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香港四大名茶

香港茶意指在香港境內種植以及製作的茶葉。在香港開埠前,茶業曾經是香港歷史上是一項主要產業。香港茶業起源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並在明清兩朝時達到高峰,在多個香港山峰均有茶樹的種植,生產出被譽為「香港四大名茶」的優質茶葉。香港具規模的種茶和製茶活動在清末起曾一度消失,只餘下分散的主要供自用的種茶地點;1950年代英國大律師貝納祺在大嶼山建立昂坪茶園,以商業規模營運並將出產茶葉銷售至外國;而到21世紀嘉道理農場亦嘗試復興商業種植及手工製茶,有限度地對外銷售茶葉和茶品。[1]

歷史

[编辑]

早年產茶

[编辑]

香港產茶的起源可追溯至兩宋時期。北宋末年因中原戰亂令大量人口南遷,部份選擇落戶香港地區,並開墾土地以耕種稻米蔬菜果樹茶樹等維生。到南宋末年,在兵南侵中原下,宋帝昰等人從臨安(即現今杭州市)南逃至閩粵一帶,部份散兵和眷顧留居香港,而杭州茶業作為當地著名產業,在香港的種茶活動因這些南遷遺民得以發展。[2]

最早明確記錄了香港境內茶葉的種植、出產和味道描述的文獻載於清初康熙十七年(1678年)屈大均編寫的《廣東新語》中:

當中的「杯渡山」為現今的屯門青山,顯示明朝至清朝初期香港境內已有茶樹種植和製茶的活動。[3]

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成的《新安縣志》內記載了當時新安縣[註 1]內的茶葉情況,例如大帽山馬鞍山吉澳海的西南邊開發了一定規模的梯田,以作商業種茶。[1]而在嘉慶廿四年(1820年)版的《新安縣志》中指出了當時區內主要有四個地方種植了茶樹:杯渡山蒙山茶、鳳凰山鳳凰茶、擔竿山擔竿茶和竹仔林清明茶;以及描述了各地製成的茶葉的味道及特色:

於嘉道理農場內所攝的大帽山北坡,山坡上階梯狀為茶田遺址。
於嘉道理農場內所攝的大帽山北坡,山坡上階梯狀為茶田遺址。

當中的「蒙山茶」指產自四川蒙頂山蒙山茶,自唐朝起已成朝廷貢品;而在此以蒙山茶比對杯渡山(青山)出產的茶葉,表達茶葉質素之高。[1]另外於卷四〈山水略〉中亦有提及鳳凰山及大帽山之產茶,如:「鳳凰山,在大奚山帳內,雙峰插霄,形如鳳閣,與杯渡山對峙。中有神茶一株,能消食退暑,但不可多得。」以及「大帽山,在城東五十里,形如大帽,由梧桐山迤邐南旋西折。高二百丈,為五都之鎮。上有石塔,多產茶。」,表示鳳凰山生產的茶葉有如「神茶」,以及大帽山茶葉產量之多。[4][5]

1859年,來華傳教士高懷義牧師(Rev. Rudolph Krone)所編寫的《新安縣志略》(A Notice of the San On District)中記述了新安縣的茶樹種植和飲用的狀況:「茶樹在多處地方種植,通常稱為『山茶』,所製茶葉有頗強澀味,但為當地居民,特別是長者所喜,他們認為這種茶能幫助消化,消除熱氣,很多人只飲這種土產茶葉。」。[註 2][3][6]

英屬時期至現在

[编辑]
約翰·湯臣攝於1868至1871年間的香港茶樓

1898年英國,正式租借新界,時任輔政司駱克撰寫的《駱克報告書》記錄了大帽山脈北坡1,500英尺(460米)上種植了茶樹。1906年的香港行政報告中記錄了大老山水牛山上的機落均有種茶活動,亦曾經頗為興盛,但在英國租借新界前已衰落。而在之後的行政報告已無再提及香港境內的種茶資料。[3]根據沙田理民官及歷史學家夏思義(Patrick H. Hase)研究,荃灣老圍村居民一直會到大帽山山頂採茶,亦記載了一位男子自1906年起每年的農曆三月均會每星期到山上採集約十斤「雲霧茶」。另外歷史學家科大衛研究,記載了大帽山下的川龍村早年以種茶為生,但相信在1920年代後茶園已荒廢。[1]

位於木魚山山腰的昂坪茶園現況。

二次世界大戰後1940年代尾,英國人大律師貝納祺(Brook Bernacchi)獲理民府批出了在大嶼山木魚山的一幅面積約42公頃的地皮,參照他在戰時逗留過的緬甸的茶樹種植場建立了「昂坪茶園」,成為了當時香港唯一商業產茶之茶園。[3][7][8]茶園規模達20萬棵茶樹,出產自家茶葉品牌「蓮花嘜雲霧茶」(Lotus Brand Tea),年產量約1800公斤[2]。昂坪茶園在60至80年代為熱門旅遊地點,吸引了遊客到茶園光顧餐廳和購買茶葉,另茶葉更遠銷至美國印度[1][9]茶園後來因貝納祺在1996年逝世、昂坪開始發展以及生產成本問題下而開始衰落。[10]

在1957至1958年間期,夏思義記錄了在清水灣一帶的下洋村大埔仔西貢南圍北港凹都有種植不多於100棵茶樹以及茶葉生產。另外,在大嶼山山廈村的村民亦會到大東山山腳採茶。而在80年代,沙田茂草岩客家村落仍有以傳統方法種植和製作成發酵「山茶」。茶樹一年可採摘四次,以清明節前後採集的品質為最佳作自用,其餘的則會送到大埔墟等墟市寄賣。[1][11]

位於大帽山北坡的嘉道理農場於2004年起在農場內山腰約海拔400米高處開始種植茶樹,建立了內有兩個面積少於半公頃的茶園,為現今在香港境內唯一仍有產茶之茶園。茶園內有2000多棵茶樹,種植了名花黃枝香金萱三個品種,並聘請了曾在大帽山種植綠茶的客家茶農,使用人手炒茶方式製成有機綠茶。茶園每年有10次收成,每年總產量約有20至30公斤,約出產500包茶葉。[12][13]

香港四大名茶

[编辑]

「香港四大名茶」指的是在清朝嘉慶年版《新安縣志》內所記載的四種香港境內出產之著名茶葉,早於明朝已開始種植。[14]

  1. 鳳凰山鳳凰茶:產於大嶼山最高之鳳凰山,為香港出產茶葉之中品質較佳的一種,鳳凰茶以嫩芽製作,葉呈圓珠形狀。[1]
  2. 杯渡山蒙山茶:產於屯門青山(杯渡山為青山古稱),《廣東新語》和《新安縣志》以產於四川的朝廷貢品蒙山茶比對此處的茶葉,以表達茶葉之優。在光緒五年(1879年)編成的《廣州府志》卷十六〈輿地略〉命名杯渡山產的茶葉為「新安茶」,顯示茶葉在縣内的代表性。[5]
  3. 擔竿茶:產於青衣擔竿山,山峰現已被剷平,茶田現已無跡可尋。[14]
  4. 清明茶:產於大欖竹仔林[14]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當時香港全境屬新安縣範圍內。
  2. ^ 《A Notice of the San On District》英語原文:「Tea is also cultivated in several places, and is generally called "Shan-cha" 山茶, - mountain tea. It has rather a strong astringent taste, but is much liked by the natives, and particularly by those who are of advanced age, who consider that it promotes digestion and cools the system. Many drink only this indigenous tea.」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林雪虹. 香江茶事 : 追溯百年香港茶文化.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22: 20–23. ISBN 9789888760602 (中文(香港)). 
  2. ^ 2.0 2.1 陈文怀. 港台茶事. 杭州市: 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7: 58–61. ISBN 7805364575 (中文(简体)). 
  3. ^ 3.0 3.1 3.2 3.3 饒玖才. 十九及二十世紀的香港漁農業傳承與轉變 下冊, 農業. 香港: 郊野公園之友會、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7: 112–117. ISBN 9789882196117 (中文(香港)). 
  4. ^ 劉智鵬; 劉蜀永. 方志中的古代香港 : 《新安縣志》香港史料選.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0: 30–31. ISBN 9789620446399 (中文(香港)). 
  5. ^ 5.0 5.1 蔡兆浚. 古代香港的茶. 香港地方志中⼼. 2021-04-08 [202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1) (中文(香港)). 
  6. ^ Krone, Rudolph. A Notice of the Sanon District.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67, 7: 104-137 [2024-04-01]. ISSN 0085-5774. JSTOR 2389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6) (英语). 
  7. ^ Dewolf, Christopher. Green Tea and Politics: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Hong Kong's Abandoned Tea Plantation. Zolima City Magazine. 2019-01-15 [202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8) (英语). 
  8. ^ 香港那些年:大嶼山絕種好人. 蘋果日報. 2013-05-28 [202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1) (中文(香港)). 
  9. ^ 由昂坪茶園看新界轉變. 信報. 2018-11-08 [2024-03-22] (中文(香港)). 
  10. ^ 自己香港自己撐. 東方日報. 2015-04-23 [2022-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Hase, Patrick H.; Hayes, James W.; Iu, K.C. TRADITIONAL TEA GROWING IN THE NEW TERRITORIES (PDF).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84, (24): 264–281 [2024-04-01]. ISSN 1991-729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9-05) (英语). 
  12. ^ 【本土農業】種兩千棵茶苗人手採茶炒茶 大帽山下的雲霧綠茶. 蘋果日報. 2018-05-08 [202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中文(香港)). 
  13. ^ 【人物】大學畢業葉子林 大帽山復耕茶園. 優雅生活. 信報. 2019-07-19 [202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4) (中文(香港)). 
  14. ^ 14.0 14.1 14.2 張茅. 香港隨筆 香港名茶再生. 大公報. 2019-08-11 [2024-03-28]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