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張福興 (音樂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福興(1888年2月1日—1954年3月5日),台灣苗栗縣人,後定居台北。他是台灣第一位留學日本的音樂家,專長的樂器是小提琴[1];也培養不少台灣本土音樂菁英。

生平

[编辑]

張福興出生於竹南郡頭分庄(今苗栗縣頭份市[2][3]。從頭分公學校(現為苗栗縣頭份市頭份國民小學)畢業後,考上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明治四十年(1907年)畢業[4]。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他獲得推薦保送上野東京音樂學校,是台灣首位留日的音樂系學生,學習當時臺灣還沒有的管風琴這項樂器。為了學以致用,張福興在最後一年加修小提琴,他的指導教授為島崎赤太郎[5]:61,同學當中知名的有作曲家信時潔[6]、大提琴家萩原英一[5]:62

職業生涯

[编辑]

1910年返台後,執教於母校,也在臺北二中(今成功中學)兼課。他不但積極培養本土音樂家,也於大正九年(1920年)組成玲瓏會管絃樂團,不定期舉行公開音樂會[7]

除了教學外,張福興也熱衷採集台灣原住民音樂。大正十一年(1922年),張福興應臺灣總督府之邀進行原住民音樂調查,他於當年春季前往日月潭調查原住民民歌[8]:131[9]。1922年10月印刷《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並於12月25日出版發行[10]。他的《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是台灣第一本原住民音樂作品[11],他也成為第一位採集整理台灣原住民音樂的台籍音樂家[12]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後,他仍繼續從事音樂推廣及教學工作。除了擔任省立師範學校(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外,也主編國民小學的音樂課本[13],直至退休,仍以採集佛教音樂為己志[5]:121,直至1954年去世為止[3]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呂鈺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出版. 2023: 79. ISBN 9789865228521. 
  2. ^ 劉克明. 臺灣今古談. 新高堂書店. 1930-11-30. 
  3. ^ 3.0 3.1 臺灣本土音樂的墾荒者──張福興. 臺灣記得你.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9). 
  4. ^ 張福興:生平.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8). 
  5. ^ 5.0 5.1 5.2 盧佳君. 《張福興 : 情繫福爾摩莎》. 時報文化. 2003. ISBN 957-01-5703-8. 
  6. ^ 信時裕子. 信時潔年譜. 信時潔研究.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日语). 
  7. ^ 陳淑美. 「台灣音樂」入鏡來. 台灣光華雜誌. 1995-05 [2023-03-18]. 
  8. ^ 陳郁秀、孫芝君. 《張福興 : 近代臺灣第一位音樂家 》. 時報文化. 2000. ISBN 957-13-3097-3. 
  9. ^ 許常惠. 山的旋律 台灣山胞音樂的變遷.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1986-04-05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10. ^ 張福興:大事紀.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8). 
  11. ^ 張福興-台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 開拓文教基金會.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8). 
  12. ^ 張福興.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2). 
  13. ^ 莊永明. 〈台灣新音樂之父──張福興〉. 《大同》雜誌. 1980. 

傳記及參考資料

[编辑]
  • 張福興,《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1922年。
  • 莊永明著,〈臺灣近現代第一位音樂家——張福興〉,《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0年十二月第一版三刷,第85-91頁。

外部連結

[编辑]

相關詞條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