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铰接客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多節巴士
於日本千葉縣行駛的富豪B10M

雙節公車(英語:Articulated bus)是指單一車體由兩個車廂連結在一起的公共汽車,也稱連節公車連結公車通道车巨龍車[1][2][3]。它的車廂通常由一個外部以保護波紋管封閉的樞軸接頭(關節)連接,構成較大的車廂內部空間,因此載客量更高(94-120),[4][5]而且可維持相當程度的機動性。

雙節公車通常用於公車捷運系統,全車長度約18公尺(59 英尺),而一般公車的長度約為11至14公尺(36至46英尺)。雙節公車的常見佈置是具有一個帶有兩個車軸的前半部,及一個帶有單車軸的後半部,驅動軸安裝在前半部或後半部。一些雙節公車在最後面的車軸上有一個轉向裝置,與前轉向軸反向略微旋轉,使車輛能夠通過更狹窄的彎道,類似於在城市環境中常見的掛接式雲梯消防車。[6]雙節公車的進階版是三節公車,它擁有兩個掛載車廂,容量約為200人,長度約為25公尺(82英尺),幾乎只用於高容量、高頻度的主幹路線和公車捷運系統。

历史

[编辑]
中国早期铰接客车采用基于载货汽车开发的底盘,如图中车辆采用的底盘便衍生自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基于斯柯达706RT开发的JN150型货车

铰接客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欧洲出现,3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7]。1938年,美国Twin Coach试制了一辆47英尺(14米)长、58座铰接客车“Super Twin”,但该型车的铰接方向为纵向,供上下坡使用,而非后来常见的横向铰接车[8]。1940年,意大利伊索塔·弗拉西尼英语Isotta Fraschini制出TS40型斯洛伐克语Isotta Fraschini TS 40铰接无轨电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均开始着手开发铰接客车[9],美国实业家亨利·約翰·凱薩凯萨汽车英语Kaiser Motors也于1946年制出第一辆铰接公路客车[10]。1958年9月,上海电车厂试制出中国第一辆铰接无轨电车,车身长16.5米,宽2.60米,高3.05米[11]。1960年代,铰链式柴油公交车開始在上海街頭行駛,最多時铰链式柴油公交车达5,000辆[12]

随着铰接客车的量产,早期在单机客车后加挂拖车的现象也开始减少[13]:178,部分地区甚至开始立法禁止拖车载客,如西德1960年7月1日起在道路交通许可规范德语Straßenverkehrs-Zulassungs-Ordnung中实施的禁止拖车载客条款。此后铰接客车演化出前置发动机中桥驱动、中置发动机中桥驱动、后置发动机后桥驱动、后置发动机中桥驱动等构型[14]。1975年,首辆后置后驱铰接客车在德国研制成功,1977年首款量产型后置后驱铰接客车梅赛德斯-奔驰O305G投产。

2005年,上海公交124路的铰接柴油客车退役,上海街頭一度停駛铰接柴油客车。2008年,上海公交85路再度引進铰接柴油客车。2020年8月25日,上海公交85路的铰接客車全部停運,上海淘汰所有的铰接柴油客车[12]

優缺點

[编辑]

雙節公車的好處是當行走一些路程短、客量高而且沒有轉彎的路線時,可接載更多乘客,同時也可免卻乘客在雙層巴士上上、下樓梯的麻煩,而其靈活性又不比普通單層巴士甚至雙層巴士遜色多少。

在城市運營的某些情況下(例如在狹窄街道和急轉彎的地區),雙節公車可能比傳統公車發生更多的事故。據估計,倫敦的雙節/三節公車涉及行人的事故發生率是所有其他公車的五倍以上,涉及自行車騎士的事故發生率則高出兩倍以上。在雙節/三節公車約佔倫敦公車車隊5%的時期,它們涉及所有與公車相關的死亡人數的20%,這些統計數據最終導致它們被替換掉。[15]然而,這些安全統計數據可能部分存在偏差,因為這類公車大都用在城市最擁擠地區的最繁忙路線上,拿來與所有的公車相比較,才會使得它們看起來比一般的公車更差。[16]

类型

[编辑]
连接部的构造

铰接客车可分为前拉式和后推式。[6]后推式铰接车均为后桥驱动,发动机位于车后部,采用液压铰接盘,这有助于低地板铰接客车的制造。

多数前拉式铰接客车的发动机位于前桥和中桥之间的地板下方,仅中桥为驱动桥。这一设计将车厢地板的高度约束为最低750毫米(30英寸),车厢内噪音问题较大[9],但成本较低,适用于狭窄或崎岖的道路。也有一些铰接客车的发动机置于车辆前部,此类前置发动机铰接客车一般使用基于载重汽车总成(如斯柯达706系列或斯太尔91)开发的底盘[17],但前悬部分难以安排车门,不利于实行无人售票[9]

應用

[编辑]

部分國家和地區沒有引進或生產此類巴士,如香港因地形環境因素未曽引進使用此類公車。中國的上海及廣東省部分城市在1980年代至90年代末時铰接客车在當時的公共運輸領域十分普及,2000年後逐漸消失。

台灣在2013年由臺中快捷巴士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引進雙節公車,在2014年中上路營運。澳門在2017年由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首次引進雙節公車,在2018年上路營運。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上海最后一批18米柴油巨龙车即将退役 新能源车接力上岗.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2. ^ 巨无霸公交“侧跪”方便老人乘车. www.bjnews.com.cn. [2022-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9). 
  3. ^ 从铰接客车发展看北京公交的进步. 中国汽车报. 2013-02-22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七十年代中后期以两类铰接车型为主,一类是在解放CA-10B卡车底盘上改制的“解放通道车”,另一类是基于黄河JN150卡车底盘改制的“黄河通道车” 
  4. ^ 2014 SFMTA Transit Fleet Management Plan (PDF). March 2014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5. ^ MacKechnie, Christopher. High-Capacity Buses - Articulated or Double-Decker?. 2017-11-13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7). 
  6. ^ 6.0 6.1 Articulated Transit Bus Steering Considerations. North American Bus Industries. [7 Januar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8-09). 
  7. ^ Hemily, Brendon; King, Rolland D. One: Introduction. Uses of Higher Capacity Buses in Transit Service (报告). Transit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 2008. ISBN 978-0-309-09804-5. doi:10.17226/13919.  direct URL (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Twin Coach Co. (aka Fageol-Twin Coach), Fageol Products Co.. Coachbuilt. [14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8). 
  9. ^ 9.0 9.1 9.2 俞海涛. 通道式铰接客车. 客车技术与研究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 1996, (02): 114–116. ISSN 1006-3331. doi:10.15917/j.cnki.1006-3331.1996.02.013. 
  10. ^ Bus Stop Classic: 1946 Kaiser Articulated Bus – The First True Articulated Highway Bus. Curbside Classic. 2017-05-20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2). 
  11. ^ 上海公用事业志/第七篇 科学技术/第四章 公共交通科学技术/第一节 车辆技术.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2. ^ 12.0 12.1 上海85路最后一辆柴油巨龙车退役 新能源车将上岗. 浦東發佈.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13. ^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市政卷·公共交通志. 北京市: 北京出版社. 2002. ISBN 7-200-04454-7. 
  14. ^ F. Vlk. Design trends of articulated bu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IJVD) (Inderscience). 1983, 4 (6). ISSN 0143-3369. 
  15. ^ US. Independent.co.uk. [12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7 December 2008). 
  16. ^ Bendy buses - the fatal fact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2 April 2008.
  17. ^ 郑庆珉. 黄河客车底盘系列简介. 客车技术与研究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1997, 19 (3): 150–154. ISSN 1006-3331. doi:10.15917/j.cnki.1006-3331.1997.03.007.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