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御花園 (北京故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順貞門
御花园北部,自西向东拍摄。右为钦安殿,左为集福门
御花园天一门前西侧

御花園,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门以北。

综述

[编辑]

御花园明朝称“宫后苑”,清朝称“御花园”。该园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来曾有增修,如今仍保留有初建时的格局。该园南北长80米,东西长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御花园的主体建筑钦安殿是重檐盝顶式建筑,处在紫禁城中轴线上,以钦安殿为中心,向南侧及东、西两侧布置亭台楼阁。御花园内的竹、柏、松之间点缀山石,形成了四季长青的景观。[1]

御花园的主要特色有:[1]

  1. 建筑布局对称但又灵活,舒展而又有机地融为一体。钦安殿两侧平衡布置将近20座各类建筑。其中,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独具特色,这两对亭子东西对称分布,浮碧亭和澄瑞亭是横跨水池的方亭,南侧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是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平面呈十字形的多角亭,表现“天圆地方”的观念。
  2. 园内奇石星罗棋布,草木茂盛,古柏和藤萝都有数百年历史。御花园内现存160多株古树,分布在园内各处,还有各种山石盆景点缀园中。例如绛雪轩前的一段木化石制成的盆景,貌似长年曝晒的朽木,敲击却有声,确实是石质。
  3. 园内甬路都是用各种颜色的卵石铺砌,组成900多幅图案,包括人物、景物、花卉、戏剧、典故等等。[1]

御花园原来是皇帝及后妃憩赏的园林,也兼具颐养、祭祀、读书、藏书等功能。[1]

2014年,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御花园景观环境提升,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拆除不规则护栏,在石子路两侧土地上铺装防护透水板,树坑垫防腐板,修复彩色石子路,增加路椅,撤除御花园内出售食品的全部商铺,恢复堆秀山前的水法(喷泉)喷水,保持澄瑞亭水池清洁。[2]

建筑

[编辑]

中轴线

[编辑]
御花园内的古树
天一门外的连理柏,自南向北拍摄,其后面是青铜香炉,远处为天一门。

御花园中轴线上的建筑有:

  • 天一门:位于御花园内,紫禁城中轴线上,是钦安殿院落的南门,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钦安殿院墙时兴建。最初名为“天一之门”,清朝更名为“天一门”。阴阳五行说中,北方属水,钦安殿地处紫禁城中轴线北端,院门名“天一”,取自《易经》“天一生水”,正和五行之说相应。而且由于明朝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发生火灾,在这种背景下兴建钦安殿的院墙、院门,并由嘉靖帝亲自为院门题名“天一门”,亦有祈求平安、防止火灾的意思。天一门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青砖砌成,磨砖对缝,正中为单洞券门,门内装有双扇朱漆宫门,宫门上嵌有纵横各9路的铜鎏金门钉。天一门为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为绿琉璃仿木结构椽、枋、斗栱。额枋彩画采用典型的明朝特征的旋花彩画,这是清朝旋子彩画的前身。天一门两侧分别出琉璃影壁同院墙相连接,影壁的盒子及岔角饰有琉璃仙鹤、云朵。门前左右两侧有铜镀金獬豸各一只,门前御路正中设有青铜香炉一座。香炉南面有对曾经结合的连理柏,也是御花园中唯一的连理柏,为二级保护古树,树龄在100年至300年间。天一门内正对着门有“人”字柏一株,树龄在300年以上,为一级保护古树,多年一直被误认作两株柏树结合成的连理柏,但其实是“人”字柏。天一门为紫禁城内少见的青砖建筑,既反映了避免火灾的愿望,也可起到实际的防火功能,青砖的淡雅色泽也和御花园的环境相统一。 [3][4]
    • 幡杆:位于天一门内东侧。现仅存幡杆石座。
    • 焚帛炉:位于天一门内西侧。
2007年的钦安殿,殿前已加盖五间抱厦
顺贞门北侧,左上方露出宫墙的是御景亭
  •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偏北,处在中轴线上,主供玄天上帝。钦安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一个院落。[5][6]明朝嘉靖帝真武大帝为尊神,认为应当“治世玄岳”。清朝雍正时期,任命江西省龙虎山道士娄近垣担任钦安殿住持,并且下令在御花园玉翠亭东侧的空地上添盖多间房屋供法官居住。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帝御书“统握元枢”匾,悬挂在钦安殿明间主梁上。[6]另有嘉庆帝御书“道崇辑武”匾。清朝乾隆年间,曾经在钦安殿前檐接盖抱厦三间,1970年拆除前檐抱厦,2004年故宫博物院决定恢复钦安殿清中期原貌,2005年9月修复完工,前檐接盖抱厦五间。[7][5][8]此次维修时,在钦安殿宝顶内发现3000多卷藏文佛教经卷,维修后除了留下少数收藏外,其余均按原状回藏于宝顶内。[9][10]钦安殿是重檐盝顶,位于汉白玉单层须弥座上,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顶。殿前有月台,四周环绕穿花龙纹汉白玉栏杆,龙凤望柱头,仅有钦安殿后面正中的一块栏板是双龙戏水纹。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分别出台阶。院内东南设有焚帛炉,西南设有夹杆石,二者以北分别有香亭一座。钦安殿前院墙正中央辟“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通往花园。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在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这里拈香行礼;每逢年节,在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负责管理。[5]钦安殿内如今的陈设有:
    • 五彩龙架大钟:位于殿内西南角。明朝弘治二年制。钟面有文字及年款。
    • 五彩凤架大鼓:位于殿内东南角。明朝弘治年间制。
    • 青龙白地瓷大缸:位于五彩凤架大鼓北侧。
    • 西大龛、正龛、东大龛:位于殿内正北侧。正龛及其中的玄天上帝像为明朝永乐年间制。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增供东、西大龛。三个龛均供奉玄天上帝像,像前各立“玄天上帝”神牌,龛前各有一张红硃油大案,案上各摆铜五供。三个龛之间,各有1个(共2个)重檐龛,均供奉玄天上帝像。正龛前地上还有一尊铜制玄武(龟蛇)像。
    • 六从:位于正龛前的东西两侧,共6尊,为明朝永乐时期制。西侧自南至北分别是请剑鞘从神、请琉璃旙从神、请铜印从神;东侧自南至北分别是请旗从神、请琉璃旙从神、请书卷从神。除了六从之外,在西大龛前西侧、东大龛前东侧,另各有2尊从神,自南至北分别是请剑鞘从神、(空位)、请旗从神。
    • 五供:位于六从之间,殿内中心,五供为蓝色,各配一个香几承托。
    • 紫檀龛,内供白玉胎玄天上帝像。[11]
    • 铜丝罩宣石海灯:1件,位于。
    • 东、西描金漆神龛及四令:殿内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描金漆神龛,其内均供奉关圣大帝像,像前各立“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神牌,龛前各摆铜五供。两龛的东西两侧,又各有1个(共4个)红油帖金木龛,4个龛自东至西分别供奉“春令司掌至德尊神”、“夏令司掌至德尊神”、“秋令司掌至德尊神”、“冬令司掌至德尊神”的神牌,龛前各摆铜五供。
    • 签筒:位于西描金漆神龛前靠西的地上,红色,体量巨大,内盛木签许多支。
集福门,后面的楼是延晖阁,右侧的琉璃门是顺贞门
延和门 (满语ᠶᠠᠨ
ᡥᠣ᠋
ᠮᡝᠨ
穆麟德轉寫yan ho men)
  • 顺贞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是御花园的北门。始建于明朝初年,原名“坤宁门”,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于坤宁门移至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所以此门更名为“顺贞门”。顺贞门是随墙琉璃门三座,每座门都安装有双扇实榻大门,每扇门上嵌有纵横各九颗门钉。顺贞门外是北横街(紫禁城北城墙与神武门以南的红色宫墙之间的东西走向长街),隔街和神武门相对。顺贞门内南向正对承光门,顺贞门内左右两侧各有东西向琉璃门一座,分别是延和门、集福门。承光门、延和门、集福门之间用琉璃顶矮墙相连接,在顺贞门前围成一个很小的院落。顺贞门是内廷通往神武门的要道,无故禁止开启。皇后到西苑先蚕坛行祭祀礼或者赴圆明园寿皇殿等处都从顺贞门出入,皇帝有时也经顺贞门出入。钦安殿举办道场时,随时启闭顺贞门供道士出入,但要严格稽查,禁止闲人出入。明朝逢宫人病故,棺椁自顺贞门的右侧之门送出。清朝后宫亲族女眷曾经奉旨在顺贞门会亲,选秀女也进顺贞门。如今,顺贞门建筑保存完好。[12]
    • 承光门:顺贞门内南北向的门,明朝已有,清朝沿袭明制。承光门为一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左右两侧分别接有转角琉璃顶矮墙同集福门、延和门相连接。承光门内左右两侧分别有一只鎏金铜卧象。承光门装饰性很强,关闭后作用类似顺贞门前的影壁。[12]
    • 延和门:顺贞门内西侧东西向的门,明朝已有。延和门为一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左右两侧接有琉璃顶矮墙,向北连接御花园的北宫墙,向南折向东连接承光门。如今建筑保存完好。[12]
    • 集福门:顺贞门内东侧东西向的门,明朝已有。集福门为一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左右两侧接有琉璃顶矮墙,向北连接御花园的北宫墙,向南折向西连接承光门。如今建筑保存完好。[12]

中轴线两侧

[编辑]
绛雪轩(左)及其前面的花坛
养性斋
万春亭
万春亭藻井
千秋亭
千秋亭藻井
堆秀山,山上为御景亭

御花园中轴线两侧的建筑主要有:

  • 琼苑左门、琼苑右门
    • 琼苑左门:位于御花园东南角,坐西朝东。出琼苑左门向南,便是坐北朝南的长康左门。
    • 琼苑右门:位于御花园西南角,坐东朝西。出琼苑右门向南,便是坐北朝南的长康右门。
  • 绛雪轩、养性斋
    •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东依御花园院墙,坐东朝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三间,平面形成“凸”字形。绛雪轩的明间开门,次间、梢间是槛窗,上是福寿万字支窗,下是大玻璃方窗。门窗是楠木本色,未加油饰,框、柱、梁、枋绘有斑竹纹彩画。绛雪轩正前方(西侧)有一座琉璃花坛,花坛下部是五彩琉璃须弥座,装饰有行龙以及缠枝西番莲图案,上部采用翠绿色栏板、绛紫色望柱环绕,基座和栏板间施用一条汉白玉上枋。花坛内叠石为山,栽种着牡丹等名贵花木。绛雪轩前原来有海棠树5株,花瓣飘落之时,恰似雪片纷降,遂将此轩命名为“绛雪轩”。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命从河南省移来太平花栽植,取代了古海棠。太平花的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带有稀疏的小齿,4枚白色花瓣,每年初夏开花,花气清香。花坛前有一个木化石柱,色泽铁灰,上面刻有乾隆帝御题。 [13]
    •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始建于明朝,初称“乐志斋”,清朝更名“养性斋”。养性斋是两层楼阁式,原为七间,坐西朝东。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楼两端向前各接出三间,改建成转角楼,平面呈“凹”形,前出月台一座。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月台的台面改墁金砖。道光年间又曾修葺。养性斋为黄琉璃瓦转角庑殿顶,上层前檐出廊,下层东面的明间开门,次间和南北转角三间都是支摘窗。楼上正中悬挂着康熙帝御笔“飞龙在天”匾额,楼下正中悬挂“居敬存诚”匾额,北楼下东向悬挂“悦心颐神”匾额。养性斋前有叠石环抱,曾经建有曲流馆,后来拆除。清朝嘉庆帝道光帝经常来养性斋。逊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曾在养性斋居住。[14]
  • 四神祠:位于西井亭东北,是供奉四神之所。建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神祠是一座八角形亭子前出抱厦,周围出廊,八方攒尖顶,覆黄琉璃瓦,黄琉璃宝顶。抱厦为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梁枋绘有龙锦旋子彩画。锦纹支条缠枝莲天花。未施斗栱,槛窗采用豆腐卦槅心,青砖槛墙。廊下设有木坐凳栏杆,上有华板。亭内靠南墙砌有砖台,乃架设供案供奉神牌之处,坐南朝北。关于四神祠供奉的四神,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即道教的四方之神;另一说是风神、云神、雷神、雨神。鉴于四神祠的亭取八方,似仿照道教八卦,故应与道教有关。[15]
  • 东井亭、西井亭
    • 东井亭:东井亭位于天一门外左侧、万春亭前西侧。东井亭平面呈方形,面阔1.94米,亭内有井,井口石上覆盖着石盖板,此亭为朱红色四柱。此亭下部是方形,顶部转为八方形,四柱上各架一个与平面四角呈45度的转角桁,两端分别与悬在柱外的四根转角桁相连接,形成八边,将承担的顶部荷载传至四柱。由于利用悬挑实现力的平衡,故也有的称之为“担梁”。亭顶覆盖黄琉璃瓦,八条脊,本来应该是八角攒尖顶,但按照井亭做法采用盝顶,上面安有四对合角吻。井亭顶上开的洞口正对井口,既可纳光,又便于使用长竿掏井。亭檐下绘有花草枋心苏式彩画,白石雕栏板,云龙望柱头,覆莲雕花柱础。[16]
    • 西井亭: 西井亭位于天一门外右侧、千秋亭前东侧。西井亭平面呈方形,面阔1.94m,亭中有井,四周有泄水沟槽,此亭为朱红色四柱。此亭的构造和东井亭相同。亭檐下绘有海墁斑竹彩画,白石雕栏板,云龙望柱头,亭内横架一长木,上面有滑轮,是过去利用简单机械打水的遗迹。[17]
  • 万春亭、千秋亭:分别位于浮碧亭、澄瑞亭以南,东为万春亭,西为千秋亭。按照五行方位,东方属春,西方属秋,故得名。[18]万春亭、千秋亭建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一对形制相同的建筑,仅藻井的彩画带有细微差别。均是由一座方亭四面出抱厦而成。四面抱厦前各有汉白玉台阶,四周围有汉白玉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有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与隔扇门的槅心均为三交六椀菱花,梁枋绘有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有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为圆形,施有单昂五踩斗栱。圆攒尖顶,明朝称为“一把伞”式,黄琉璃竹节瓦。宝顶用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鎏金华盖形成。上圆下方的屋顶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的天花板上绘有双凤,藻井内有贴金雕盘龙,龙口衔有宝珠(轩辕镜)。[19]万春亭东南西北四个门之外,以及千秋亭北门之外,各有“人”字柏一株。[4]千秋亭内的轩辕镜已卸下多年,万春亭内的轩辕镜于2013年出于安全考虑也卸下放入库房。清朝曾在万春亭供奉关帝像。[18]
  • 浮碧亭、澄瑞亭
    • 浮碧亭:位于御花园东北,正北为摛藻堂,正南为万春亭。建于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厦是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添建。浮碧亭平面呈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面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水池,水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浮碧亭即建在桥上。浮碧亭和抱厦顶都是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檐枋下安装有华板,方柱。浮碧亭的东西两侧有石雕栏板,也是桥的栏板,南北两侧在石栏板中间设有两步台阶作为亭的出入口。方亭内的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四周是百花图案天花,檐下绘有苏式彩画。抱厦三面开敞。亭下池中的水引自紫禁城护城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有芙蓉、游鱼。[20]
    • 澄瑞亭:位于御花园西北,正北为位育斋,正南为千秋亭。建于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厦是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添建。澄瑞亭平面呈方形,三开间,通面阔约8米,前出抱厦,下面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水池,水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澄瑞亭即建在桥上。澄瑞亭和抱厦顶都是绿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上有琉璃宝顶,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檐枋下安装有华板。澄瑞亭的东西两侧有石雕栏板,也是桥的栏板,蕉叶纹望柱头。南北两侧在石栏板中间设有两步台阶作为亭的出入口。方亭内的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四周是金龙图案井口天花,檐下绘有龙锦彩画。抱厦三面开敞。亭的四面原来安装有护墙板以开门窗,亭内设斗坛,后来均拆除。[21]
延晖阁
  • 堆秀山、延晖阁
    • 堆秀山、御景亭:御景亭位于御花园内北侧偏东的假山“堆秀山”顶上,堆秀山北依宫墙。此处原是明朝观花殿的旧址,明朝万历年间改堆假山。堆秀山的东、西山石间分别有磴道,可到山顶的御景亭。御景亭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叶斗栱,攒尖顶,覆翠绿琉璃瓦黄剪边,鎏金宝顶。御景亭四面设有隔扇门,四周有汉白玉栏板。御景亭内天花藻井,朝南设有宝座。御景亭是皇帝、皇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之处。从亭上可俯瞰紫禁城,眺望景山西苑[22]
    •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北侧偏西,北依宫墙。明朝初建时称为“清望阁”,清朝更名为“延晖阁”。延晖阁坐北朝南,三开间,外观为两层,内部在两层间还有一个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有门,灯笼框隔扇门六扇,两个次间是灯笼框槛窗。延晖阁上层有迴廊环绕。延晖阁与堆秀山形成左右平衡的格局,是一处供登高远眺的建筑,登上延晖阁,可俯瞰紫禁城,北望景山。冬季晴朗之日,还可望见西山的积雪。清朝乾隆帝道光帝咸丰帝等皇帝经常登延晖阁吟诗赏景,留下了吟咏延晖阁的诗。[23]
位育斋匾额 (满语ᠸᡝᡳ
ᡳᠣᡳ
ᠵᠠᡳ
穆麟德轉寫wei ioi jai)
  • 摛藻堂、位育斋
    • 摛藻堂:位于堆秀山东侧,北依宫墙,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摛藻堂西墙辟有一个小门,通往西耳房。摛藻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间、梢间是槛窗。室内放有书架,是宫中藏书之处。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之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摛藻堂。 [24]
    • 位育斋:位于延晖阁西侧,建于明朝,初名“对育轩”,明朝嘉靖年间更名“玉芳轩”,清朝更名“位育斋”。位育斋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间开门,两次间是支摘窗。清朝雍正时期,位育斋曾作为佛堂。[25]
凝香亭的檐角
  • 凝香亭、玉翠亭:原来分别名“金香亭”、“毓翠亭”。建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后重建。凝香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隅,玉翠亭位于御花园的西北隅。四周有翠竹。两亭的形制基本相同。方形攒尖顶,四柱,柱间设有坐凳栏杆,天花板绘有五彩百花。玉翠亭曾经增设门窗。两亭的瓦是黄色、蓝色、绿色琉璃瓦相间,很像棋盘格,为宫中仅有。[26]

另外,养性斋北侧的宫墙上有一门,为漱芳斋的东旁门。

参考文献

[编辑]
浮碧亭下水池东壁上的石蟠首出水口
  1. ^ 1.0 1.1 1.2 1.3 御花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2. ^ 故宫博物院召开“平安故宫”工程月度新闻发布会——彻底进行环境整治 全面恢复历史风貌,故宫博物院,2014-10-10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5.
  3. ^ 天一门,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4. ^ 4.0 4.1 黄荧,故宫御花园的连理柏和“人”字柏,中国花卉盆景,2010年06期
  5. ^ 5.0 5.1 5.2 钦安殿,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6. ^ 6.0 6.1 故宫讲坛第二十八讲讲座信息,故宫博物院,于2013-12-02查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故宫钦安殿下月将对外开放,腾讯网,2005年09月10日. [2013年10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2月21日). 
  8. ^ 郑志标,钦安殿外景之一,紫禁城2008年10期
  9. ^ 让古都神韵永续--德陵明楼修缮前后,京报网,2006-05-29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5-10.
  10. ^ 故宫大修时间表公布2020前完成 午门今年修,搜狐,2006-02-11. [2014-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1. ^ 《钦安殿档案》(乾隆二十一年之一),故宫博物院,于2015-05-01查阅[永久失效連結]
  12. ^ 12.0 12.1 12.2 12.3 顺贞门,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13. ^ 绛雪轩,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14. ^ 养性斋,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15. ^ 四神祠,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16. ^ 御花园东井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17. ^ 御花园西井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18. ^ 18.0 18.1 故宫回应万春亭轩辕镜"失踪"传闻:已入库房,人民网,2014-02-11. [2014-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19. ^ 万春亭和千秋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20. ^ 浮碧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21. ^ 澄瑞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22. ^ 御景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23. ^ 延晖阁,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24. ^ 摛藻堂,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25. ^ 位育斋,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
  26. ^ 玉翠亭和凝香亭,故宫博物院,于2013-10-22查阅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