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系属分类


语系(英語:Language family,又称“语言分类法”、“语言分类系统”)是指针对语言的“家族”和特点进行分类的方法。
由于语言的分类是复杂的,需要对历史、语法、词语、演化、跨语言关系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需要涉及历史语言学、词汇学之类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不能只通过文字、词汇、使用地判断。另外,语言和文化是“液态”的,而不是“固态”的,诸语言之间会相互影响,令语言分类更为复杂。由此,语言系属分类经常存在巨大争议。
当没有适合的分类单元可以用作后缀时,习惯称为“诸语言”,例如:巴布亞諸語言。
目的
[编辑]现今全世界现存的语言大約有7000多種,对这些语言分门别类可以让人们更清晰和正确地了解到彼此间的联系。
如果不利用本方法并配合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词汇学和词源学的研究,可能难以发现:
- 波兰语和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支,尽管前者使用拉丁字母,后者使用西里尔字母;
- 匈牙利语和芬兰语在欧洲使用,也使用拉丁字母,然而它们是乌拉尔语系,和印欧语系关系甚远;
-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高度相近,尽管前者使用天城文,后者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
- 巴斯克语是孤立语言,意味着该语和其他西班牙语言、欧洲语言和世界语言都没有关系。
具体方法
[编辑]语言的分类非常复杂,需要将下列因素一并比较才能得出结果。例如,阿尔泰语系之所以被学界普遍地否认是因为提出者仅仅注意到包含的语言的语法非常相近(例:使用S-O-V语序),因此认为韩语和维吾尔语同源;然而,其词汇差异甚大,即使有相同词源的共享词语也只是外来借词或巧合。
词汇
[编辑]以下词语均是“父亲”的意思:
- 拉丁语:pater
- 法语:père
- 英语:father
- 德语:Vater
- 芬兰语:isä
- 希伯来语:אַבָּא
上面四个都是印欧语系(全部来自原始印欧语*ph₂tḗr)。 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 /p/, /f/ 的对应关系(德语的 v 代表 f)。
斯瓦迪士核心词
[编辑]《斯瓦迪士核心词列表》的词语几乎存在于世界上每一门语言,均为最基础的单词,因此甚少使用外来语。通过对多个词语进行对照可以进行比对来发现彼此的关系。
马来 | 印尼 | 翻译 |
---|---|---|
aku | aku | 我 |
kamu | kamu | 你 |
sini | di sini | 这里 |
banyak | banyak | 全部 |
上述是马来语和印尼语的4个基本词语,可见十分相似,这是因为该二种语言相当相近,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才懂。这两种 bahasa (“语言”,该词来自梵语भाषा)的区别主要在于:马来语受英语影响较大,而印尼语受荷兰语影响较大。
俄罗斯 | 乌克兰 | 翻译 |
---|---|---|
я | я | 我 |
ты | ти | 你 |
он | він | 他 |
мы | ми | 我们 |
俄语和乌克兰语也高度相似,其中表示“他”的词同样来自古斯拉夫语"onъ"。
语法
[编辑]语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各个语言的性、数、格、时、屈折、句法。
例:丹麦语和德语
[编辑]很多语言会被分类在一起的原因是因为发源地和主要使用地的地理位置,因为如此一来民族间也更容易产生影响;但这不是绝对的要求,例如马耳他语并未因其在欧洲的使用位置而划入印欧语系;该语言和阿拉伯语的关系更亲近。
从上至下
[编辑]语系的下一级分类单元称为“语族”,语族的下一级分类单元称为“语支”,语支下为具体的语言,如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在英语中,通常只需使用 languages 就足够了,不需要强调层级。
级别 | 语言间差异 | 后缀 | 英语 | 例子 | 备注 |
---|---|---|---|---|---|
1 | 最大 | 语系 | language family | 印欧语系、烏拉爾語系 | 会被划入同一个语系的有共同的祖语言 |
2 | 中等 | 语族 | language branch | 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 | |
3 | 最小 | 语支 | 西日耳曼语支、西伊比利亞語支、东斯拉夫语支 | 即使是在该层的语言之间通常也不能互通 |
示例
[编辑]以下分类是维基百科条目里的分类,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法语的分类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此语言是先发展成拉丁语后再发展而来的:
印欧语系 |
很多中国学者认为汉藏语系里的语言是“方言”。
汉藏语系 |
拓展
[编辑]事实上的语言分层情况可能远多于这三层结构(如上面举例的法语),因此也有“亚语族”、“亚语支”等分类单元。有人提出在语族和语支之间增设“语群”,在语支和语言之间增设“语组”或“语团”。而在語系之上,則有「超語系」、「大語系」,或稱為「語門」,语系之上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末期,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错误用法
[编辑]“拉丁语系”、“日耳曼语系”是常见的错误用法,可以使用“诸语”替代。
在完成分类后,学者将会利用现有资料重建一门新的“原始语言”,例如原始印欧语。
方言或语言
[编辑]![]() |
原则上,现代語言分類學将两者在语言学意义上(不考虑逻辑和知识性)可以相互明白的视为同一种语言,不能相互听懂的视为不同语言。同一种语言还可再细分为不同的方言,各方言间可相互听懂但存在一些差别。
但在实际运用中,受习惯、传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语言”与“方言”间的区分常常不符合上述定义:
中国政府通常将闽语、粤语、瓯语、瓦乡话、湘语、赣语、客家话等除了普通话以外的其他汉语族语言称为方言。[1],而其子语言被稱为“片”,如閩南語的潮汕片、漳泉片,粤语的粤海片、莞宝片等。“方言”在中国通常只是一个政治概念,等同“地方语言”,又称“白话(英语:vernacular)”、“土话”和“地方话”,指区别于官方标准语的、限于某一地区使用的语言,并不考虑语言间的互相理解性;只有在对译了近代西方语言学的 dialect 之后,“方言”一词才有了以口头互通性为区分的含义。
日本通常将津軽弁、沖繩、八重山、奄美語称作方言(日语:方言/ほうげん hōgen)。
德语方言(Dialekt)主要分为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高地德语是现代标准德语的基础。德语是一门多中心语言,在三个国家(DACH - 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有三种书写规范,尽管三者非常相近。德语方言的差异主要在发音。
其他
[编辑]而能大量互通的前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黑山语,伊利比亚半岛的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从德国北部低地到荷兰的低地德语、荷兰语则因政治原因被称作不同语言。
列表
[编辑]世界上語系數量的估計可能差異很大。據《民族语:全世界的语言》(Ethnologue)估算,現存人類語言有 7,151 種,分佈在 142 個不同的語系中[2][3]。 Lyle Campbell (2019) 則總共劃分了 406 個獨立語系,包括孤立語系[4]。以下分別以母語使用人口及語言種類的數量兩方面為語系作排序:
以母语使用人口排列
[编辑]![]() |
- 印欧语系(約32億)
- 汉藏语系(約15億)
- 尼日尔-刚果语系(約8億)
- 亚非语系(約5億)
- 南岛语系(約2.7億)
- 达罗毗荼语系(約2.5億)
- 突厥语系(約2億)
- 南亚语系(約1.2億)
- 日本语系(約1.2億)
- 壮侗语系(約9300萬)
- 朝鲜语系(約8100萬)
- 尼羅-撒哈拉語系(約7000萬)
- 乌拉尔语系(約2500萬)
- 苗瑶语系(約1000萬)
- 克丘亞語系(約720萬)
以语言种类多少排列
[编辑]以《民族语:全世界的语言》“Ethnologue”(2024)分类,种类最多的15个语系如下[5],不包含孤立語言(104種)、手語(159種)、克里奧爾語(92種)、皮欽語(17種)、未分類語言(56種):
- 尼日尔-刚果语系(1552种语言)
- 南島語系(1256种语言)
- 跨新几内亚语系(481种语言)
- 汉藏语系(458种语言)
- 印欧语系(454种语言)
- 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384种语言)[註 1]
- 亚非语系(382种语言)
- 尼罗-撒哈拉语系(210种语言)
- 歐托-曼格語系(179种语言)
- 南亚语系(167种语言)
- 壮侗语系(91种语言)
- 达罗毗荼语系(85种语言)
- 图皮语系(76种语言)
- 猶他-阿茲特克語系(63種語言)
- 托里切利語系、阿拉瓦克語系(57种语言)
争议
[编辑]参见
[编辑]語言聯盟
[编辑]語言聯盟(德语:Sprachbund)是一個擁有多種具有共同語言結構的語言的地理區域。語言聯盟的一個例子是分布在印度次大陸上的語言[6]。
混合语
[编辑]移民、多民族人口、殖民活动会间接产生混合语。大部分混合语的存在是无法广泛而长久的,也可能成为某地的非官方语言或小语种。
产生这种语言的必要因素有:
- 缺乏外语能力
- 有足够的外来和本地人口
- 双方没有共同语言
其他
[编辑]註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王杉杉. “普通话”与方言的历史博弈:现代中国的语言政治学. 经济观察报·书评. 2019, (4).
- ^ How many language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Ethnologue. 3 May 2016 [26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7) (英语).
- ^ What are the largest language families?. Ethnologue. 25 May 2019 [3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英语).
- ^ Campbell, Lyle. How Many Language Familie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Anuario del Seminario de Filología Vasca "Julio de Urquijo" (UPV/EHU Press). 2019-01-08, 52 (1/2): 133. ISSN 2444-2992. S2CID 166394477. doi:10.1387/asju.20195
. hdl:10810/49565
.
- ^ Welcome to the 24th edition. Ethnologue. 2024-04-13 [2024-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4) (英语).
- ^ Joseph, Brian. The Balkan Sprachbund (PDF). linguisticsociety.org. 2017 [2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6).
延伸閱讀
[编辑]- Boas, Franz.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Bulletin 40. Volume 1.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1911. ISBN 0-8032-5017-7.
- Boas, Franz. (1922).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Vol. 2).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Bulletin 40.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 Offic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 Boas, Franz. (1933).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Vol. 3). Native American legal materials collection, title 1227. Glückstadt: J.J. Aug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