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歊
外观
刘歊(488年—519年),字士光,平原人[1][2],南北朝南梁士人。
他的曾祖父是刘宋冀冠军长史刘奉伯,祖父是刘宋冀州刺史刘乘民,父亲则是南齐东阳太守刘闻慰。刘歊年幼有知觉,四岁时父亲去世,与其他儿童一起时独自不玩耍;六岁就能就背诵《论语》、《毛诗》,不明白的部分会懂得提出疑问。到他十一岁读到《庄子·逍遥篇》,说:“这就是答案了。”别人问他问题,他可以即时回答,内容有情有理,家人都感到奇异。长大后,刘歊博学有文才,但不娶妻不出仕,与族弟刘𬣙一同隐居,遨游林泽,用山水和书籍娱乐自己[1][2]。他对母亲兄长孝顺,吃饭和睡觉都在旁侍候,不须等待母亲开口,刘歊已知道她的意思,亲自做她要自己做的事;母亲患病,梦见刘歊给她进药,翌日立刻康复许多,刘歊的精诚如此令人感动。他个性爱游山玩水,登上危险的山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别人都说他有强健的身体;他打算避世,但因为母亲年老不忍心远离,就随兄长刘霁、刘杳当官。他年轻乐善好施,接济他人,别人忘记了也不疏远,后来他叹道:“受人恩惠必定报答,否则对人有愧。我无法报答他人,便会经常有愧?”天监十七年(518年),刘歊突然写下《革终论》,次年病逝,虚岁三十二[3][4]。
幼年刘歊曾独自坐在房间,有一位老人来到,对他说:“心力勇猛,精通死生;但不能够长期在一个地方。”弹指离开,于是刘歊成年后诚心学佛。有僧人释宝志,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在兴皇寺遇上刘歊,惊叹道:“隐居学道,清净登佛。”说了三次。刘歊死前的春天,有人在他的庭园中栽种柿子,他对谓侄子刘弇说:“我看不到它的果实,不要对他人说。”到秋天刘歊去世,别人都说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亲友写下他事迹的诔文,谥贞节处士[5][6]。
引用
[编辑]- ^ 1.0 1.1 《梁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刘歊字士光,𬣙族兄也。祖乘民,宋冀州刺史;父闻慰,齐正员郎。世为二千石,皆有清名。歊幼有识慧,四岁丧父,与群儿同处,独不戏弄。六岁诵《论语》、《毛诗》,意所不解,便能问难。十一,读《庄子·逍遥篇》,曰:“此可解耳。”客因问之,随问而答,皆有情理,家人每异之。及长,博学有文才,不娶不仕,与族弟𬣙并隐居求志,遨游林泽,以山水书籍相娱而已。
- ^ 2.0 2.1 《南史·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九》:(刘)怀慰字彦泰,怀珍从子也。祖奉伯,宋元嘉中为冠军长史。父乘人,冀州刺史,死于义嘉事。……怀慰本名闻慰……子霁、杳、歊。……歊字士光,生夕有香气,氛氲满室。幼有识慧,四岁丧父,与群儿同处,独不戏弄。六岁诵论语、毛诗,意所不解,便能问难。十二读庄子逍遥篇曰:“此可解耳。”客问之,随问而答,皆有情理,家人每异之,谓为神童。及长,博学有文才,不娶不仕,与族弟吁并隐居求志,遨游林泽,以山水书籍相娱而已。
- ^ 《梁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常欲避人世,以母老不忍违离,每随兄霁、杳从宦。少时好施,务周人之急,人或遗之,亦不距也。久而叹曰:“受人者必报,不则有愧于人。吾固无以报人,岂可常有愧乎?”天监十七年,无何而著《革终论》。明年疾卒,时年三十二。
- ^ 《南史·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九》:奉母兄以孝悌称,寝食不离左右。母意有所须,口未及言,歊已先知,手自营办,狼狈供奉。母每疾病,梦歊进药,及翌日转有间效,其诚感如此。性重兴乐,尤爱山水,登危履崄,必尽幽遐,人莫能及,皆叹其有济胜之具。常欲避人世,以母老不忍违。每随兄霁、杳从宦。少时好施,务周人之急,人或遗之,亦不拒也。久而叹曰:“受人者必报;不则有愧于人。吾固无以报人,岂可常有愧乎。”天监十七年,忽著革终论。十八年,年三十二卒。
- ^ 《梁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歊幼时尝独坐空室,有一老公至门,谓歊曰:“心力勇猛,能精死生;但不得久滞一方耳。”因弹指而去。歊既长,精心学佛。有道人释宝志者,时人莫测也,遇歊于兴皇寺,惊起曰:“隐居学道,清净登佛。”如此三说。歊未死之春,有人为其庭中栽柿,歊谓兄子弇曰:“吾不见此实,尔其勿言。”至秋而亡,人以为知命。亲故诔其行迹,谥曰贞节处士。
- ^ 《南史·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九》:始沙门释宝志遇歊于兴皇寺,惊起曰:“隐居学道,清净登仙。”如此三说。歊未死之春,有人为其庭中栽柿,歊谓兄子弇曰:“吾不见此实,尔其勿言。”至秋而亡,人以为知命。亲故诔其行迹,谥曰贞节处士。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