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Ngguls/沙盒/日据时期东平教育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为“东平教育史”的一个段落。

日据时期

[编辑]

1938年8月,日本军队攻占东平县城[注 1]。随后,日军在东平境內[注 2]内推行皇民化教育。其成立之东平县政府设置了新民会、教育科,先后设置和改造大量教育机构。

教育科設有科长两人、科员两人、督学两人、庶务一人、各区设置教育员各一人。

小学

[编辑]

(等待中立化的词语)在县城内办起了八所小学共32个班,1240余名学生。在乡村办起各类小学125处,计143班,有3600余名学生。城乡小学教职工将近200人。

民国三十年东平学务报表
学校类型 处数 学生数
初级小学 41 1237
完全小学 3 888
代用小学 3 120
新民小学 1 45
私塾 80 800

[日据时期资料 1]

学制

[编辑]

小学沿用“四、二”制。即高小两年,初小两年。

课程

[编辑]
年级 开设科目
初级小学 一、二年级 修身 国语 算数 自然 手工 画画 唱游
三、四年级 日语 音乐 体操
高级小学(五、六年级) 修身 国语 日语 算数 历史 自然 手工 图画 音乐 体操

日语课 日据时期各小学在三年级就开设了日语课并强制学生学习,但由于学生抵制等原因而效果非常不好。“年年学日语,年年从头学”。小学有日语读本上、下两册,教学范围为假名、基础词汇和简单句子。

修身课 讲日常行为规范。

体育课 体育课要贯彻“武士道精神”。有一次体育课内堂,老师讲在一次国际性的军事比赛中,日本军官在列队行进中,喊“立定”晚了几秒,头一列掉了下去,后边的前仆后继继续往下掉,结果队伍被评为第一,军官被记功。体操有“新民操”等。

劳作课 即手工课。有剪纸泥工竹工等。还有使用染色小米粘“和平救国”、“反共救国”等美术字图案。

音乐课 音乐课学唱《爱马进行曲》、《毛毛先生》等日本歌曲以及新民会会歌等歌曲。

课外阅读 学校为学生提供“兴亚读本”,印制精美,纸张优于普通课本。其内容主要是“中日提携之必要性”、“东亚共荣”等[日据时期资料 2]

中学

[编辑]

民国31年,(等待中立化的词语)在书院设一初级师范班,当年招收25人,学制三年。开设一般初中课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

起初,学校还会给学生每月30斤粮食的生活补助,但只实行了一年就有名无实。

社会教育机构

[编辑]

从民国27年(1938年)8月至民国34年五月,(等待中立化的词语)的社会教育组织有[日据时期资料 3]:新民教育馆、新民阅报所、新民体育场、新民讲演所、新民图书馆、新民短期小学。

其中,新民短期小学在民国33、34年间招收40余名失学儿童,上午学习,下午劳动,供给课本。

活动

[编辑]

朝会

[编辑]

各学校每天早晨舉行一次朝会,由校长讲话,並宣傳“剿共灭党”(剿共产党、灭国民党。1940年后因國民黨分裂出親日政權而只提“反共”)。

运动会

[编辑]

(等待中立化的词语)曾在县中学开过几次运动会。日本人在运动会上做日本游戏,还吊起馍馍让赛跑的日本兵用嘴啃。还有“障碍赛跑”,即为小学生设计了在石板上做算术题,在赛跑途中做,做得快则跑得快,名次好。

唱歌比赛

[编辑]

(等待中立化的词语)举行过几次唱歌比赛。有一次县中学生合唱队唱了《保卫黄河》和《游击队歌》等抗日歌曲,台下的日本兵听不懂,但觉得好听,就拍手叫好。

注释

[编辑]
  1. ^ 当时的东平县城在今州城街道驻地
  2. ^ 日本自1938年8月攻占东平县城至战争结束始终未能控制东平县全境

参考资料

[编辑]

直接参考资料

[编辑]
  • 中共东平县委党史办公室、东平县史志办公室编:《灾难与抗争》,ISBN 978-988-98533-5-8,中华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全文主要参考资料)
  • 山东省东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东平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898年版。

间接参考资料

[编辑]
  1. ^ 日据时期省公署民国三十年东平学务报表
  2. ^ 日据时期教育总署编:《兴亚读本》,新民印书馆
  3. ^ 日据时期省公署民国三十年存档
  • 《东平县教育志》征求意见稿(二),东平县教育局编,1986年8月油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