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陳培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培甲
秀才
賢登
出生1854(咸豐四年)
逝世1909(明治四十二年)3月

陳培甲(1854年—1909年3月),字賢登馬興人(今彰化縣秀水鄉),彰化縣秀才,曾任馬芝堡長、馬興區長、臺中縣參事。

家世

[编辑]

馬興陳家開臺祖陳武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與其三弟陳舉渡海來臺,先是做傭工、在彰化販賣檳榔,後來經商致富,家號「陳益源」。道光元年(1821),陳武長子陳榮華開始入墾馬興,後來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造馬興陳宅。陳家後代將馬興作為根據地,繼續在四周村落收購土地。據資料顯示,日治初期陳家幾乎擁有馬興庄全部的土地,並包括馬鳴山、安東、埔姜崙曾厝厝下崙等原馬興區六庄。[1]

生平

[编辑]

陳培甲於光緒六年(1880)成為彰化縣秀才,在臺灣清治時期經辦保甲局事務。清朝割讓臺灣後,日軍入臺,陳培甲幫忙進行招撫。[2]之後為了能夠保全家業,陳培甲出任馬芝堡長,並在馬芝堡設置保良局,擔任局長,之後又兼任馬興區長,一直到過世為止。[1]保良局內所需紙張、伙食,以及辦事、炊事人員等的費用,每月約需百圓,但皆由他出資,持續數年。[2]在陳培甲的兄長過世時,因為地方居民感念陳培甲對治安的貢獻,該局轄下百餘庄的民眾籌集二千餘圓以償還局費,但陳家皆悉數奉還。[3]明治三十年(1897),陳培甲因修建道路、救濟地方等善行,而被授予紳章。不久後,他與林紹堂吳鸞旂等人被任為臺中縣參事。[4]

陳培甲也對公益事業有所貢獻。文教方面,在設立鹿港公學校雅興分校(今彰化縣秀水鄉馬興國民小學)時,設校經費總共八百七十五圓又六十錢,陳培甲捐贈一百七十六圓,還為此被總督府贈與木杯作為表揚。[5]明治三十六年(1903),雅興公學校正式成立,但後來因學生人數不足,而遷往埔姜崙,陳培甲為此籌資五千餘圓。[6]其他捐贈如「彰化公學校基本財產」的九十五石栗。[7]信仰方面,臺中市慶安宮曾於明治三十年(1897)由塭寮庄柯有用倡議重建,並由陳培甲獻地。[8]賑災方面,於光緒初年北斗溪有嚴重水災,一直到日治時期未解決。明治三十一年(1898),北斗辨務署長與其他受災區辨務署長,邀請陳培甲商議東螺溪岸堤防的修繕事宜,預估每一萬圓的工程費就有八千圓由民眾出資,二千圓由政府出資。[9]隔年一月,因為稻作欠收而造成數百位貧民飢餓,於是陳培甲煮飯賑濟。[10]建設方面,明治三十六年,彰化廳直轄攤捐「義勇艦隊義捐金」共一萬二千九百餘圓,陳培甲、楊吉臣吳汝祥人各捐一千圓。[11]隔年,陳培甲以陳益源為名義將土地贈予政府,作為興建鐵道的用地。[12]除上述之外,陳培甲也開設演劇練習所,並進行多次公演。[13]

評價

[编辑]

臺灣列紳傳》記載他為人溫恭和平,順從他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在生活上極力節儉。他工作態度盡忠職守, 名聲廣播,且急公好義。[14]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陳正憲. 〈廈門官都陳氏家族渡臺發展初探——以馬興、房裏陳家為例〉. 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 2003: 19. 
  2. ^ 2.0 2.1 〈明治三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甲種永久保存進退追加第一卷官規官職〉(1897-11-28),《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00000332005。
  3. ^ 〈生榮死哀〉,《臺灣日日新報》,1900年12月6日,第4版。
  4. ^ 〈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甲種永久保存第六卷官規官職〉(1897-03-31),《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00000126011。
  5. ^ 〈明治37年12月臺灣總督府報第1649期〉(1904-12-08),《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0071011649a003。
  6. ^ 〈員林短札 學校落成〉,《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6月2日,第4版。
  7. ^ 〈中南彚報 樂助捐金〉,《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3月25日,第3版。
  8. ^ 臺中縣政府,〈臺中縣志(續修)住民志〉,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6_103_000070),最後檢索日期:2024 年 5 月 22 日。
  9. ^ 〈明治三十一年至明治三十二年元臺中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六十四卷土木〉(1898-01-01),《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00009359001。
  10. ^ 〈煮飯賑濟〉,《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1月5日,第5版。
  11. ^ 〈義勇艦隊義捐金〉,《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8月13日,第4版。
  12. ^ 〈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四十九卷土地家屋〉(1904-11-08),《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00000976035。
  13. ^ 〈敎習新調投書〉,《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11月17日,第4版。
  14. ^ 鷹取田一郎. 《 臺灣列紳傳》. 日治臺灣: 臺灣總督府. 1916: 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