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鞦韆

座標13°45′7″N 100°30′5″E / 13.75194°N 100.50139°E / 13.75194; 100.5013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鞦韆

大鞦韆[1]泰語เสาชิงช้า皇家轉寫Sao Chingcha 發音:[sǎw t͡ɕʰīŋ.t͡ɕʰáː] 發音),又稱韆鞦棚[2]韆鞦架,是泰國曼谷拍那空縣拉差博披寺區的建築,為曼谷地標,位於善見寺前。原本是為舉行源於婆羅門教特里揚巴韋儀式英語Triyampawai ceremony而建。

歷史

[編輯]
大鞦韆和善見寺

大鞦韆建於1784年的拉瑪一世統治時期,原址位於波羅僧廟前,用於舉行源於婆羅門教的鞦韆儀式,是一座暹羅式的印度托拉納拉瑪二世統治時期,大鞦韆遭雷擊,鞦韆儀式亦停辦。大鞦韆在1920年完成修復,並遷址至善見寺前,為新建的煤氣廠騰出空地。由於命案頻發,1935年,泰國政府決定停辦鞦韆儀式。

大鞦韆在1959年翻新,其木製結構經歷45年風雨而受損,泰國政府遂2005年啟動重建。重建的大鞦韆以6根柚木樹幹為原材,用於鞦韆主要結構的兩根樹幹周長超過3.5米,高度超過30米。其餘四根樹幹用於支撐,周長為2.30米,高度為20米[3]。重建工程於2006年12月竣工;2007年9月,國王蒲美蓬親自主持落成典禮。舊有的大鞦韆被拆卸,如今保存在曼谷國立博物館

鞦韆儀式

[編輯]
鞦韆儀式

大鞦韆原本是為了舉行特里揚巴韋儀式英語Triyampawai ceremony而建,1935年鑑於安全隱患而永久停辦[4]。這種儀式源於婆羅門教,最初是由泰米爾人傳入暹羅。「特里揚巴韋」是泰語對泰米爾詩篇《蒂茹文巴瓦伊英語Thiruvempavai》和《蒂茹巴瓦伊英語Thiruppavai》的訛寫,泰語另有俗稱「拉韆鞦」(Lo-Chin-Cha)。儀式期間會朗誦《蒂茹文巴瓦伊》中的詩句「打開濕婆之屋的大門」(poet pratu sivalai)[5]。相傳早期的儀式亦會朗誦這兩首泰米爾詩篇的全文[6]

鞦韆儀式上,婆羅門會坐在大鞦韆上擺動,試圖用牙齒咬下柱頂的錢袋[7]。這是為了模擬婆羅門教創世史詩的故事:梵天創世後,濕婆照看世界。濕婆下凡,那伽海蛇纏住山峰,固定大地方位。大地穩固,海蛇紛紛游入大海慶祝。大鞦韆的柱子代表山;圓形底座代表地球和海洋。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曼谷八大黃昏暮色美景. 泰國世界日報.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2. ^ 林明明(Korawan Phromyaem). 泰國曼谷地區中文地名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 98. 2016年 [202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5) (中文(繁體)). :「城內韆鞦棚...」
  3. ^ Daily News – Manager Online. [2023-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8). 
  4. ^ M. E. Manickavasagam Pillai. Dravidian Influence in Thai Culture. Tamil University. 1986: 69. 
  5. ^ Upendra Thakur. Some Aspects of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Abhinav. 1986: 27–28. ISBN 978-81-7017-207-9. 
  6. ^ Norman Cutler. Consider Our Vow: Translation of Tiruppāvai and Tiruvempāvai Into English. Muttu Patippakam. 1979: 13. 
  7. ^ 曼谷最古老善见寺 唯一夜间开放. 泰國世界日報. [2023-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1). 

外部連結

[編輯]

13°45′7″N 100°30′5″E / 13.75194°N 100.50139°E / 13.75194; 100.5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