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據稱為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之世傳抄本,歷來未見於世。直至清末,世居嶺南的張仲景六十四世孫——張紹祖方始傳書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傳予其徒羅哲初。爾後於1934年羅哲初借予黃竹齋抄寫成《白雲閣藏本》(略稱《白雲閣本》),1939年由張伯英資助而方校刊公世。

因為本書在民國之前未見記載,學者對此版本的真偽,仍有爭議。

版本

[编辑]

現在通行版本包括了:

  • 1939年黃竹齋《白雲閣本》。
  • 1956年羅哲初之子羅繼壽將世傳抄本(直排)原稿獻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由廣西人民出版社
    • 1960年出版不完全簡體字化的直排版;
    • 1980年出版簡體字橫排版。
  • 1980年由黃竹齋高足米伯讓,補刻三頁書版「勘誤表」,由陝西中醫藥研究院,依原黃竹齋所刻之《白雲閣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稱「《白雲閣本》重刻版」。
  • 1986年,台灣正體字版書籍與電子檔(直排)是由中醫整合研究小組賴鵬舉醫師等人所推行,主要參考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
  • 2006年由民間自動發起的民間中醫網校正版本(橫排),以廣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為底本,參以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版本、《白雲閣本》重刻版、黃竹齋《會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處均保持正文與廣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註腳說明不一致處。

特色

[编辑]

根據《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稱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現存宋本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為第七稿,而《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為脈學;三至五卷,討論溫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數文字略有改動,與後世傳本大致相同。

《桂林古本》與傳統版本最大的差異是加入了溫病的內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條文不矛盾)上來說,《桂林古本》較為齊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認為它才是真正善本。

  • 《桂林古本》較通行本《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者合參,多出篇章:
    • 「平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共兩卷
    • 奇經八脈病脈證並治,出現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脈法第二」篇。
    • 溫病脈證並治
    • 六淫病脈證並治——傷暑病、熱病、濕病、傷燥病、傷風病、寒病
  • 條目差異:
    • 《金匱要略》中的黃疸病出現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篇。
  • 處方差異:
    • 補宋本所缺之五藏結處方,出現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
    • 與宋本不同: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稱為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湯,出現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篇。
  • 版本差異:
    • 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無法查考。

爭議

[编辑]

現代中醫學者,如劉渡舟,認為《桂林古本》乃偽書,寫作時間不早於明清二代,是後世傷寒派醫家增補傷寒論條文而成。因為有以下疑點:

  • 方劑差異:
    • 以湯、散,劑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劑是藥物打成散而煮湯,而後去滓服之(如五苓散),變成所謂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時相當盛行,《夢溪筆談》說:「湯、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無用者,唯近世人為之。」若《夢溪筆談》所說為真,從劑型來看,桂林古本的時代可能不早過宋朝。
  • 存在類似後世醫家的治方:
  • 藥名差異:
    • 今版傷寒論或是康平本傷寒論,乃至楊紹伊先生根據《千金方》與《脈經》等書所考的《伊尹湯液經》這三個版本中的當歸四逆湯(在康平本為當歸回逆湯),皆是以「通草」為名;唯獨桂林古本以「木通」為名。
    • 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陳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現,故桂林古本的著作時間可能不早於唐朝。
  • 方名差異:
    • 玄武湯在宋真宗年間,因避諱而改稱真武湯。唐本及康平本傷寒論皆稱玄武湯,但是桂林古本則沿用傳統真武湯之名[1]
  • 病名差異:
    • 大量使用溫病學派的病名。如在吳鞠通《溫病條辨》舉出的八種溫病病名及分類,全部被承襲使用。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淺田惟常《傷寒論識》:「《宋史》云:『真,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詔天下避聖祖諱玄為元。尋以玄、元聲相近,改玄為真,玄武為真武。』《宛委餘篇》云:『玄武,避宋宣祖諱,故名真武。』然則今名系宋臣所改,亦猶唐人避太祖諱白虎湯作白獸湯,非其舊矣。」

外部連結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