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長春龍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长春龙

长春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奇异龙科 Thescelosauridae
亚科: 奇异龙亚科 Thescelosaurinae
属: 长春龙属 Changchunsaurus
Zan et al., 2005
模式種
嬌小長春龍
Changchunsaurus parvus

Zan, Chen, Jing & Li, 2005

長春龍屬屬名Changchunsaurus,意為「長春蜥蜴」)是種小型植食性恐龍,屬於鳥臀目,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吉林省公主嶺市劉房子鎮的泉頭組,地質年代屬於早白堊紀阿普第階森諾曼階[1]。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骨骼,以及其他的頭顱骨碎片。長春龍是吉林省的第一個被命名恐龍,也是松遼平原的白堊紀沉積層中首次發現的原始鳥腳類恐龍。

敘述

[编辑]

長春龍全長估計約1公尺,而頭顱骨有11.5公分長。長春龍的模式種嬌小長春龍C. parvus),parvus意為「嬌小」,意指長春龍的小型體型[1]

長春龍的正模標本(編號JLUM L0403-j–Zn2標本)是一個頭顱骨與身體骨骼,以及前上頜骨與部分齒骨,目前僅有頭顱骨有過正式的敘述。根據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昝淑芹、陳軍、金利勇、以及李濤等人的敘述,長春龍擁有更基礎鳥腳類恐龍的特徵(例如:前上頜骨有5顆牙齒、喙狀嘴上側的缺乏牙齒部份短、副枕突呈新月形、以及喙狀嘴牙齒與頰齒之間的小間隔),也擁有更衍化鳥腳類恐龍的特徵(某些頭顱的洞孔變小或是消失、外部下頜孔消失)。長春龍的兩側顴骨有瘤狀突出物,這特徵並沒有出現在其他鳥腳下目恐龍身上過[1]

古生物學

[编辑]

身為一種小型、基礎新鳥臀類恐龍,長春龍可能是種敏捷的二足植食性恐龍,以接近地面的植被為食[2]。該地區除了長春龍以外,還發現了獸腳亞目、角龍類恐龍、哺乳類、以及鱷形類化石。

分類

[编辑]

長春龍被命名時,被分類為一種基礎新鳥臀類恐龍,詳細的分類位置未定,但當時並沒有被正式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驗證過[1]

在2010年,研究人員根據新發現的其他標本,得出不同的結果[3]。在2011年,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J. Butler)詳細研究長春龍的身體骨骼,並提出大範圍的種系發生學分析,發現長春龍是種基礎鳥腳類恐龍,是熱河龍的近親[4]同年發現的何耶龍Haya),也是長春龍的近親[5]。在2012年,長春龍被歸類於新建立的熱河龍科[6]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彼得·馬克維奇等人的2011年研究[5]

新鳥臀類

斯托姆博格龍

靈龍

何信祿龍

角足龙类

頭飾龍類

鳥腳亚目

奔山龍

何耶龍

長春龍

熱河龍

稜齒龍

禽龍類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昝淑芹, 陈军, 金利勇, 李涛. 吉林省中部早白垩世泉头组一原始鸟脚类恐龙.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5, 43 (3): 182–193 (中文(中国大陆)). 
  2. ^ Norman, David B.; Sues, Hans-Dieter; Witmer, Larry M.; and Coria, Rodolfo A. Basal Ornithopoda.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编).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93-412. ISBN 0-520-24209-2. 
  3. ^ Jin Liyong, Chen Jun, Zan Shu-Qin, Richard J. Butler and Pascal Godefroit. Cranial anatomy of the small ornithischian dinosaur Changchunsaurus parvus from the Quantou Formation (Cretaceous: Aptian–Cenomanian) of Jilin Province, nor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10, 30 (1): 196–214. doi:10.1080/02724630903412372. 
  4. ^ Richard J. Butler, Jin Liyong, Chen Jun, Pascal Godefroit. The postcranial osteology and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he small ornithischian dinosaur Changchunsaurus parvus from the Quantou Formation (Cretaceous: Aptian–Cenomanian) of Jilin Province, north-eastern China. Palaeontology. 2011, 54 (3): 667–683 [2012-05-17]. doi:10.1111/j.1475-4983.2011.0104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5.0 5.1 Makovicky, Peter J.; Brandon M. Kilbourne, Rudyard W. Sadleir, and Mark A. Norell. A new basal ornithopod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11, 31 (3): 626–640 [2012-05-17]. doi:10.1080/02724634.2011.557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0). 
  6. ^ Han, Feng-Lu; Paul M. Barrett, Richard J. Butler, and Xing Xu. Postcranial anatomy of 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12, 32 (6): 1370–1395 [2013-01-06]. doi:10.1080/02724634.2012.6943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0).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