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華殿

坐标39°54′56″N 116°23′57″E / 39.915501°N 116.399188°E / 39.915501; 116.39918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文華門

39°54′56″N 116°23′57″E / 39.915501°N 116.399188°E / 39.915501; 116.399188

文华殿

文華殿,位于紫禁城外朝东路、東華門內,原為明朝太子摄事之所、皇帝便殿,明朝及清朝为举行经筵之礼的场所。2008年起,辟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歷史

[编辑]
2010年,文华殿和主敬殿之间的穿廊内景,自北向南拍摄,远处为文华殿内景

明清時期

[编辑]

文华殿始建于明朝初年(建成時間估計在永樂帝即位以後),本址位于紫禁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相对。由于文华殿位于紫禁城东路,并且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根据五行说,东方属木,其色为绿,代表生长,所以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盖绿琉璃瓦。文华殿起初是皇帝常御之便殿,明朝天顺朝、成化朝,太子践祚以前,首先摄事于文华殿。后来由于众太子大多年幼,无法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将文华殿仍改为皇帝便殿,后来作为每年春秋仲月的經筵之所,文华殿建筑随之由绿琉璃瓦顶改为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文华殿后添建圣济殿[1]

明朝设“文华殿大学士”一职,辅导太子读书[1]。明朝殿试阅卷工作也在文华殿进行[1]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多被毁。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才开始重建,当时明朝兴建的武英殿尚存,所以“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以武英殿作为重建文华殿的蓝本。清乾隆年间,在文华殿北面的圣济殿的遗址上新建了文渊阁[1]

清朝重修文华殿建筑建築後,每年春秋仲月,均在文华殿举办经筵之礼,並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经筵讲官,满汉各有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别讲“经”、“书”,皇帝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之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清朝的殿试阅卷工作也在文华殿进行[1]。清朝逐步演变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之一,其职掌变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比明朝有很大扩展[1]

文革時期

[编辑]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6年6月,军宣队进驻故宫博物院,率全院职工批判“黑线”、贯彻“红线”。1966年8月16日,除在奉先殿举办的“收租院”展览外,故宫其他各处停止开放,实行闭馆。故宫博物院外的红卫兵将位于神武门的故宫博物院石匾被纸盖住,纸上用墨笔书写“血泪宫”三字;神武门外的砖墙上贴满“火烧紫禁城!!!”、“砸烂故宫!”的大字报。故宫博物院的“整改方案”随即出台,顺贞门天一门文华殿乾隆花园内的门额被摘除,中和殿的宝座被拆走。但“整改方案”的其他项目尚未及实施,“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潮即袭来,军宣队随即成为被批判揪斗的对象,于1966年10月撤离故宫博物院,“整改方案”遂告终。[2][3]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编辑]
2010年,文华殿内景,自西向东拍摄
2010年,文华殿、主敬殿内景
2010年,文华殿、主敬殿内展出的康熙青花万寿大尊

2008年7月15日,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文华殿,将该殿作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此前在月华门南北屋,2004年6月撤陈。这次故宫博物院陶瓷馆迁入文华殿之后,陈列面积达到1770平方米。截至2008年,故宫博物院收藏约35万件陶瓷文物、数千件基本完整的古陶瓷实物、自中国各地150余个具代表性的古陶瓷窑址采集的3万余片古陶瓷残片标本。上述藏品的年代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此次在文华殿的陶瓷馆内展出429件故宫陶瓷器,沿着中国古陶瓷发展史的历程进行展陈,体现了从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中国陶瓷的发展史。该展览自此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常设展览之一。[4]

建筑

[编辑]
2015年,文华门
2010年,文华殿内展出的
  • 文华门:位于文华殿建筑群最南端。[1]
  • 文华殿:文华殿主殿平面呈工字形,分为前后两殿,中间有穿廊相连。前殿即文华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六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都是槛窗,各开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个方窗。文华殿前有月台,月台前方有一条甬路连接文华门。[1]
  • 主敬殿:文华殿后殿为主敬殿,规制和文华殿略似,但进深稍浅。文华殿与主敬殿之间有穿廊相连。主敬殿以北便是文渊阁前的方池。[1]
    • 本仁殿:文华殿的东配殿。[1]
    • 集义殿:文华殿的西配殿。[1]
  • 省愆居:明代建築,凡遇天变灾眚,圣驾居此,以示修省之意。清不存。明代文華殿前殿匾「繩愆糾謬」與此修省有關。

参考文献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