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百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百熙
大清赠太子少保邮传部尚书
籍貫湖南长沙府长沙县
族裔漢族
字號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
室名潜斋、退思轩
諡號文达
出生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湖南长沙府长沙县
逝世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七日
(1907年3月30日)
京师
出身
  • 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举人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出身
著作
  • 《奏议》四卷
  • 《退思轩诗集》六卷
  • 《退思轩诗集补遗》一卷

张百熙(1847年—1907年3月30日),埜秋,一作冶秋,室名潜斋退思轩[1]湖南长沙府长沙县人,清末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张百熙以进士出身入仕,在京为官多年,历任吏部户部等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职,官至邮传部尚书。身后获赠太子少保文达。他思想开明,主张施行新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2],時有“大学之父”之譽[3]

生平

[编辑]

科举入仕

[编辑]

張百熙出身書香官宦世家。祖父張再英為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進士,廣東海豐縣知縣。伯父張沄,字竹汀,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科進士。以刑部主事迁员外郎,任监察御史,有直声。父亲張啟鵬,字幼溟,号蔗泉,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恩科舉人,曾在总督裕泰将军幕府做过幕僚,后隐退,从事儒学研究与教育,先后主讲于安陆、澧阳、洣江、石鼓等书院,著有《梅墅诗钞》、《心言约编》、《无垢静室时艺》等[4][5][6]。長子張祖同,字雨珊,是湖南著名詞人,有《湘雨樓詞鈔》;次子張曼生,早逝;三子即張百熙,字埜秋,一作冶秋。幼子張覲同過繼給伯父張沄為後[7][8]。張百熙自幼好学,为避战迁居永州。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受名儒郭嵩焘教诲。

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舉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二甲第六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年(1876年)散館編修。光绪五年(1879年),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七年(1881年),提督山东学政。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次年入直南书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升侍讲,同年升侍读,并出任国子监祭酒

疏劾权宦

[编辑]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日本介入,朝议大多主战。及至甲午战争爆发,清军连败,张百熙與文廷式等五十馀名京官撰《聯衔纠参督臣植黨疏》,上疏弹劾李鸿章表面备战,私下主和的行为。指出左宝贵聂士成等人均勇敢善战,只因军饷、器械供应不济,导致战败,其过失在于李鸿章。继而弹劾礼亲王世铎争权纳贿,战事一起,一味依仗李鸿章,贻误战机。幷曝出李鸿章之子李經方暗通不久前被天津縣捕獲的日本奸细、在日本開設洋行等[9]。然而弹劾疏文均未被上报。当时正值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承办典礼的官员在国难之际仍然大举铺张,张百熙上奏将其罢免。又与侍讲学士陆宝忠等一起弹劾当权高官“朋比误国”等十项大罪。不久,重臣孙毓汶称病归里,恭亲王奕䜣重入军机,百熙出督广东学政。

改革教育

[编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凱(中)视察京師大學堂譯學館,与管学大臣張百熙(左)、监督朱啓鈐(右)合影。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百熙升任内阁学士。次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因为曾举荐康有为[10]而获罪,被革职留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补授礼部侍郎。同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张百熙与慈禧及光绪帝避走西安,并上疏“陈述时事,慷慨激昂,后帝动容”。擢左都御史,受命先回京任职。其后不久,充任专使英国大臣,考察政教[11]。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重开新政,下诏求言,百熙上疏,献“大计五端”,主张改革官制,整顿财政,变更科举,兴建学堂,设立报馆。此后,张百熙迁任工部尚书,调刑部,又改吏部。年底,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前身)。次年,制定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2],章程虽未获准施行,却是中国学制法令化之初始。张百熙求贤若渴,提拔新进,招致清廷猜疑,时有言官奏请按清朝惯例设满大臣主教事,于是清廷任命荣庆为管学大臣,对张百熙多有掣肘[13];又另设“学务处”,由张亨嘉担任大学总监督,分散张百熙权力。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并由孙家鼐任职,张百熙再受排挤,逐渐远离学务[14]

晚年职务

[编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百熙署礼部尚书,次年担任甲辰科也即末科会试的副考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事务,次年又改为新成立的邮传部尚书。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七日(1907年3月30日)卒,追赠太子少保,谥文达。《清史稿》有传[15]。傳說張百熙死後為都城隍(詳見洞靈小志)。

张百熙与中国教育

[编辑]

张百熙自幼目睹国家积弱,思想倾向改革。戊戌变法之前,即推荐康有为,并倡议改科举,兴新学。被派赴英国期间,悉心考察工业、科技、教育等各领域情况,感慨颇深。回国后,张百熙上疏陈述五条革新大计,其中即有“变科举,建学堂”之议。同年九月,张百熙奏请将京师大学堂改隶属于国子监,又提请将总理衙门附设的同文馆改隶于大学。

光绪二十九年京师大学堂招生布告,以张百熙、荣庆名义颁发

京师大学堂的筹建始于甲午战争后。当时侍郎李端棻奏请立学,本已得到中旨批准,但朝廷保守派反对新政,此事被迫缓行。戊戌变法期间,学堂正式成立。及至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新政大都被废除,唯有大学堂幸存。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后,更加积极恢复与改革大学堂,并着手制定大学堂章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张百熙上《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建议先开预备、速成两科,预备科分为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为仕学、师范两馆,同时添建讲舍,附设译局,广购书籍仪器,宽筹经费。不久,又上《奏举大学堂总教习摺》,保荐冀州知州吴汝纶担任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冠服登门跪拜,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吴汝纶提出首先赴日本考察。尽管汝纶归国后即病卒,未能视事,张百熙求贤爱才之心却可见一斑[15]。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如杨仁山严复孙诒让蔡元培等也为其聘用。

光绪三十二年上海会文学社出版的《钦定学堂章程》与云南高等学堂印制的《奏定学堂章程》。

同年七月,张百熙拟定各级学堂章程六件,分别为《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朝廷诏准,颁布各省。此即《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章程虽然因为改革步伐太大,未能得到施行,却成为中国法令化学制之始。年底,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张百熙又上呈《奏派学生赴东西洋各国留学摺》获准,各省开始派遣官费留学生。

次年,张百熙因“喜用新进”被朝廷猜忌,并遭荣庆等人分权,仍与张之洞、荣庆等共同修订学制,成《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蒙养院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任用教员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事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及《学务纲要》各一册。同年底,领衔进呈,获准颁行,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同时呈《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摺》,促成了中国延续一千多年之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张百熙奏请派遣新科进士出洋留学。随着张亨嘉孙家鼐先後被任命要职,张百熙权力日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奏请大学堂增设法政、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并勘定广安门德胜门外校址,奉旨议行。年底,清廷成立“学部”,张百熙彻底被排挤,“销学务差”,但其对中国教育的巨大贡献,至今不可磨灭[16]

今日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即由京师大学堂演变而来,而其中的师范馆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故两校都将张百熙尊为校长[17][18]

著作

[编辑]
張百熙手書扇面

张百熙工诗文书法。有《奏议》四卷、《退思轩诗集》六卷以及《补遗》一卷传世。皆收于岳麓书社出版之《张百熙集》中[19]

後代

[编辑]

張百熙有三子:長子張振鏞(父親過世後補江蘇道員);次子張振鋆(1898-1970,後改名羽,字子羽、叔平等,晚號蜷廠;先(嫡)外祖孫鼎臣;元配夫人璘姐或為郭崑燾孫女。抗戰時期第三戰區駐滬代表,策反周佛海等人有功;曾從劉承幹手中購買嘉業堂藏書;抗戰時期協助葉恭綽等人保護毛公鼎;其“聖澤園"書局曾協助鄭振鐸在戰時出版《明季史料叢書》[20]。1940年代末移居香港,晚年與前上海影星張織雲相好;留有《蜷廠遺稿》等詩文作品);及幼子張振鍠。

女兒多名,其中次女張錦(?-1932),又名張麗芬,別號閑與山人,嫁於長沙棠坡朱氏朱昌琳冢孫朱應徵(保之),留有《閑與軒遺稿》[21];另有一女嫁於袁世凱第三子袁克良

孫輩諸多,其中張振鋆有一子為記者兼作家林洵(1921-2003),本名張孝權,後用名“張文達”及“林洵”等,夫人為報人前輩嚴諤聲嚴洵;孫女張孝徽嫁報人龔德柏;孫女張雪茵(1907-1987),1950年遷台後為著名女作家[22]

故居及墓葬

[编辑]

张百熙故居在长沙县北山乡(今属长沙县北山镇)照壁屋,宅第规模宏大,曾被当地村民称为“宰相屋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建筑尚存,后来被改为粮仓,不复当年胜景[23]

张百熙墓在今长沙县春华镇洞口村泉井材小组后山的半山腰上,原有墓道、石像生、碑刻等,1960年代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代又被盗掘。2005年,长沙市政府将其墓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8年拨款重修[24][25]

注释

[编辑]
  1. ^ 根据《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及《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下冊,页1305。埜,音“野”。《词林辑略·卷八·同治甲戌》页十七作“字诒孙,号埜秋。”
  2. ^ 《清史稿·志八十二》:(光绪二十八年)七月,百熙遵拟学堂章程,疏言:“古今中外,学术不同,其所以致用则一。欧、美、日本诸邦现行制度,颇与中国古昔盛时良法相同。《礼记》载: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比之各国,则国学即大学,家塾、党庠、州序即蒙学、小学、中学。等级盖甚分明。周以前选举、学校合而为一,汉以后专重选举,及隋设进士科以来,士皆殚精神于诗、赋、策、论,所谓学校,名存而巳。今日而议振兴教育,必以真能复学校之旧为第一要图。虽中外政教风气原本不同,然其条目秩序之至赜而不可乱,不必尽泥其迹,不能不兼取其长。谨上溯古制,参考列邦,拟定京师大学暨各省高等学、中学、小学、蒙学章程,候钦定颁行各省,核实兴办。凡名是实非之学堂及庸滥充数之教习,一律从严整顿。”诏下各省督抚,按照规条实力奉行。是为钦定学堂章程。教育之有系统自此始。
  3. ^ 《辰子说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8). 《大学当年》:直至庚子拳乱以后,张百熙以西安奏对为西后所喜,被命为管学大臣,始一意于大学之经营。此时为大学全盛时代,著名幽默家于晦若任总办、桐城大师吴汝纶任总教习,颇能集中人才,总其事者实为百熙,当时多呼百熙为“大学之父”也。
  4. ^ 郭嵩燾. 誥封朝議大夫張府君墓志銘. 養知書屋文集•卷二十. 
  5. ^ 张曦宇:张百熙考. 長沙晚報網. [2024-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8). 
  6. ^ 张曦宇&黄嘉杰. 张百熙先人几代耕读传家考. 湖南文史網. [2024-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9). 
  7. ^ 向莎莎. 張祖同詞研究 (学位论文). 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19. 
  8. ^ 清末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创办人张百熙. 張百熙網.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1). 
  9. ^ 陳忠倚. 皇朝經世文三编. 卷五十一, 兵政七兵机一
  10. ^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康有为传》:二十四年,有为立保国会於京师,尚书李端棻,学士徐致靖、张百熙,给事中高燮曾等,先后疏荐有为才,至是始召对。
  11. ^ 《清史稿·本纪二十四》:(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壬子,命左都御史张百熙充专使英国大臣。
  12. ^ 欽定學堂章程(附張百熙進呈全學章程折) (PDF). 文海出版社. 
  13. ^ 《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六·荣庆传》:大学堂之创立也,命荣庆副张百熙为管学大臣。百熙一意更新,荣庆时以旧学调济之。
  14. ^ 《清史稿·列傳二百三十·張百熙傳》:京師之有大學堂也,始於中日戰後。侍郎李端棻奏請立學,中旨報可,而樞府厭言新政,請緩行。迄戊戌,乃奉嚴旨,促擬學章,命孫家鼐為管學大臣。及政變,惟大學以萌芽早得不廢。許景澄繼管學,坐論義和團被誅。兩宮西幸,百熙詣行在,以人望被斯任,於是海內欣然望興學矣。百熙奏加冀州知州吳汝綸五品卿銜,總教大學。汝綸辭不應,百熙具衣冠拜之,汝綸請赴日本察視學務。大學教職員皆自聘,又薪金優厚,忌嫉者眾,蜚語浸聞。汝綸返國,未至京,卒;而百熙所倚以辦學者,門人沈兆祉亦受讒構。大學既負時謗,言官奏稱本朝定製,部官大率滿、漢相維,請更設滿大臣主教事,乃增命榮慶為管學大臣。旋別設學務處,以張亨嘉為大學總監督,百熙權益分。始議分建七科大學,又選派諸生遊學西洋。榮慶意不謂可,而百熙持之堅,親至站送諸生登車。各省之派官費生自此始。值張之洞入覲,命改定學章,及還鎮,復命家鼐為管學大臣。凡三管學,百熙位第三矣。百熙擬建分科大學,以絀於貲而止,惟創醫學及譯學館、實業館,遽謝學務。
  15. ^ 15.0 15.1 《清史稿·列傳二百三十·張百熙傳》:張百熙,字埜秋,長沙人。同治十三年進士,授編修。督山東學政,典試四川。命直南書房,再遷侍讀。
    光緒二十年,朝鮮釁起,朝議多主戰。百熙疏劾李鴻章陽作戰備,陰實主和,左寶貴聶士成皆勇敢善戰之將,以餉械不繼,遂致敗績,咎在鴻章;又劾禮親王世鐸筦樞務,招權納賄,戰事起,一倚鴻章,貽誤兵機:皆不報。時值太后萬壽,承辦典禮者猶競尚華飾,百熙奏罷之。復偕侍講學士陸寶忠等合彈樞臣朋比誤國十大罪。未幾,孫毓汶引疾歸,恭親王奕訢復入軍機,而百熙亦出督廣東學政。累遷內閣學士。二十四年,坐濫舉康有為,革職留任。二十六年,授禮部侍郎,擢左都御史,充頭等專使大臣。拳匪亂定,下詔求言,百熙抗疏陳大計,請改官制,理財政,變科舉,建學堂,設報館。明年,遷工部尚書,調刑部,充管學大臣。
    ……賞黃馬褂紫禁城騎馬。後歷禮部、戶部、郵傳部尚書,政務、學務、編纂官制諸大臣。卒,贈太子少保,諡文達。
  16. ^ 历代教育名人志》页338~339
  17. ^ 历任校长. 北京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2). 
  18. ^ 历任校长一览. 北京师范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9). 
  19. ^ 《张百熙集》
  20. ^ 勤業齋(微信公衆號). 高文有典 美行如圭——郑振铎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三). 2019-12-23. 
  21. ^ 張錦(張百熙次女)生平及親屬介紹.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4-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8). 
  22. ^ 林佩芬. 雙玉吟出瀟湘艷 訪張雪茵女士 (PDF). [2024-0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8-18). 
  23. ^ 《长沙地名古迹揽胜》
  24. ^ 长沙县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4). 
  25. ^ 张百熙:跪求桐城派吴汝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43》,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编辑]
  • (民国)赵尔巽等. 《清史稿》. 中华书局点校本.
  • 清史列傳》冊8卷61,页21-26. 中华书局点校本.
  • (民国)朱汝珍.《词林辑略》.
  • (民国)张慧剑.《辰子说林》.
  • 顾明远.《历代教育名人志(修订版)》. 中国教育大系. 湖北教育出版社. ISBN 753511476

相关书籍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官衔
前任:
瞿鴻禨
左都御史
光緒二十六年九月戊子-光绪二十七年六月甲辰
(1900年11月11日-1901年7月25日)
繼任:
呂海寰
前任:
瞿鴻禨
工部漢尚書
光緒二十七年六月甲辰-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丙申
(1901年7月25日-1901年11月4日)
繼任:
葛寶華
前任:
薛允升
刑部漢尚書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丙申-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乙卯
(1901年11月14日-1902年2月1日)
繼任:
葛寶華
前任:
孫家鼐
吏部漢尚書
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乙卯-光緒三十一年四月丙午
(1902年2月1日-1905年5月7日)
繼任:
鹿傳霖
前任:
趙爾巽
戶部漢尚書
光緒三十一年四月丙午-光緒三十二年九月甲寅
(1905年5月7日-1906年11月6日)
繼任:
職務裁撤
前任:
职务首创
邮传部尚书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廿一日-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三日
(1906年11月7日-1907年3月16日)
繼任:
林绍年(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