。 五旗:
- 唐努旗,轄特斯部落。
- 薩拉吉克旗,轄奇木部落。
- 托錦旗,轄托錦部落。
- 庫布蘇庫勒諾爾旗,轄錫爾克騰部落。以上四旗為1757年至1762年之間所置。
- 克木齊克旗,原屬準噶爾。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置。[18]
单独佐领:
科布多
[编辑]科布多各部統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統轄杜爾伯特部及阿爾泰山一帶各部落。
杜爾伯特部
[编辑]杜爾伯特部(衛拉特蒙古),乾隆十八年(1753年)內附,次年(1754年)編為十四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設左、右兩翼賽音濟雅哈圖盟,會盟之例一如外蒙古。
- 杜爾伯特左翼 十一旗(賽音濟雅哈圖左翼盟)
- 特古斯庫魯克達賴汗旗(杜爾伯特汗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左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前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後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上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下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前左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前右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後左旗
- 杜爾伯特左翼中後右旗
- 杜爾伯特右翼 三旗(賽音濟雅哈圖右翼盟)
- 杜爾伯特右翼前旗
- 杜爾伯特右翼前右旗
- 杜爾伯特右翼中右旗
- 附 輝特部二旗
札哈沁部
[编辑]科布多額魯特部
[编辑]明阿特部
[编辑]阿爾泰烏梁海
[编辑]- 阿爾泰烏梁海七旗,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21]。光緒三十二年末(1907年)改屬阿爾泰[22]。
-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副都統旗
-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散秩大臣旗
- 阿爾泰烏梁海左翼總管旗二
- 阿爾泰烏梁海右翼散秩大臣旗
- 阿爾泰烏梁海右翼總管旗二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
[编辑]新土爾扈特部
[编辑]- 新土爾扈特部二旗,遊牧於今新疆青河縣、蒙古國科布多省布爾根縣一帶。因臨哈弼察克河(布尔根河支流),又稱“哈弼察克土爾扈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次年以其部為青塞特奇勒圖盟。1907年改屬阿爾泰。
- 新土爾扈特左旗
- 新土爾扈特右旗
新和碩特部
[编辑]- 新和碩特部一旗,遊牧於阿爾泰山南路布爾根河一帶(今屬蒙古國科布多省布爾根縣)。原附屬於新土爾扈特左旗,編為半個佐領。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分出,嘉慶元年(1796年)置札薩克旗。1907年改屬阿爾泰。後归属蒙古国。
青海蒙古各部
[编辑]青海蒙古各部有時統稱為“青海額魯特”。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和碩特台吉羅卜藏丹津叛亂。次年(1725年)編青海蒙古各部為二十七旗,置青海辦事大臣管轄青海地方,並主持蒙古各部會盟,不設盟長。雍正九年(1731年)增置二旗。嘉慶十一年(1816年)裁撤一旗,餘二十八旗。道光三年(1823年)分青海黃河以北之蒙古二十四旗為左、右翼二盟,即青海左翼盟、右翼盟[23]。
青海和碩特部
[编辑]- 和碩特部 二十一旗
青海輝特部
[编辑]青海綽羅斯部
[编辑]青海土爾扈特部
[编辑]青海喀爾喀部
[编辑]新疆蒙古各部
[编辑]新疆的蒙古各部落統於伊犁將軍,原不置札薩克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錫率俄羅斯所屬土爾扈特、和碩特等部歸降。清廷於新疆伊犁、塔爾巴哈臺、喀喇沙爾、庫爾喀喇烏蘇等地劃給牧地,置舊土爾扈特、中路和硕特二部。
舊土爾扈特部
[编辑]舊土爾扈特部十旗,分為南、北、東、西四路,即四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 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南路舊土爾扈特部四旗,又稱“珠勒都斯土爾扈特”,遊牧於珠勒都斯河流域(今新疆和靜縣北部)一帶。皆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 南路舊土爾扈特旗(卓哩克圖汗旗)
- 南路舊土爾扈特中旗
- 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 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 北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北路舊土爾扈特部三旗,又稱“霍博克薩里土爾扈特”,遊牧於霍博克薩里(和布克賽爾縣)一帶。
- 北路舊土爾扈特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 北路舊土爾扈特右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置
- 北路舊土爾扈特左旗,乾隆四十年置
- 東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東路舊土爾扈特部二旗,又稱“濟爾哈朗土爾扈特”,遊牧於新疆巩乃斯河、喀什河流域。皆為乾隆三十六年置。
- 東路舊土爾扈特右旗
- 東路舊土爾扈特左旗
- 西路烏訥恩素珠克圖盟,統西路舊土爾扈特部一旗,又稱“精土爾扈特”、“晶河土爾扈特”,遊牧於晶河(今精河)一帶。
- 西路舊土爾扈特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
中路和碩特部
[编辑]- 中路和碩特部四旗,自為一盟,稱巴圖塞特奇勒圖盟。遊牧於今新疆和靜縣一帶。
- 中路和碩特中旗,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中路和碩特中右旗,乾隆三十六年置
- 中路和碩特中左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置
- 中路和碩特多羅貝勒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嘉慶二年(1797年)裁撤[25]
蒙古各遊牧喇嘛部落
[编辑]- 錫哷圖庫倫札薩克喇嘛,於盛京法庫邊外(今庫倫旗一帶)遊牧,視為一喇嘛旗
- 察漢諾門罕札薩克喇嘛,附青海蒙古遊牧,視為一喇嘛旗
-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附喀爾喀土謝圖汗部遊牧
- 額爾德尼班第達呼圖克圖,附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遊牧
- 札牙班第達呼圖克圖,附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遊牧
- 青蘇珠克圖諾門罕,附喀爾喀賽音諾顏部遊牧
- 那魯班禪呼圖克圖,附喀爾喀札薩克圖汗部遊牧
直属理藩院
[编辑]西套蒙古
[编辑]西套蒙古二旗,又稱套西二旗,不設盟。直属理藩院。
黑龍江蒙古部落
[编辑]黑龍江蒙古額魯特部由西北地區遷入,統屬於黑龍江將軍節制。直属理藩院。
- 依克明安旗,黑龍江額魯特部一旗,出自準噶爾部,由新疆徙至黑龍江遊牧。
八旗系统内
[编辑]八旗察哈爾
[编辑]- 察哈爾旗:後金滅察哈爾部後,封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為貝勒,後晉爵和碩親王,其所部被安置於義州(今遼寧義縣一帶)。崇德元年(1636年)編為旗。至於原察哈爾部總共被編為幾旗、是否為札薩克旗,則無定論,有一旗、四旗、八旗之說[26]。康熙年间废除。
- 八旗察哈爾:康熙十四年(1675年),額哲之孫布爾尼起兵反叛,兩個月後敗亡,察哈爾汗族遂絕嗣。此後朝廷將察哈爾部眾編入八旗蒙古,各旗設總管,遊牧于宣化、大同邊外。乾隆以前,八旗察哈爾屬於在京八旗,只是不駐防內地,而是遊牧於口外,稱為“八旗遊牧察哈爾”(意為八旗在察哈爾遊牧者)。其牧地“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僕寺牧厰及山西邊界,北至蘇尼特及四子部落界”[27],屬於八旗蒙古所有,不是自己的領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察哈爾都統統轄八旗察哈爾,不再隸屬於京旗。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間,朝廷征調部分八旗察哈爾兵丁征戍伊犁,成為伊犁察哈爾八旗。到了乾隆後期,編入八旗察哈爾的外來兵丁人口已經超過察哈爾本部人口,有來自茂明安、巴爾虎、蘇尼特、喀爾喀、準噶爾、土爾扈特等部的流散人口。其中以來自準噶爾部的人口(如達什達瓦屬部)最多。
- 鑲黃旗察哈爾
- 正黃旗察哈爾
- 鑲紅旗察哈爾
- 正紅旗察哈爾
- 鑲白旗察哈爾
- 正白旗察哈爾
- 鑲藍旗察哈爾
- 正藍旗察哈爾
黑龍江呼倫貝爾駐防各旗
[编辑]隸屬于呼倫貝爾副都統管轄之駐防八旗。
- 額魯特一旗,原為準噶爾丹津之孙阿喇布坦屬部額魯特前旗之二佐領,遊牧於喀爾喀賽音諾顏部推河(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图音河)一帶。雍正十年(1732年)徙牧於喀爾喀河東,该旗也称为额鲁特镶黄旗,俗称为“陈额鲁特”。駐防於呼倫貝爾城南。
新疆駐防八旗
[编辑]新疆伊犁所屬察哈爾、額魯特,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各定為左右翼,隸屬于八旗。左右翼各置總管一人,統屬於伊犁將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定塔爾巴哈臺所屬額魯特部為十佐領。[29]
- 伊犁駐防(八旗察哈爾)
- 左翼四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 右翼四旗:正黃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
- 伊犁額魯特營(八旗蒙古)
- 左翼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
- 右翼下五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
- 塔爾巴哈臺額魯特十佐領(八旗蒙古)
西藏达木蒙古
[编辑]西藏境內和碩特蒙古部落由駐藏大臣管轄,内属蒙古。
- 達木蒙古八旗,原屬和碩特部。置佐領八人,不設總管,直屬於駐藏大臣。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达力扎布. 清代扎萨克旗巴嘎组织的构成及其性质 (PDF). 《清史研究》. 2023年5月, (第3期)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6-20).
- ^ 嘉慶《一統志》外藩蒙古統部:“蓋奉正朔、隸版圖者,部落二十有五,為旗五十有一。”
-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設官內蒙古部落官制
- ^ 嘉慶《一統志》歸化城土默特
- ^ 內蒙古各旗建置年代多無明確記載。以下置旗年份,除另注明者外,以嘉慶《大清一統志》所載授世襲札薩克並掌旗時間為準。
- ^ 據《清史稿》藩部傳。光緒《會典事例》云崇德九年(1642年)封札薩克,疑“元年”誤作“九年”。
- ^ 《清史稿》地理志
- ^ 8.0 8.1 8.2 8.3 8.4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七理藩院封爵內札薩克一
- ^ 9.0 9.1 9.2 9.3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六十八理藩院封爵內札薩克二
- ^ 10.0 10.1 10.2 《清史稿》藩部傳
-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三理藩院疆理
- ^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
- ^ 13.0 13.1 13.2 13.3 13.4 以下置年見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六十九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一
- ^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載車臣汗部編為十一旗,無右翼前旗,據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及嘉慶《一統志》補出。
- ^ 《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載八旗,無左翼右旗。據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及嘉慶《一統志》補出
- ^ 《平定朔漠方略》:“扎薩克郡王色稜阿海管西路左翼左軍事。”光緒《會典事例》載,乾隆二十一年始置札薩克。
-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二
- ^ 樊明方,《清朝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管轄》,載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 ^ 以上見嘉慶《一統志》烏里雅蘇台統部
- ^ 《清史稿》藩部傳。嘉慶《一統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失載此旗。
-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六理藩院設官
- ^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四藩部傳七:“十二月,是部七旗劃隸阿爾泰。”
-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八十三理藩院會盟
- ^ 24.0 24.1 24.2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一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三
-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二理藩院封爵外札薩克四
- ^ 《清代藩部研究》,133頁
- ^ 《清朝通志》卷三十一地理略
- ^ 佟佳江. 清史稿订误. 中华书局. 2013: 186. ISBN 9787101092974.
- ^ 光緒《會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七理藩院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