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 Radeon HD 4000
发布日期 | 2008年6月 |
---|---|
代号 | Wekiva |
显示卡 | |
入门GPU | RV710(4300、4500) |
中端GPU | RV730(4600) RV740(4700) |
高端GPU | RV770 (4850、4870) R700(4850 X2、4870 X2) RV790 (HD 4890) |
API支持 | |
Direct3D | Direct3D 10.1、Shader Model 4.1 |
历史 | |
前代产品 | ATI Radeon HD 3000 |
后继产品 | ATI Radeon HD 5000 |
ATI Radeon HD 4000系列,其显示核心代号Radeon R700,由AMD(ATI)研发并推出。Radeon HD 4000系列的第一款產品是RV770顯示核心,採用此晶片的顯示卡名為Radeon HD 4850,有800個流處理器。而核心頻率更高的HD 4870及HD 4890緊隨其後,更率先採用GDDR5作為顯示記憶體。最高端顯示卡採用R700核心,是一款雙晶片顯示卡產品,名為HD 4870 X2。
背景
[编辑]與之前的系列不同,首發的Radeon R700顯示卡只是中端產品。這與AMD調整策略有關。過往,AMD往往在高端市場落後於NVIDIA。此次,AMD在中端市場主動出擊,原因是該市場佔用家群一個較大的比例,利潤亦會較高。而對手NVIDIA方面,雖然推出了性能比較強的GTX 200系列顯示卡,但性價比明顯比R700不足。以往的顯示卡開發,是先研製旗艦級產品,再將此功能削減,成為中端和低端顯示卡。面對著顯示核心的架構愈來愈複雜,研發的成本和時間亦愈來愈高。另外,高端產品的市場比較細,產品往往只是技術的演示。而ATI在過往與NVIDIA競爭的過程中,經常錯過適當的發佈時間,不只輸掉高端市場,亦減慢了中低端顯示卡的發佈。
在AMD收購ATI後,市場策略亦開始調整。今次,公司只會研發針對主流市場的顯示卡,高端顯示卡則由雙核心顯示卡補上,例如Radeon HD 4870 X2。
架構
[编辑]整體的架構與上一代相約,但作出了多方面的微調。與上一代顯示卡系列一樣,支援DirectX 10.1及Shader Model 4.1。RV770核心有9.56億個電晶體,採用55 nm製程製造。
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编辑]同樣是SIMD架構,核心擁有多個SIMD核心。每一個SIMD核心有16個流處理器、獨立的纹理单元和L1快取。 由於取消了共用快取,各核心可以透過Global DataShare Unit互相溝通。而每個流處理器有5個ALU,換言之一個SIMD核心有80個ALU。與上一代不同,本次所有的ALU單元都可以作整數位元運算,可大大提升GPGPU應用的效能。RV770顯示核心有10個SIMD核心,合共擁有800個流處理器。
流處理器(Stream Processing Unit)
[编辑]RV770顯示核心擁有800個流處理器,是上一代RV670的2.5倍。流處理器的結構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數量上有所上升。每個流處理器有5個ALU,所有的ALU單元都可以作整數位元運算。流處理器的架構依然是4D+1D的結構,相對NVIDIA的全1D結構,雖然效率沒有那麼高,但架構簡單,可以輕易提升流處理器的數量。AMD方面,每一個流處理器內的5個ALU會共用一個指令发射端口;NVIDIA方面,一個ALU需要獨立的端口,難以有效提升流處理器的數量。
纹理单元(Texture Unit)
[编辑]每一個SIMD核心都擁有1組纹理单元,換言之RV770擁有10組纹理单元。每組纹理单元內有4个纹理寻址单元,16个32位元浮点纹理采样单元和4个纹理过滤单元。
快取(Cache)
[编辑]上一代的顯示核心,快取(Cache)是被所有的SIMD核心共享的。在R700顯示核心中,每一個SIMD核心都擁有獨立的Cache。這樣做可以降低延遲,提高效率。上一代SIMD可透過共用快取互相溝通,由於採用了獨立快取,所以AMD為每一個核心加裝了Global DataShare Unit,作SIMD互相溝通之用。
片內互聯
[编辑]AMD放棄了Ring Bus架構鏈接顯示記憶體,改用回傳統的Crossbar架構。因為縱使Ring Bus架構的結構簡單且可以優化,但延遲率高,亦要用更多的電晶體。最重要的是R600顯示Ring Bus架構對效能的幫助不明顯,
記憶體
[编辑]RV770的記憶體頻寬是256-bit,但使用GDDR5的話仍可以保持高速率。
光栅单元(Render Back-Ends)
[编辑]AMD重新設計了光栅单元,用來改善AA性能。亦取消了針對透明及霧化效果的運算單元。而AA算法仍然會交由Shader處理,憑著流處理器的數量是上一代的2.5倍,AA的性能亦有所提升。
CrossFire Sideport
[编辑]這一代的雙顯示核心設計仍使用PCI Express橋接晶片。此次使用的是PLX出品,功耗為3.8瓦的PEX 8647晶片,這塊晶片支援PCIe 2.0,允許兩顆GPU運作在相同的PCIe插槽但擁有兩倍於前代產品(Radeon HD 3870 X2)的頻寬。但AMD在此代顯示核心上還內建了一個新的「CrossFire X Sideport」,用來協調多個顯示核心之間的通訊[1],提供額外5GB/s且全雙工的GPU間資料傳送頻寬,增進圖形效能。如此一來兩個GPU間的總頻寬達到了21.8GB/s。籍此AMD利用兩顆顯示核心,組成一張顯示卡,用作對抗NVIDIA的高端產品。所以增加CrossFire的效能和效率就變得重要。在這一點上,CrossFire X Sideport內聯器從未被啟用,在任何支援CrossFire的驅動程式上。
UVD2(Unified Video Decoder 2 )
[编辑]相對第一代的UVD,UVD2可以解碼更高码率和分辨率的影片。另外,與NVIDIA的新PureVideo一樣,可以支援兩段影片同時解碼,方便提供畫中畫功能。新增Dynamic Contrast技術,用來提升影片的光暗對比。另外,顯示核心依然集成了音效卡,支援聲道由5.1升級到7.1,支援AC3和DTS,亦追加對LPCM的支援。
Radeon HD 4550/4350會支援UVD 2.2。[2] 提高對高清影片格式的兼容性,支援新一代的影像輸出。
AVT(Accelerated Video Transcoding)
[编辑]利用AVT技術,使用者可以利用R700顯示核心,編碼1080p的高清影片,這相當於GPGPU的一種應用。
其他技術
[编辑]GPGPU
[编辑]AMD選擇了開放標準,例如苹果電腦推廣的OpenCL,以至DirectX,或者AMD自家的Brook +。AMD認為NVIDIA的CUDA是閉源標準,最终都会失败。
物理引擎
[编辑]AMD宣佈与Havok合作共同优化在AMD四核心处理器下的游戏物理运算的表现,并表示会共同研究将来让顯示卡支援Havok物理引擎。有第三開發者聲稱,PhysX物理引擎可以在R700核心上實現。而NVIDIA就盡全力幫助那一位程式員,讓R700核心支持CUDA技術,藉此讓核心支援PhysX物理引擎。[3]
GDDR5
[编辑]Radeon HD 4870將會利用GDDR5作為顯示記憶體,是業界首次採用GDDR5裝備顯示卡。相對而言,NVIDIA就顯得比較保守,只採用GDDR3記憶體,但可以保證產品發佈順利,亦提供足夠的頻寬。對上一次,ATI亦率先採用GDDR4作為X1950 XTX顯示卡的記憶體,但由於頻率提升有限,並未能為新產品提供更大的頻寬。而GDDR5的頻寬更大,功耗更低,亦符合AMD對節能的要求。
但由於GDDR5始終是新技術,所以開始的時候不能大量上市,亦耽誤了HD 4870顯示卡的發佈。而AMD放棄了Ring Bus記憶體架構,採用GDDR5記憶體是迫不得已的做法。
PowerPlay
[编辑]這是一個電源管理技術,RV670將它首次引入到桌面市場中。而在R700顯示核心中,有關的技術亦得到升級。例如,顯示核心可以自行關閉不在工作中的處理單元,亦可以調整核心的電壓和頻率。顯示記憶體方面,就只有頻率可以調整。
產品
[编辑]Radeon HD 4800
[编辑]最先推出的是Radeon HD 4850顯示卡,於2008年6月25日推出,目標是中端市場,擁有800个流处理器,採用GDDR3顯示記憶體。比較高端的Radeon HD 4870 亦在其後推出,除核心頻率有所提升,更採用GDDR5顯示記憶體。另外,由於RV770的核心頻率還有提升的空間,預計有廠商會推出超頻版本的RV770顯示卡,用來與GTX 280顯示卡競爭。
旗艦型號Radeon HD 4870 X2已於2008年8月12日推出,採用雙顯示核心設計,對手是NVIDIA的GeForce GTX 280,而實際效能比NVIDIA Geforce GTX 280顯示卡更強,後來NVIDIA推出GeForce GTX 295方能戰勝之。顯示核心亦集成了CrossFire Sideport元件,兩個顯示核心可以雙向5GB/s的頻寬互相連結。[4] 橋接晶片方面,採用了PEX8647,支援PCI-E 2.0。[5]
這個系列最低端的是Radeon HD 4830,它有640個流處理器,對手是GeForce 9800 GT。[6]
AMD於2009年4月2日(原為4月6日,之後推遲到9日,最後由於產品提早在3月底發售,所以正式的官方發佈時間定為4月2日)[7] 推出使用RV790核心的Radeon HD 4890,規格與Radeon HD 4870相似,但運作頻率更高。對手是NVIDIA的GeForce GTX 275。RV790核心並不是單純的RV770核心超頻版本,還額外增加了300万个晶体管[8]。
AMD於中國內地市場推出Radeon HD 4860,使用RV790核心,只擁有640個流處理器,採用512MB GDDR5顯示記憶體,由於以高時脈運作,所以效能與Radeon HD 4870接近。
Radeon HD 4700
[编辑]Radeon HD 4770於2009年4月推出,使用AMD首款40nm繪圖核心RV740,擁有640個流處理器,128bit顯示記憶體介面,但採用GDDR5顯示記憶體,以免記憶體頻宽不足。核心時脈750MHz,記憶體時脈3200MHz。效能較Radeon HD 4830優勝,部份測試成績甚至與Radeon HD 4850相近。由於需求高加上台積電的40nm晶片前期生產良率欠佳,造成市面上長期缺貨,相同級別需要由Radeon HD 4850降價接替。本產品可視為半年後推出的Radeon HD 5000系列的實驗品。
Radeon HD 4600
[编辑]- Radeon HD 4670 - 核心頻率為750MHZ,採用GDDR3顯示記憶體,頻率為1800MHz(容量是512/1024 MB)。核心擁有320个流处理器,但顯示記憶體頻宽仅有128bit,规格参数与HD3850 128-bit(HD3690)相似[9]。
- Radeon HD 4650 - 核心頻率比4670慢,採用GDDR2顯示記憶體。
Radeon HD 4550
[编辑]- Radeon HD 4550 - 有80個流處理器,採用GDDR3顯示記憶體,頻寬只有64-bit。
Radeon HD 4350
[编辑]- Radeon HD 4350 - 與HD 4550同樣有80個流處理器,但只採用GDDR2顯示記憶體。對手是GeForce 9400 GT。
FireStream 9000
[编辑]GPGPU產品方面,AMD會推出基於RV770核心的FireStream 9250。它支援雙精度和64位元浮點運算。
顯示核心規格列表
[编辑]桌上型
[编辑]獨立顯示核心
[编辑]型號 | 發布日期 | 開發代號 | 製程 (nm) | 電晶體數量 (百萬) | 晶片面積 (mm2) | 匯流排介面 | 顯示記憶體容量 (MiB) | 時鐘頻率 | 核心佈置 | 填充率 | 顯示記憶體類型 | 運算效能 GFLOPS |
熱設計功耗 (W) | GFLOPS/W 單精度浮點 運算能效 |
API支援 (版本) | 發售價格 (美元) | ||||||||
---|---|---|---|---|---|---|---|---|---|---|---|---|---|---|---|---|---|---|---|---|---|---|---|---|
核心 (MHz) | 記憶體 (MHz) | 像素 (GP/s) | 材質 (GT/s) | 記憶體頻寬 (GB/s) | 匯流排類型 | 記憶體位寬 (位元) | 單精度浮點數 | 雙精度浮點數 | 空載 | 滿載 | DirectX | OpenGL | OpenCL | |||||||||||
Radeon HD 4350 | 2008年9月30日 | RV710 | 55 | 242 | 73 | PCIe 2.0 x16 PCIe 2.0 x1 AGP 8x |
256 512 1024 |
575 | 500 | 80:8:4 | 2.3 | 4.6 | 6.4 | DDR2 | 64 | 92 | 否 | 20 | 4.6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550 | 2008年9月30日 | RV710 | 55 | 242 | 73 | PCIe 2.0 x16 | 256 512 1024 |
600 600 |
600 800 |
80:8:4 | 2.4 | 4.8 | 6.4 12.8 |
DDR2 GDDR3 |
64 | 96 | 否 | 25 | 3.84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650 | 2008年9月10日 | RV730 PRO | 55 | 514 | 146 | PCIe 2.0 x16 AGP 8x |
256 512 1024 |
600 650 |
400-500 500 700 |
320:32:8 | 4.8 5.2 |
19.2 20.8 |
12.8-16.0 16.0 22.4 |
DDR2 GDDR3 GDDR4 |
64 128 |
384 416 |
否 | 48 | 8.0 8.7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670 | 2008年9月10日 | RV730 XT | 55 | 514 | 146 | PCIe 2.0 x16 AGP 8x |
512 1024 |
750 750 |
400-500 900 1000 |
320:32:8 | 6.0 | 24.0 | 12.8-16.0 28.8 32.0 |
DDR2 GDDR3 GDDR4 |
128 | 480 | 否 | 59 | 8.14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730 | 2009年6月8日 | RV770 CE | 55 | 956 | 256 | PCIe 2.0 x16 | 512 | 700 750 |
900 900 |
640:32:8 | 5.6 6.0 |
22.4 24.0 |
28.8 | GDDR3 | 128 | 896 960 |
179.2 192 |
110 | 8.15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770 | 2009年4月28日 | RV740 | 40 | 826 | 137 | PCIe 2.0 x16 | 512 | 750 | 800 | 640:32:16 | 12 | 24 | 51.2 | GDDR5 | 128 | 960 | 192 | 80 | 12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830 | 2008年10月21日 | RV770 LE | 55 | 956 | 256 | PCIe 2.0 x16 | 512 1024 |
575 | 900 | 640:32:16 | 9.2 | 18.4 | 57.6 | GDDR3 GDDR4 |
256 | 736 | 147.2 | 95 | 7.75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850 | 2008年6月25日 | RV770 PRO | 55 | 956 | 256 | PCIe 2.0 x16 | 512 1024 2048 |
625 | 993 | 800:40:16 | 10 | 25 | 63.55 | GDDR3 GDDR4 |
256 | 1000 | 200 | 110 | 9.09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860 | 2009年9月9日 | RV790 GT | 55 | 959 | 282 | PCIe 2.0 x16 | 512 1024 |
700 | 750 | 640:32:16 | 11.2 | 22.4 | 96 | GDDR5 | 256 | 896 | 179.2 | 130 | 6.89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870 | 2008年6月25日 | RV770 XT | 55 | 956 | 256 | PCIe 2.0 x16 | 512 1024 2048 |
750 | 900 | 800:40:16 | 12 | 30 | 115.2 | GDDR5 | 256 | 1200 | 240 | 150 | 8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890 | 2009年4月2日 | RV790 XT | 55 | 959 | 282 | PCIe 2.0 x16 | 1024 2048 |
850 | 975 | 800:40:16 | 13.6 | 34 | 124.8 | GDDR5 | 256 | 1360 | 272 | 190 | 7.16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850 X2 | 2008年11月7日 | R700 | 55 | 956x2 | 256x2 | PCIe 2.0 x16 | 512x2 1024x2 |
625 | 993 | 800:40:16 ×2 | 2× 10 | 2× 25 | 2× 63.55 | GDDR3 | 256x2 | 2000 | 400 | 250 | 8 | 10.1 | 3.3 | 1.0 | ? | |
Radeon HD 4870 X2 | 2008年8月12日 | R700 | 55 | 956x2 | 256x2 | PCIe 2.0 x16 | 1024x2 | 750 | 900 | 800:40:16 ×2 | 2× 12 | 2× 30 | 2× 115.2 | GDDR5 | 256x2 | 2400 | 480 | 286 | 8.39 | 10.1 | 3.3 | 1.0 | ? |
1 統一渲染單元數量 : 紋理對映單元數量 : 渲染輸出單元數量
2GDDR5顯示記憶體的資料傳送速率是其時鐘頻率的4倍,而非其它DDR記憶體的兩倍
3熱設計功耗(TDP)數值來源於超微官方資料。不同廠商的非公版顯示卡電路板設計會使得實際TDP數值和官方資料的有所不同。
4全部型號帶有UVD2、ATI PowerPlay功能
整合式顯示核心
[编辑]這一列表是Radeon HD 4000中內建於AMD晶片組系列的型號,整合這些型號的晶片組有700系列、800系列以及900系列(980G,實際是880G的更名版本)。這些型號全部支援DirectX 10.1以及OpenGL 3.3。
型號 | 發布日期 | 開發代號 | 圖形核心 | 製程 (nm) | 電晶體數量 (百萬) | 晶片面積 (mm2) | 匯流排介面 | 記憶體容量3 (MiB) | 核心時脈2 (MHz) | 核心佈置1 | 填充率 | 顯示記憶體類型 | 運算效能 GFLOPS |
特性/備註 | |||||
---|---|---|---|---|---|---|---|---|---|---|---|---|---|---|---|---|---|---|---|
像素 (GP/s) | 材質 (GT/s) | FP32 (GP/s) | 記憶體頻寬 (GB/s) | 匯流排類型 | 有效時脈 (MHz) | 記憶體位寬 (位元) | |||||||||||||
Radeon HD 4200 Graphics (785G晶片組) | 2009年8月 | RS880 | RV620 | 55 | >205 | ~73 (~9 × 8.05) | HT 3.0 | 最高可從系統記憶體佔用512 + 可選的專用128(即板載顯存) | 500 | 40:4:4 | 2 | 2 | 1 | 20.8 (系統記憶體) + 2.6 (專用) | HT (系統) + DDR2-1066 DDR3-1333 (專用) | 1333 (專用) | 16 (專用) | 40 | UVD2 |
Radeon HD 4250 Graphics (880G晶片組、980G晶片組) | 2010年3月(880G)、2011年9月(980G) | RS880 | 560 | 2.24 | 2.24 | 1.12 | HT (系統) + DDR3-1333 (專用) | 44.8 | |||||||||||
Radeon HD 4290 Graphics (890GX晶片組) | RS880D | 最多佔用系統記憶體512 + 專用128 | 700 | 2.8 | 2.8 | 1.4 | 56 |
1 統一渲染單元數量 : 紋理對映單元數量 : 渲染輸出單元數量
2在ATI PowerPlay節電技術生效時,核心時脈在不同的使用場合時會有所不同。這個列表列出的時脈數值是官方預設的時脈值參數
3整合顯示核心的專用記憶體採用特別的sideport匯流排,用作顯示記憶體
行動型顯示核心
[编辑]這個列表除了獨立顯示核心以外,還包括整合於北橋晶片內的整合式顯示核心。
型號[10] | 發布日期 | 型號代號 | 開發代號 | 製程 (nm) | 匯流排介面 | 記憶體容量 (MiB) | 時鐘頻率 (MHz) | 記憶體時脈 (MHz) | 核心佈置1 | 填充率 | 記憶體 | API相容性 (版本) | 運算能力 GFLOPs |
備註 | ||||
---|---|---|---|---|---|---|---|---|---|---|---|---|---|---|---|---|---|---|
像素 (GP/s) | 材質 (GT/s) | 頻寬 (GB/s) | 匯流排類型 | 匯流排位寬 (位元) | DirectX | OpenGL | ||||||||||||
Mobility Radeon HD 4200 | 2009年9月10日 | 未知 | RV620 | 55 | 內建PCIe x16 1.1 | 可最多從系統記憶體中佔用512 | 500 | 800 (系統記憶體) |
40:4:4 | 2 | 2 | 6.4/12.8 | DDR2 DDR3 | 64/128 | 10.1 | 2.0 | 40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225 | 2010年5月1日 | 未知 | RV620 | 55 | 內建PCIe x16 1.1 | 可最多從系統記憶體中佔用512 | 380 | 800 (系統記憶體) |
40:4:4 | 1.52 | 1.52 | 6.4/12.8 | DDR2 DDR3 | 64/128 | 10.1 | 2.0 | 30.4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250 | 2010年5月1日 | 未知 | RV620 | 55 | 內建PCIe x16 1.1 | 可最多從系統記憶體中佔用512 | 500 | 800 (系統記憶體) |
40:4:4 | 2 | 2 | 6.4/12.8 | DDR2 DDR3 | 64/128 | 10.1 | 2.0 | 40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270 | 2010年5月1日 | 未知 | RV620 | 55 | 內建PCIe x16 1.1 | 可最多從系統記憶體中佔用512 | 590 | 800 (系統記憶體) |
40:4:4 | 2.36 | 2.36 | 6.4/12.8 | DDR2 DDR3 | 64/128 | 10.1 | 2.0 | 47.2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330 | 2009年1月9日 | M92 | RV710 | 55 | PCIe x16 2.0 | 512 | 450 | 600 | 80:8:4 | 1.8 | 3.6 | 9.6 | DDR2 DDR3 GDDR3 |
64 | 10.1 | 3.3 | 72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530 | 2009年1月9日 | M92 | RV710 | 55 | PCIe x16 2.0 | 512 | 500 | 700 | 80:8:4 | 2 | 4 | 11.2 | DDR2 DDR3 GDDR3 |
64 | 10.1 | 3.3 | 80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550 | 2010年1月1日 | M92 | RV710 | 55 | PCIe x16 2.0 | 512 | 550 | 700 | 80:8:4 | 2.2 | 4.4 | 11.2 | DDR2 DDR3 GDDR3 |
64 | 10.1 | 3.3 | 80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570 | 2009年1月9日 | M92 | RV710 | 55 | PCIe x16 2.0 | 512 | 680 | 800 | 80:8:4 | 2.72 | 5.44 | 12.8 | DDR2 DDR3 GDDR3 |
64 | 10.1 | 3.3 | 108.8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650[11] | 2009年1月9日 | M96 | RV730 | 55 | PCIe x16 2.0 | 512 1024 |
500 550 |
600 800 |
320:32:8 | 4 4.4 |
16 17.6 |
19.2 25.6 |
DDR2 DDR3 GDDR3 |
128 | 10.1 | 3.3 | 320 352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670[11] | 2009年1月9日 | M96-XT | RV730 | 55 | PCIe x16 2.0 | 512 1024 |
675 | 800 | 320:32:8 | 5.4 | 21.6 | 12.8 25.6 |
DDR2 DDR3 GDDR3 |
128 | 10.1 | 3.3 | 432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830[12] | 2009年3月3日[13] | M97 | RV740 | 40 | PCIe x16 2.0 | 512 1024 |
400/600 400/600 |
800/900 800/900 |
640:32:16 | 6.4/9.6 6.4/9.6 |
12.8/19.2 12.8/19.2 |
25.6/28.8 25.6/28.8 |
GDDR3 DDR3 |
128 | 10.1 | 3.3 | 512/768 512/768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850[14] | 2009年1月9日 | M98 | RV770 | 55 | PCIe x16 2.0 | 1024 | 500 | 850 700 |
800:40:16 | 8 | 20 | 54.4 89.6 |
GDDR3 GDDR52 |
256 | 10.1 | 3.3 | 800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860[12] | 2009年3月3日[13] | M97 | RV740 | 40 | PCIe x16 2.0 | 1024 | 650 | 1000 | 640:32:16 | 10.4 | 20.8 | 64.0 | GDDR52 | 128 | 10.1 | 3.3 | 832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870 | 2009年1月9日 | M98-XT | RV770 | 55 | PCIe x16 2.0 | 512 1024 |
550 | 888 700 |
800:40:16 | 8.8 | 22 | 56.832 89.6 |
GDDR3 GDDR52 |
256 | 10.1 | 3.3 | 880 | UVD2, PowerPlay 7.0 |
Mobility Radeon HD 4870 X2 | 2009年1月9日 | M98-XT | RV770 | 55 | PCIe x16 2.0 | 2048 | 550 | 700 | 2x [800:40:16] | 2x 8.8 | 2x 22 | 2x 89.6 | GDDR52 | 2x 256 | 10.1 | 3.3 | 2x 880 | UVD2, PowerPlay 7.0 雙GPU解決方案 |
1 統一渲染單元數量 : 紋理對映單元數量 : 渲染輸出單元數量
2GDDR5顯示記憶體的資料傳送速率是其時鐘頻率的4倍,而非其它DDR記憶體的兩倍
參考文獻
[编辑]- ^ AMD绝地反击:Radeon HD 4870/4850正式发布. [200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3).
- ^ Radeon HD 4550/4350最终规格、价格详解. [200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2).
- ^ A卡支持PhysX物理加速 NVIDIA鼎力协助. [2008-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8).
- ^ Radeon HD 4870 X2正式发布. [2008-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19).
- ^ HD4870X2全面评测. [2008-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Radeon HD 4830官方游戏性能展示. [2008-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Radeon HD 4890准备就绪 提前一周发布. [2009-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8).
- ^ RV790晶体管数比RV770多. [200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0).
- ^ AMD正式发布新一代主流显卡Radeon HD 4600. [2008-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3).
- ^ ATI Radeon Mobility Graphics Cards.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1).
- ^ 11.0 11.1 ATI Mobility Radeon HD 4600 Series Graphics – Overview.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0).
- ^ 12.0 12.1 ATI Mobility Radeon HD 4800 Series[永久失效連結]
- ^ 13.0 13.1 AMD Launches World’s First 40 nm Graphics Processors.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9).
- ^ ATI Device ID p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April 1,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