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式算盤
東亞式算盘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的算數工具,一般多为木制,矩形木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稱為檔,中有一道横梁把珠分隔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每算珠代表5,下半部每算珠代表1,樑上有定位點(亦稱個位點)。
歷史
[编辑]中式算盤為東亞各地算盤的鼻祖。1976年,陕西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一個西周建築遺址中出土了陶丸,部份學者認為這是原始的珠算算珠,但亦有學者認為陶丸是用作三才算[1]。關於珠算的最早書面記載則是漢代的《數術記遺》,當時的算盤是一種游珠算板,是把算珠放於以凹槽為檔的板上作為算盤進行珠算。2003年,西安的漢代長安城遺址附近出土了陶質圓球,被專家推測為漢代算珠[2]。據中國珠算史家李培業考證,唐代開始出現有盤杆的算盤,當時的算珠為菱形[3]。明代以降中式算盤珠子為橢圓形。
一四珠算盤在宋代東傳至室町時代的日本,沿用至今。而日本现存最早的算盘是文安元年(1444年,甲子年)的二五珠算盘[4][5],算盘珠呈圆形。十七世纪初算盘流行日本,近江之大津地方曾有算盘厂,制造算盘。1670年日本泽口一著《古今算法记》中的算盘图為一四珠,算珠則是菱形。日本人称算盘为“十露盘”、“所六盘”、十吕盘、水露盘。[6]。
明代出現的一五珠算盤,後來傳至朝鮮王朝時期的朝鮮半島,在當地沿用至今。
形制
[编辑]常見的形制有一四珠算盤、一五珠算盤、二五珠算盤、上三珠下五珠算盘等。現時中國常見的為二五珠算盤,日本常見為一四珠算盤,朝鮮半島常見的為一五珠算盤。唐宋時中式算盤及高麗時代韓式算盤珠子為菱形,後變成橢圓形,日式算盤珠則一直保留使用菱珠。
一四珠算盤
[编辑]一四珠算盤流行於宋代及之前,並東傳室町時代的日本和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此種算盤在日本沿用至今。
一五珠算盤
[编辑]一五珠算盤在明代開始出現,採用上一珠、下五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二進制或以下任何數進制,故算盤設計為一五珠算盤。十進位制明式算盘,最早见于1604年黄龙吟《算法指南》[7]。這種算盤傳至朝鮮半島後在當地一直使用。
二五珠算盤
[编辑]二五珠算盤是明代後期開始出現的算盤款式,採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上一珠當五,下一珠當一,「隨手撥珠,便成答數」,「珠動則數出」,可表現十八進制或以下任何數進制,而因為當時使用「一斤十六两」的度量衡,也就是代表十六进制,因此亦稱斤兩算盤,故算盤設計為二五珠算盤。此種算盤傳至朝鮮半島和越南,至今依然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一些傳統行業中使用,如中藥店、南北行等。
算法
[编辑]參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关于岐山凤雏西周遗址出土陶丸的鉴定意见. [2014-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5).
- ^ 西安出土漢代"算珠" 專家演示加減乘除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2-05.
- ^ 沉痛悼念珠算史家李培业先生. [2014-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5).
- ^ 最古?そろばん、京へ 三重の男性が市に寄託(京都新聞). 京都新聞. 2011-12-03 [201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7) (日语).
- ^ 「吉見家旧蔵・文安算盤」について. 2012-03-12 [201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 ^ 李俨《珠算制度考》《李儼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8卷26-27辽宁教育出版社
- ^ 李俨 《中国算学史》第八章 《珠算》 第178页 商务印书馆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