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寒食节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汉字文化圈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寒食节」是漢字文化圈專題的一部分,一個主要對(即漢字文化圈,或称「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為主題的文章作編輯、收集、整理、完善的專題。如果您愿意參與,可以編輯這篇文章,或者访问本專題頁面了解專題的工作,並歡迎參與討論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不如放到維基字典?--jagōn (talk) 10:43 2004年10月3日 (UTC)

寒食节应该是百科词汇吧。--Wiseworm 10:51 2004年10月3日 (UTC)

我觉得应该从寒食重定向到寒食节。--Wiseworm 04:28 2004年10月4日 (UTC)

改过来了。--Vina 05:16 2004年10月4日 (UTC)

Shizhao: CROSS给出了详细的故事描述,我认为是对寒食节很好的补充说明,为什么要删去它呢?

一点建议

[编辑]

Shizhao: CROSS给出了详细的故事描述,我认为是对寒食节很好的补充说明,为什么要删去它呢? js 15:26 2006年3月31日 (UTC)jerry shi

我覺得此文不可留著。這個被刪的內容看來是個網路上流傳的文章直接輯至內文,不好留著。介子推的故事,在後代有許多筆記文獻可供參考。單從介子推死後從他身上拿到血書的詩體,即知是後世人附會之文(還極可能是現代人!!)。arthur (留言) 2011年10月23日 (日) 07:54 (UTC)[回复]

寒食之風俗文獻

[编辑]


周禮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鐸脩火禁于國中.為季春將出火也.
荊楚歲時記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周斐先賢傳曰.太原舊俗.云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煙爨.
陸翽鄴中記曰.并州俗.冬至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今之糗是也.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擣杏仁.煮作粥.
范曄後漢書曰.周舉遷并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舉移書於子推廟云.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
古今藝術圖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
【詩】李崇嗣寒食詩曰.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燃.
宋之問途中寒食詩曰.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沈佺期嶺表寒食詩曰.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

【令】魏武帝明罰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鴈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鄴俗,冬至一百五曰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曰,作乾粥,是今之糗。

並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曰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餉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曰,自作飲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盤相問遺,不為介子推也。

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按玉燭寶典,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別以餳沃之。


舉稍遷并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一]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舉既到州,乃作弔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二]於是觿惑稍解,風俗頗革。


注[一]新序曰:「晉文公反國,介子推無爵,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推遂不出而焚死。」事具耿恭傳。龍,星,木之位也,春見東方。心為大火,懼火之盛,故為之禁火。俗傳雲子推以此日被焚而禁火。

注[二]其事見桓譚新論及汝南先賢傳也。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按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烟、犯之則雨雹傷田、陸翽鄴中記曰、寒食三日為醴酪、又煮糯米及麥為酪、擣杏仁煮作粥、玉燭寶典曰、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引餳沃之、孫楚祭子推文曰、黍飯一盤、醴酪一盂、清泉甘水、充君之厨、今寒食有杏酪麥粥、即其事也、舊俗以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後漢周舉為并州刺史、移書於介推廟云、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謂冬至後一百四日一百五日一百六日也、琴操曰、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綏獨無所得、子綏作龍蛇之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又周舉移書及魏武明罰令、陸翽鄴中記、並云寒食斷火、起於子推、琴操所云子綏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與今有異、皆因流俗所傳、據左傳及史記、並無介推被焚之事、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葢周之舊制也
寒食挑菜   按如今人春日生菜

王公以下拜掃寒食附

先期卜日如常。 前一日,掌事者設次於塋南百步道東,西向北上。備芟翦草木之器。贊禮者設主人以下位塋門外之東,西面,以北為上。
其日,主人到次,改服公服,無者常服。贊禮者曰:「再拜。」主人以下俱再拜。贊禮者引主人以下入,奉行墳塋,精靈感慕,有泣無哭。至於封樹內外,環繞哀省三周。其荊棘慮與荒草連接者,皆隨即芟翦,不令火田得及。掃除訖,贊禮者引主人以下復門外位。贊禮者曰:「再拜。」主人以下皆再拜。贊禮者引之次,遂還第。
若解滿或遠行辭墓,若外官解滿或京官辭墓,哭而後行。

其寒食上墓如前拜掃儀,唯不占日。古者宗子去他國,庶子無廟。孔子曰:「許向墓遙為壇,以時祭。」即今之上墓,義或有憑。然神道尚幽,不可逼黷塋域,宜於塋南山門之外,設淨席為位,遙祭以時饌,如平生所嗜。若一塋數墓,每墓各設位席,昭穆異列,以西為上。主人盥手奠爵,三獻而止。徹饌訖,主人以下泣辭塋。食餘饌者可於他僻處,不見墳所,孝子之情也。

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旟飛燕,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頭。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從人皆紫衫白絹三角子青行纏,皆系官給。節日亦禁中出車馬,詣奉先寺道者院祀諸宮人墳,莫非金裝紺幰,錦額珠簾、繡扇雙遮,紗籠前導。士庶闐塞諸門,紙馬鋪皆於當街用紙袞疊成樓閣之狀。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錮、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芻,謂之『門外土』。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族頂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但一百五日最盛。節日坊市賣稠餳、麥糕、乳酪、乳餅之類。緩入都門,斜陽禦柳;醉歸院落,明月梨花。諸軍禁衛,各成隊伍,跨馬作樂四出,謂之『摔腳』。其旗旄鮮明,軍容雄壯,人馬精銳,又別為一景也。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

一百五日
今人謂寒食為一百五者,以其自冬至之後至清明,歷節氣六,凡為一百七日,而先兩日為寒食故雲,他節皆不然也。杜老有鄜州《一百五日夜對月》一篇,江西宗派詩雲“一百五日足風雨,三十六峰勞夢魂”,“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風”之類是也。吾州城北芝山寺,為禁煙遊賞之地,寺僧欲建華嚴閣,請予作《勸緣疏》,其末一聯雲:“大善知識五十三,永壯人天之仰;寒食清明一百六,鼎來道俗之觀。”或問一百六所出,應之曰:“元微之《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是以用之。

  • 南宋 陳元靚 事林廣記/前集/卷二

三月
嘉月 寎月 斗建辰 日在婁寒食無定日或二月或三月荊楚記云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節又謂之百五節秦人呼寒食為熟食日言其不動煙火預辦熟食過節也斉人呼為冷煙節又云禁煙節新序云晉文公返囯介子推無爵遂去而之綿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山求之 子推燒死因禁火以報之據左傳史記並無子推被火焚之事按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囯中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然則禁火盖周之舊制非為子推也東京夢華錄云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麪造棗錮飛燕以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燕唐明皇詔云寒食上墓礼經無文近代相承浸巳成俗編入五礼永為定式瑣碎錄云蜀人遇寒食日採楊桐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葉道家謂之青飢飯

三月
【清明】二十四氣中之一節曰清明唐輦下歲時記云每歲清明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者進上賜絹三疋金椀一口白氏六帖云鑽燧改火春取榆柳之火以順陽時火氣東京夢華錄云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也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墳享祀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人傾城出郊四野如市芳樹之下園囿之間羅列盃盤互相勸酬低暮而歸各携棗錮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戱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土儀各相献遺也 ○【上巳】三月初巳日為上巳漢礼儀志曰三月上巳宮人並褉飲于東流水上宋書曰自魏巳後但用三日不用上巳王羲之此日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唐輦下歲時記云上巳錫宴群臣在曲江傾都褉飲踏青


天禧二年,赵公稹尝开西楼亭榭,俾士庶游观。自是每岁寒食,辟园张乐酒垆花市。茶房食肆,过于蚕市。士女从观,太守会宾僚凡浃旬,此最府庭游宴之盛。近岁自二月即开园,逾月而后罢,酒人利于酒息(或请于府展其日,府尹亦许之)。

寒食上墓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淒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此《大戴禮》祭義之文也。後世清明、十月朔掃墓之義出此,乃《疑耀》謂寒食節上墓,其制不見於古。即孔子謂望墓以時祭祀,未嘗明言以寒食節,豈其未之讀禮乎?(宋朝謝晦有《悲人道賦》:惟蒸嘗與灑掃,痛一朝而永絕)

介子推
介子推事見於《左傳》則曰:“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誌吾過,且旌善人。’”《呂氏春秋》則曰:“負釜蓋簦,終身不見。”二書去當時未遠,為得其實,然之推亦未久而死,故以田祿其子爾。《史記》之言稍異,亦不過曰:“使人召之,則亡。聞其人綿上山中,於是環綿上之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而已。立枯之說始自屈原,燔死之說始自《莊子》《楚辭·九章·惜往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莊子》則曰:“介子推至忠也,自割身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於是瑰奇之行彰而廉靖之心沒矣。今當以左氏為據,割股燔山,理之所無,皆不可信。魏武帝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子推。且北方?寒之地,老少贏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苦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魏高祖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詔介山之邑聽為寒食,自余禁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