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五军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4年2月16日) |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五军 | |
---|---|
存在时期 | 1925年-1929年 1929-1931 1932年 1933年 1939年-1949年 |
国家或地区 | 中华民国 |
效忠于 | 中华民国 |
部门 | 国民革命军 |
种类 | 军 |
规模 | 国民革命军第二百师、荣誉第一师、新编第二十二师(1939-1941) 国民革命军第二百师、新编第二十二师、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六师(1942-1943) 国民革命军第二百师、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六师、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五师(1944-1945) |
驻军/总部 | 武汉 |
参与战役 | |
指挥官 | |
著名指挥官 | 杜聿明 邱清泉 |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其中一个番号,曾先后用在多支部队身上。最先使用第五军番号的是原“福军”。抗战开始后1939年后以第二百师为骨干建立的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成为抗战时声名显赫的部队,曾编入征缅军进入缅甸作战。抗战胜利后第五军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1949年于淮海战役中被歼灭(即邱清泉兵团)。之后重建,撤往金门。
广州国民政府时代
[编辑]最初使用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此番号者为为李福林之“福军”,主要为一“绿林部队”,在辛亥革命后于广州河南一带建立,主要活动在珠江流域,军队来源主要为原本的地方土匪与民间团练合组。李福林在二次革命期间支持龙济光,因此他虽是倾向国民党却未被解散。福军收入主要来自自营镖局,因此大部分时间部队是分散在珠江各地,以“护商队”为名担任江河警备保全牟利。但因福军指挥官李福林身兼广惠镇守使,控制河域,也放任这些部队进行走私,走私所得亦用于维持部队运作。
在孙中山宣布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时,李福林支持,福军后被编入为“建国粤军”第三军,李福林任军长。其部队分驻南海、番禺、顺德各县。军部设在广州市区河南的海幢寺。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在粤各路军队划入国民革命军后番号重编。福军在此时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部亦仍设在海幢寺。下辖2师;因部队兵源构成仍是以地方武力改组,战力不堪重任。当时编制如下:
- 军长:李福林
- 副军长:邓彦华
- 参谋长兼国民党党代表及军部政治部主任:李塱如
- 参谋处长:刘超常
- 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第十三师后转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指挥,但指挥体系没有变动。
- 第十五师(师长:李群)。未参加北伐,其部队分驻于广东省之南海、番禺、顺德等县,军纪败坏。
- 第十六师(师长:练炳章)。奉命参加北伐。主要为预备部队,未经过战斗历练。当时第16师辖三个团又一个特务营,46团团长为陆满,47团团长为李林,48团团长为陈伟图,师部参谋长为陈柱,师政治部主任为曾时澜。第16师师部最初驻韶关,部队则沿韶关、乐昌、仁化及湖南省之汝城、桂东之线前进。1927年春,师部及三个团已先后沿赣江进驻江西省之吉安、南昌一带。1927年3月蒋调16师由南昌回赣南驻赣州。第五军军长李福林派军部军需处长郭孝海,第五军军部政治部李塱如派其党务科长汪叔度前来赣州,密授拥护蒋介石清党。十六师练师长派兵捉拿师政治部主任曾时澜,曾时澜已于练围拿之前夕只身逃走,由大庾、南雄、曲江、乐昌、郴县、衡阳等地潜赴武汉,转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练炳章率16师师部及其所属46团由赣州、大庾,向韶关前进尚未到达南雄时,其原驻韶关之特务营已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缴械。其所属47、48两团部队,则被第16师副师长王若周掌握,向赣江下游移动投蒋,后来这两团部队被蒋编为第16师,与第五军脱离了关系。第16师政治部自被练炳章勒令停止活动后,其工作人员绝大部分取道吉安、南昌、九江转赴武汉向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报到,与武汉军事政治学校的学生编并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兼任团长。1927年8、9月间,教导团回到广东,驻扎于广州市的北较场四标营。1927年12月11日参加广州起义。
1927年发生广州张黄事变,李福林支持张发奎。广州暴动期间第五军为主力镇压。事件后李福林解职归田,次年由徐景唐出任军长。
南京国民政府
[编辑]1929年,爆发蒋桂战争,徐景唐支持新桂系,被效忠蒋介石的陈铭枢及陈济棠部大败。第五军被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5师,军级番号遭到剥夺;但是该番号随即于1929年3月启用,军长是遭新桂系罢黜的鲁涤平,编制有国民革命军第7师、第18师、第45师,隶属于朱培德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1路军。中原大战爆发前夕,第五军所辖有第18师、第50师,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9路军,指挥官鲁涤平,18师与50师都是在孙中山时代拥护孙的湖南省省军(建国湘军)组成,属于地方派系特色较显著的中央军部队。
中原大战后,第五军主力在1930年底返回江西省,投入第二次江西剿共战争。在该役遭中国工农红军击溃,第18师师部与52、53旅溃灭,18师师长张辉瓒、下属之第52旅旅长戴岳遭俘虏,53旅旅长王捷俊、副旅长洪振楚战死、50师师长谭道源则在混战中逃跑,这两个师重建后改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之番号,原使用的第五军番号则于1931年停用。
1932年于上海一二八事变,最初在该地迎战的仅有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在战事有扩大的迹象后,蒋中正以中央军第87、88师编成第五军(军长张治中)投入上海战场。事件告一段落后,部队回归原建置,番号解编。
1933年初,在陈诚的建议下第五军番号启用,纳编国民革命军第52师(福建地方军阀部队改组,师长卢兴邦)、国民革命军第59师(四川省陆军第一军残部改组,师长赖心辉),军长罗卓英、副军长周至柔。该部队在1933年2月第四次江西剿共战争初期便遭到红军歼灭,从成立到毁灭不超过三个月。此后该军编号在抗战前即为空缺。
抗日战争
[编辑]1937年4月,陆军交辎学校的战车营与交二团的装甲汽车,南京郊外的方山合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直属军政部,又因为战车营原属交辎学校,故装甲兵团归陆军交辎学校管理。团长杜聿明(交辎学校学员队少将队长),辖:
1937年8月由团长亲率战车营第一、二两连及战防炮营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在汇山码头阻击日军登陆,达成任务。1937年12月8日战车第一连(配备德制克虏伯战车15辆)参加南京保卫战,中被敌击毁三辆战车,其余在撤退中油料耗尽全部被遗弃。
1938年1月,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在湖南湘潭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0师,为当时国军唯一机械化部队,当时世界上第四个装甲师。接收了从广州卸船运来的的苏联T-26坦克82辆(重九吨半,45mm主炮,机枪2挺,车载电台)、德国毫须装甲汽车(Sd.Kfz.222)18辆、奔驰柴油卡车40多辆、美式福特4缸卡车400多辆、意大利寸达浦机器脚踏车40多辆。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苏联顾问高尚夫(坦克兵顾问组长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别洛夫少校)。首任师参谋长为彭璧玉少将,3月改为廖耀湘少将。总翻译是李修业。3月,首批40辆T-26与苏联顾问和教员到达湘潭,当时还有10辆T-26已到昆明,32辆尚在运送途中。1938年8月前基本组建完成。辖:
- 第1149团:团长胡献群。战车团。第1、第、第3营为T-26坦克;第4营为原装甲兵团。驻地湘潭云桥湖
- 第1150团:团长韩增栋。战车团。起初驻湖北武昌,武汉会战时迁至湘潭七里铺
- 第1152团:团长高吉人。步兵团。由原装甲兵团的准备营扩编而成。辖4个营和一所修理厂,第一、二、三营为步兵营,第四营为汽车运输营,没有坦克。
- 辎重兵营:营长杜鸿范。装备奔驰卡车
- 通信营:营长刘农畯
- 特务营:营长张信卿
- 搜索营:营长萧平波。第二连为德国毫须装甲汽车(Sd.Kfz.222)
- 化学兵连
- 战防炮营
- 工兵营
- 补充营
- 准备营
- 修理工厂:厂长李恩叙
- 炮兵第52团(战防炮团):由战防炮教导队改编而成。团长冯尔骏。苏罗通炮。派往第五战区参加台儿庄战役。
- 技术补充团:1938年7月补充营与准备营合并。
1938年10月由第二百师抽调部分军官加上湘赣军管区的新兵组建而成,在湖南湘潭组建新编第22师,首任师长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工兵科的邱清泉。
1938年11月1日第200师在湖南湘潭扩编为新编第十一军,军长是被誉为国民革命军装甲兵之父的机械化学校教育长徐庭瑶,杜聿明中将升任副军长兼第200师师长,黄翔少将为军参谋长,辖第200师、新22师。移驻广西全州。1939年1月,徐庭瑶辞任军长,由杜聿明升任,苏联顾问为别洛夫;下辖:
- 第200师:原属第1152团的3个步兵营与补充团改编为两个步兵团,番号改为第1149与第1150团,另外新成立步兵第1151团;1938年12月,杜聿明专任副军长,步兵第98师副师长戴安澜少将升任第200师师长。
- 新编第22师:师长邱清泉少将,副师长廖耀湘少将,驻湖南东安
- 第77师。湘军杂牌,1939年1月第77师改隶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编制下国民革命军荣誉第1师移编给新十一军。
- 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驻湖南零陵。1939年1月调入新11军。
- 军属装甲兵团:原属第1149与第1150团的4个战车营合编,团长胡献群上校,编制上仍为4个战车营和一所修理厂(总务、修理和器材3个股);2个运输坦克的输送连(总计128辆7吨载重车),工兵连(烟幕伪装与爆破排,驾驶排,筑路排和材料排)、通信连(4格通信排)、特务连(侦察排、战车排、警戒排和传令排)、补充连、卫生队和修理工厂各一;每个战车营下辖3个战车连,补给连(燃料排、弹药粮食排和预备车排)、侦察排、特务排和修理所各一;每个战车连有3个战车排1个补给排。
- 军属汽车兵团:原属第1149与第1150团的各自的第三营与原第1152团第四营合编,团长韩增栋上校,编制上仍为3个汽车营和一所修理厂;
- 军属骑兵团:原200师属搜索营在增加一个重武器连和一个骑兵连后扩编为,团长萧平波上校。驻重庆白市驿机场。团本部有军官31名,士官和士兵61名,11辆车(其中有至少1辆Sd.Kfz.223型装甲通信指挥车)。团部辖5个连,以及通信排、辎重排、特务排和修理工厂各一。第一连为装甲汽车连,连部辖3个排和1个修理班,装备4辆Sd.Kfz.222型和10辆Sd.Kfz.221型装甲车,编制上共有军官13名,士官和士兵138名,39辆车;第二连装备4辆德制装甲车,以及原先搜索营第二连的两轮摩托车;第三连与原先搜索营第一连相同;第四连为重兵器连,配置与当时德军标准的师属侦察营重兵器连相同,由一个迫击炮组,一个3.7cm Pak 反坦克炮排,一个工兵排等单位组成;第五连为传统的乘马骑兵连。
- 军属重迫击炮团
- 军属工兵团
- 军属辎重兵团
- 军属补充团
- 军属战防炮营
- 军属通信营
- 军属特务营
1939年8月18日新十一军正式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副军长由荣一师师长郑洞国兼任。
1939年11月,第五军装甲兵团第三、四营在河南兰封、信阳等地对日军作战后,奉命移防陕西西安,在华阴、朝邑、大荔一线充实黄河河防,防范日军从晋西南强渡黄河。团长郭彦。
1939年底时,编制为:
1939年12月底至1940年初,华南发生桂南会战,第五军担任昆仑关战役主力以重大伤亡夺回昆仑关。由于昆仑关战役损失较大,第五军装甲兵团第一、二营(战车第一、二、五、六、七连)共有7名军官和38名士兵阵亡。参战坦克总共54辆,1940年1月7日的〈陆军第五军装甲兵团昆仑关战役损坏车辆报告表〉记录的具体损失为:完全损失4辆T-26(车号528、546、581、583)和4辆CV35(车号736、787、804、807,其中736和807因陷敌阵被日军俘获);被敌炮击伤而后修复11辆T-26和5辆CV35。
1940年4月,荣誉第1师遭抽调成立新的新编第十一军,由第五军副军长郑洞国升任。荣1师的空缺由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之第96师抽调补充,此时,该军军长杜聿明,副军长邱清泉,刘嘉树,下辖第200师、新编第22师、第96师,另统帅部炮兵两个营。1940年8月,军政部将第五军装甲兵团第一、二营和团直属部队合编为装甲兵第一团,仍隶属于第五军军部,团长胡献群少将,编制装备不变。至此,该团进入较平静的一年半休整期,直到1942年远征缅甸;将第三、四营和第五军军属修造厂西北分厂等单位合编,于194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装甲兵第二团,驻地大荔,直接隶属于第34集团军(原第17集团军扩编而成),团长为原第五军西北战车指挥官郭彦上校。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随后进攻缅甸,企图切断中国唯一对外之陆上补给线。国民政府应英国之请于12月底起派出第五军、第六军及第六十六军为远征军第一路军共计10万余人入缅甸。当时第五军下辖200师、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96师(师长余韶)。杜聿明任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第五军率领3个步兵师进入缅甸。军属装甲兵团由昆明驻地出发,公路行军,由于滇西公路弯曲,大型拖车不能通行,将T-26战车分解用卡车装运;于1942年3月20日通过畹町进入缅境,分解的八台T-26战车在腊戍组合安装,小型战车由腊戍铁运,汽车则公路急行军赶赴缅南。3月29日,以两个连(各七辆战车)协同步兵部队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对日军作战。因战局丕变,装甲兵团旋即沿滇缅公路后撤,与追击日军进行迟滞作战,最后在腊戍至畹町间的贵街达成迟滞任务后,即经畹町返回国境内4月30日至遮放。日军攻入滇西,国军破坏怒江惠通桥,以致装甲兵团未能全部撤出,最后仅战车、汽车四十七辆返回昆明阳林整补。所幸T-26战车仅八辆运至腊戍组合安装完成遭损失外,其余则尚滞留在保山而安全运回。
第五军相继参加了同古保卫战,彬文那会战及仁安羌救援,曼德勒会战。由于英军迅速溃退,中国军队陷入日军包围。5月8日上午,日军攻占密支那,指挥官杜聿明按蒋中正7日的命令,下令部队经退回云南。第五军军部与所属部队和新编第22师在军长杜聿明率领下,翻越了野人山地区,于1942年7月25日抵达印度雷多。第二百师在东枝作战后,在向八莫、南坎转移途中受到日军伏击,伤亡巨大,戴安澜师长重伤阵亡,师参谋长及第599,600两团团长均在此次突围中失踪,余部由第598团团长郑庭笈率领于1942年6月17日抵达腾冲地区,此时全师仅剩余2,600余人,伤亡失踪达75%以上。第九十六师及军属炮兵、工兵各一部与军部失去联系,在师长余韶带领下,在野人山地区辗转两个多月,翻越高黎贡山,于1942年8月17日抵达中国云南剑川。第五军入缅作战时动员约4.2万人,回国后仅存约2万人,在远征军参战部队中伤亡最为惨重。装甲兵第一团的人员伤亡无详细记载,T-26坦克原有47辆,战斗和撤退总损失11辆,其中战斗过程记载了10辆损失。
缅甸战役撤退后,第五军军部残余部队以空运运回中国境内,与撤退回国之部队会合。新22师则留在印度,被编入中国驻印军,编制空缺由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所属之新编第39师移编补足。此后第五军主要任务为昆明防御与云南国境守备,并在1943年3月纳入Y部队第一批改编计划,开始接收美援军械与美式操练。第五军并未参加滇缅反攻作战,而是作为战略预备队的角色在后方整训。
装甲兵团撤回国内,该团担任训练补充工作的战车第三营驻防广西全州界首镇,其余各部于8月起在昆明郊外的嵩明、杨林和猪衙集中整训,开办驾驶、射击、保养、通信、战场抢救、步坦协同战术等训练班。1942年9月,团长胡献群少将升任第96师副师长,由战车第二营营长马彻中校继任装甲兵第一团团长。1943年春,军政部令于昆明成立战车补充兵训练处(处长马师恭),专为驻印军战车部队训练补充兵员。
1943年1月28日杜聿明升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军长由邱清泉接任。刘嘉树、彭壁生、余韶、梁恺等相继担任过该军副军长。新39师与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所属之第49师互相对调。1943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第五军1942入缅作战期间损失过大,在美国顾问的策划协助下,将该军所属部队重新编组,以便接收美援装备。第五军直属的各机械化团、营、连级部队被调出,与摩托化步兵第143团和第144团合编,在嵩明县成立直接隶属于军政部的第48师,由郑庭笈少将任师长。辖2个步兵团与1个搜索团(第五军骑兵团,团长冯恺/冯少云)。原第五军装甲兵第一团改番号为第48师第142团,团长为马彻上校,人员和装备编制不变。第143团团长苏维中,第144团团长田鹗云。1945年7月间撤销,搜索团编入第五军装甲兵团,第142团番号改回装甲兵第一团直接隶属于军政部,2个步兵团编入第五军各师。
1944年1月,第五军移拨部分军士官干部与特务营成立伞兵第一团的服务连与特务连,并派干部前往衡阳、桂林、柳州、贵阳招考兵力,伞兵团长为第五集团军作战处处长李汉萍将军(黄埔六期),副团长是集团军司令部科长简立上校。
1944年3月,军政部成立陆军第48师,装甲兵团改隶第48师,并改番号为142团。自此,装甲兵与第五军脱离隶属关系。
1945年初,新编第39师解编,调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隶属之第45师编入第五军,并纳入阿尔法部队换装计划,拨发美国军援武装。由于200师长期担任云南国境防御作战,因此在1945年4月统计时,其装备领取美械比例仅10%,远低于45师与96师的80%。因整训需求,因此直到8月中日本投降时仍在昆明驻防。
国共内战
[编辑]抗战后,第五军的首要任务为镇压龙云。1945年10月3日第五军包围位在五华山云南省政府,解除龙云的云南省长一职。随后第五军开拔驻守武汉,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装甲兵团、胡宗南的战车团、驻印军组建完成的3个战车营合编为陆军装甲兵司令部,司令徐庭瑶,副司令兼战车第一团团长蒋纬国,战车第二团团长鲍熏南。
- 1947年初,转调华东,于山东一带与解放军作战。年底,改为整编第五师,师长邱清泉,下辖第45旅、第96旅、第200旅。
- 1948年,恢复军级番号,驻徐州。11月,国共徐蚌会战试图解第7兵团(黄百韬)之围未成功,返回徐州。
- 1949年1月,在陈官庄被围,仅8,000人突围。
徐蚌会战后重建
[编辑]第五军遭重创后,1949年在福建省南平县重建,军长熊笑三。200师师长杨彩藩因为和地方人士关系不好,导致部队招兵困难,于是又改派福建籍的叶敬接任。200师参谋主任林秉勋因为靠山杨彩藩的离去而无法立足,便带着一个新兵营开到温州,找第五军的前辈—时任浙江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的叶芳。叶芳掌握着第五军的一个新兵团,熊笑三屡次要叶将这个团调到福建编进200师。叶了解到第五军实际情况后,1949年4月自立第200师旗号,被在福建的第五军戏称为“人造丝(人造师)”。温州第200师成立仅七天就宣布起义投共,熊笑三又遭检举其父为共产党员身份而被撤职查办。1949年5月,高吉人接任军长,将华心权安插为200师副师长。但在福建招兵任极为困难,到职两个月所招兵员仍极其有限。
1949年7月国防部在福建召开的整军会议中,福建省长兼福建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一度计划将第五军缩编成200师,并将200师并入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一军内,但考虑到5军的特殊地位该方案最后并未实施,而是将一二一军兵力充实至第五军内,第5军军部被121军军部代替,121军军长沈向奎成了5军新任军长,高吉人挂22兵团副司令官头衔。
调整编制后的第5军,辖第200师、第325师、第350师。原所属的45师调整番号变为200师,师长麻心全。1949年8月下旬移防金门,改番号为第25军,撤销第325师(因该师副师长陈言廉投共),嗣又以空军警卫部队,成立第40师(空军警卫第1旅与福建地方部队改编,师长范麟)、第45师(空军警卫第2旅与福建地方部队改编,师长劳声寰)。再拨出第200师,使与第9军之第166师(师长叶会西),重新编成第5军(军长李运成)[1] [2]。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兵团,高吉人调任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官。第五军在形式上虽然续存,但无论在兵力素质、装备均已大不如往。
新编成的第五军辖第200师、第166师两个师,其中166师奉福州绥署之命,留置厦门归绥署直辖。第5军只带第200师约1900余人移防烈屿。1949年10月17日厦门战役后,166师残部(师部及第497团之残部)约1000余人退守烈屿,归建第5军[3]。因此1949年10月古宁头战役前夕,第五军总人数仅有不到4,000人,驻防烈屿,该部队因缺乏重武器因此实际并未参战。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编辑]古宁头战后,二十二兵团解散,所有部队调拨给第十二兵团,第五军续留烈屿,负担小金门与大担岛防御任务。随后166师解编,纳编因舟山撤退而未北调的原十二兵团所属之国民革命军第75师、国民革命军第14师,1950年7月军长由高吉人回任。在大担岛战役中,75师所属部队歼灭解放军攻势。
- 1954年7月1日,第五军与陆军第十九军在福建金门并编为陆军第四军,军长胡翼烜中将,下辖陆军22师、23师、24师。
- 1955年7月1日,台湾东部防守区司令部与第四军并编为陆军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司令刘安祺中将。
- 1964年12月18日,番号变更为陆军训练司令部,司令华金祥中将。
- 1966年6月16日,与陆军作战发展司令部并编为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部,司令罗友伦中将。
- 1979年7月1日,整编为陆军第八军团司令部,司令陈守山中将。
遗迹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戡乱战史》(第十四册)的〈插表八-福州绥署转移厦门后之指挥系统表〉(注记时间:三十八年八月三十日)
- ^ 探討第二十二兵團移防金門-紀念古寧頭戰役七十週年.
- ^ 探討第二十二兵團移防金門-紀念古寧頭戰役七十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