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冰长石晕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圆宝石月光石中的青白光彩,该标本直径为23毫米(0.91英寸)。

冰长石晕彩(Adularescence)是一种在宝石中产生的光学现象,如月光石,光学效应类似于拉长晕彩砂金石闪光

描述

[编辑]

冰长石晕彩效应通常也称为「席勒效应」或“希勒效应”(shiller),最恰当的描述是乳白色、偏蓝光泽或源自宝石表面下方的辉光。席勒效应似乎随石头的转动(或光源移动时)而移动,给人一种水面上荡漾的月光般印象(月光石名称由此而来)[1]。虽然最常见的是白色席勒效应,但在稀有标本中,会产生橙色或蓝色光泽[2]。   这种效应最典型的是产生于冰长石钾长石正长石(KAlSi
3
O
8
),其名称由此而来[3][4][5]。许多其他的宝石也呈现出冰长石晕,特别是常见的蛋白石蔷薇石英玛瑙。然而,由于这些其他宝石中含有夹杂物,因此显示的效果有所不同。席勒效应被夹杂物分散,显得朦胧;不朦胧的标本特指“乳白色”。因而,发生在非冰长石宝石中的冰长石晕彩被另称为“青蛋白石效应”和乳光(仅适用于蛋白石)。当席勒效应形成一条模糊的带时,据说会显示“猫眼效应”,但只有轮廓清晰的条纹才被称为“猫眼”[5]。   作为一种光学现象,冰长石晕彩只出现在有光的情况下,它是光与矿物内部微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矿物本身的特性.这种效应是由两种类型的互层在近光波波长的尺度上产生的(大约0.5微米)–这会导致光的散射和干涉[6].

另请查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Long, Bill (2004), "Varieties of Light II: Pleochroism, Nacreous, Adularescence, A(d)venturesce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Semi Precious Stones Guide: List of Gemstone Phenomena.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2). 
  3. ^ King, R. J. (1990). "Minerals explained 12: Alkali feldspar (Part 2)." Geology Today, 6 pp. 27-29.
  4. ^ "Adularesce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ference.com
  5. ^ 5.0 5.1 Shipley, Robert M. (2007), Dictionary of Gems and Gemology, Read Books, p. 93.
  6. ^ Nassau, Kurt (1978). "The origins of color in minera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merican Mineralologist, vol. 63, pp. 21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