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中国共产党/优良条目/1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名伯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曾用名刘伯坚中国现代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四川省开县(今属重慶市)人。刘伯承早年从军,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右眼负伤致残。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刘伯承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129师师长,开辟晋冀鲁豫边区,并参加百团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他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指挥淮海战役等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等职。1958年,刘伯承因所谓“教条主义”被彭德怀等批判,此后淡出军界,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