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曾海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1927-1991)是一位出生于中国的画家,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巴黎度过。他的作品因将中国水墨画的精神美学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相融合而闻名。自他去世后,一些大型回顾展的举办让他的声誉不断提高。

早年生活

[编辑]

曾海文 1927 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唐朝早期的思想发展深受祖父的影响,祖父向他介绍了道教思想,这极大地影响了唐朝的观点以及后来的艺术。[1]</link>

1937 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后,曾家移居越南,定居在西贡的华人聚居区堤岸(即现在的胡志明市),曾的父亲在那里创办了一家成功的丝绸生意。曾在西贡的法国学校上学,并随祖父学习书法。 19岁时,曾天福改名为“海文”,这个名字的中文意思为“海洋”和“文学”。 (这个名字在拼音罗马化系统中写作“hǎiwén”;“T'ang”是他的姓氏“曾”的地区发音,在标准汉语中发音为“zēng”。)

移民法国和艺术生涯

[编辑]

1948年,曾移居巴黎,表面上是为了遵照父亲的意愿学医。然而,到了法国之后,唐很快就开始追求他长久以来的愿望:成为一名画家。他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的艺术训练,但花了很多时间在博物馆和画廊里,在那里他密切观赏了西方大师的作品,并在他早期的油画和水彩画中自由引用他们的作品。他很快就对旅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旅行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反映在他的艺术和事业中:他的第一次展览(1955 年)在巴黎举行,但七年后他才再次在法国展示他的作品:在此期间,他在瑞士、加拿大和卢森堡举办过展览,在摩洛哥举办过三场展览。 到了 1960 年代中期,曾的作品开始偏爱纸上水粉画或水墨画,传统中国风格元素也成为其绘画的特色。他的作品受到亨利·马蒂斯约翰·威廉·特纳和印象派等西方大师的遗风的影响,也受到道家绘画方法的灵性元素的影响,即艺术家力求捕捉赋予自然界生命的能量的相互作用。 [2]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是对自然界场景的快速研究,通常用几笔即可呈现,这让他坚信“绘画是能量的体现”。他将东方道教传统与西方美学相结合,加上其作品的迷人之美,开始引起一小部分评论家、画家和崇拜者的认真关注。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他改进了作品的艺术形式——纸上的双联画,通常无标题且尺寸为 70 x 100厘米。在印度果阿(Goa),曾结识了电影制片人Tom Tam,两人合作拍摄了两部短片。他们在果阿的海滩上拍摄了《Furen Boogie》,几个月后,在唐位于巴黎的小公寓工作室里,他们又拍摄了《T'ang Boogie》[3] 《T'ang Boogie》将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为一系列转瞬即逝的图像,这是已知的第一部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实验电影。 [4] 20 世纪 80 年代期间,他在法国举办了一些重要的展览,特别是Musée des Beaux Arts de Vitré 和 Musée des Beaux Arts de Vannes。然而,他在有生之年并未获得任何重要的认可。

1989年,天安门广场抗议活动六个月后,曾参加了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5]举办的展览《天安门 6 月 4 日至 12 月 4 日,我永远不会忘记(Tian Anmen 4 Juin-4 Décembre je n'oublie pas)》。 1991年5月,曾的朋友、香港电影导演兼摄影师杨凡曼诗在巴黎利昂库尔街的小公寓里拍摄了唐英年的最后一张肖像。该照片于 1991 年 11 月发表在《中国肖像》 [6]杂志上,同时发表的还有在张大千赵无极在工作室的照片。曾海文于1991年9月9日因呼吸系统并发症在巴黎去世。享年 64 岁。

遗誉

[编辑]

曾海文去世后,他的艺术通过多次回顾展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其中最著名的是1996年在摩纳哥海洋博物馆、1997年在台湾台北市立美术馆、1999年在法国蓬图瓦兹的塔维-德拉库尔博物馆、2002年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和东京资生堂基金会画廊举办的展览,以及专题展览,例如2013年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举办的“现代中国画家曾海文”展览[7]和2014年9月在香港德萨画廊举办的展览[8]展览目录杨凡曼石和让-保罗德罗什撰写。收藏其作品的主要机构包括吉美博物馆、赛努奇博物馆、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休斯顿梅尼尔收藏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和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新视觉文化博物馆M+博物馆

2002 年,在吉美博物馆举办回顾展时,出版了专著《墨迹》 [9]

参考

[编辑]
  1. ^ T’ang Haywen Archives | 傳記. tanghaywenarchives.com. [2024-11-23]. 
  2. ^ Archived copy. [2015-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3. ^ - YouTube. YouTube. [永久失效連結]
  4. ^ Koutouzis, Philippe. T'ang Haywen: Paths of Ink. Musée Guimet. 2002 [2024-07-15]. 
  5. ^ Archived copy (PDF). [2015-05-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5-18). 
  6. ^ Works. [2014-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1). 
  7. ^ #ARTBASELHK13: From Booth to Booth, A. [2015-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8. ^ De Sarthe Gallery Presents the Colours of Ink, a Solo Exhibition by T'ang Haywen. 26 September 2014 [27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16). 
  9. ^ Archived copy. [2015-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唐》,Eros Bellinelli、Edizioni Pantarei Lugano 着。 1974 年。专著,27页。
  • 天安门 6 月 4 日至 12 月 4 日 Je n'oublie pas . 1989年。群展圖冊。伊丽莎白·巴丹坦特 (Elisabeth Badinter) 撰写的前言
  • 专著《水墨之路》出版于2002年

外部链接

[编辑]
  • 曾海文档案官方网站由菲利普·库图齐斯 (Philippe Koutouzis) 于 2015 年创建,他是曾海文作品复制权的所有者(自 1997 年起为巴黎 ADAGP 会员),也是其作品全集的编辑。该网站汇集了有关曾海文、他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正在进行的作品全集的最全面、最新的信息。
  • 在香港设立唐海文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