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桓温北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桓温北伐
日期(第一次)354年;(第二次)356年;(第三次)369年
地点
(第一次)雍州关中地区;(第二次)司州洛阳;(第三次)枋头
结果 (第一次)前秦胜利,桓温退回荆州;(第二次)东晋胜利,收复洛阳;(第三次)秦燕联军胜利
参战方
(第一次)东晋前凉
(第二、三次)东晋
(第一次)前秦
(第二次)姚襄周成
(第三次)前燕前秦
指挥官与领导者
桓温 (第一次)苻健
(第二次)姚襄周成
(第三次)慕容𬀩慕容垂苟池邓羌
兵力
(第一次)40000步骑,襄阳水军、司马勋及王擢军不详
(第二次)不详
(第三次)50000人
(第一次)不详
(第二次)不详
(第三次)前燕约70000兵,前秦二万步骑
伤亡与损失
(第一次)约2000人
(第二次)不详
(第三次)约40000
(第一次)不详
(第二次)不详
(第三次)不详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354年、356年及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

第一次北伐

[编辑]

背景

[编辑]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其后诸子争位,后赵国内混乱。其时东晋朝中就已经准备北伐,并由征北大将军褚裒主持北伐,但以失败告终。而桓温在当时亦随即移屯安陆,屡次上表请求北伐,但因其平灭成汉后威望太高,朝廷不愿桓温北伐成功而令其威名更盛,于是在褚裒北伐以后提拔殷浩继续准备北伐,对桓温的上请不作回应。

同时,北方氐人苻健于永和六年(350年)入关,并于次年建立前秦,至永和八年(352年)更加称帝。前秦建国后多次与东晋作战[1]。及至永和九年(353年)殷浩发动北伐,目标是前秦控制的洛阳,正是试图利诱前秦将领梁安雷弱儿叛秦造成关中混乱,藉前秦驻洛阳军力入援关中之机进取洛阳。

然而,殷浩北伐失败,桓温于是借当时朝野对殷浩北伐的不满逼朝廷废掉殷浩,令桓温独大。

过程

[编辑]

永和十年二月己丑日(354年3月21日),桓温自江陵率四万步骑北伐,取道武关入关,又命水军自襄阳进至南乡郡;同时梁州刺史司马勋亦经子午道北伐前秦。桓温先派别军进攻上洛,俘获前秦荆州刺史郭敬,于是进击青泥城前凉秦州刺史王擢见司马勋攻略前秦西部,于是进攻陈仓以作响应。

前秦皇帝苻健面对桓温大军北伐,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等人率兵五万驻屯峣柳以作抵抗。四月己亥日(5月30日),桓温在蓝田县与苻苌等军大战,虽然苻生单骑突陈杀伤不少晋兵,但晋兵在桓温的统率下仍大败秦兵;同时桓冲又在白鹿原击败苻雄军[2]。桓温在大败前秦军队后就继续向长安进发,进据灞上。当时苻苌等军退屯城南,苻健于是尽发精兵三万人,在大司马雷弱儿等人率领下与苻苌会合,只留六千老弱士兵留守长安小城。

当时前秦首都长安危急,三辅各郡县都来向桓温归降,桓温安抚并让居民恢复原来生活。当时居民又争相以牛酒劳军,又夹道观看前来的军队,老人更流着泪说:“想不到今日又看到了官军。”面对这个形势,顺阳太守薛珍劝桓温直逼长安,但桓温不听从,驻屯灞上后就没有进渡灞水,一直与前秦军相持,并打算收割当地的麦子作军粮以继续对峙。

但苻雄先率七千骑进袭司马勋,并在子午谷击败他。后又与诸军在白鹿原与桓温大战,杀晋兵万余人。前秦军更抢先一步收割麦子,而且实行坚壁清野,令桓温陷入缺粮困境。在战事不利和缺粮之下,桓温唯有在六月丁丑日(7月7日)迁关中三千多户人南归。苻苌见桓温退兵,更领兵追击,攻至潼关时已屡败晋军,伤亡数以万计。当时薛珍以桓温被逼退兵,当众称许自己之勇而指责桓温太慎重,于是被桓温所杀。

另一方面,进攻陈仓的司马勋和王擢虽攻破陈仓,但亦被苻雄所败,司马勋退回汉中而王擢回略阳。北伐至此结束。

参战人物

[编辑]


第二次北伐

[编辑]

背景

[编辑]

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灭亡,后赵将领姚弋仲降晋,其子姚襄亦随父归降,皆获东晋遥封官职及爵位。次年姚弋仲死,姚襄依从父亲遗命南奔东晋,驻屯谯城。永和八年(352年),姚襄在谢尚兵败后退屯历阳,并大行屯田及训练将士。然而因为殷浩忌惮姚襄,竟多次派刺客刺杀他,又派魏憬意图偷袭他,最终令姚襄决心叛晋。永和九年(353年),姚襄就于殷浩北伐期间临阵叛晋,倒戈攻击殷浩,不但令殷浩北伐失败,更盘据淮河一带,在盱眙建立根据地。

永和十年(354年),江西流民郭敞等人在东晋侨置陈留郡堂邑叛乱,捕掳陈留太守刘仕向姚襄归降。因着临近东晋赖以自守的长江天险,于是令东晋朝廷十分震惊,立刻加强对京师建康的防守。然而,姚襄没有南进,反倒北归,于是转据许昌

原本降晋的周成又于永和十年叛晋,进据洛阳。姚襄据许昌后就于永和十二年(356年)起兵进攻洛阳。

另一方面,完成第一次北伐而回荆州的桓温多次上表请求迁都洛阳,修复在洛阳的皇家园陵,但都未获批准。随后又升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专委讨伐姚襄之任。而因此就促成桓温发动第二次北伐。

经过

[编辑]

桓温于永和十二年在江陵起兵,先遣督护高武鲁阳,辅国将军戴施驻屯黄河上,以水军进逼许昌和洛阳,更请二州派兵经入黄河协助北伐。桓温自己则从后领兵作众人继援。

八月己亥日,桓温到达洛阳城南的伊水,久围洛阳不破的姚襄于是撤去围城军,转而抵抗桓温,并在伊水水北的树林中埋伏精兵,试图诱使桓温率兵后退,在其后退时派伏兵突击。然而桓温拒绝姚襄后退的请求,姚襄意图依伊水而战,而桓温则结阵向前进攻,更亲身披甲督战,于是大败姚襄,姚襄逃到洛阳北山,及后更与余众逃奔并州,桓温未能追及。

随后,周成以洛阳向桓温投降。桓温及后留兵戍守洛阳,并且置陵令,修复各个皇陵后就押著周成及带着三千多家归降的平民南归。第二次北伐至此结束。

参战人物

[编辑]

第三次北伐

[编辑]

背景

[编辑]

桓温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后声望提高,先于升平四年(360年)进爵南郡公,后更在兴宁元年(363年)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次年更授桓温扬州刺史,令桓温掌握京畿地区军事。桓温虽然内镇扬州,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荆、江二州亦交由其两个弟弟桓豁桓冲掌握,由此桓温基本上集东晋全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仅未能掌握徐、兖二州所在的京口及豫州等兵力。

另一方面,原本名义上臣服于东晋的前燕在其君主慕容儁在永和八年(352年)称帝自立后,就多次与东晋发生战事。前燕更多次派兵进攻洛阳,虽勉强能守着洛阳,但河南诸郡其实都被前燕所夺。东晋终在兴宁三年(365年)失去洛阳。司冀等地皆失于前燕后,前燕又进攻兖州等地,于太和元年(366年)又夺取鲁郡高平郡,甚至曾南侵至竟陵郡

面对前燕不断的军事行动,桓温亦希望以北伐提高自己声望,以图实现自己野心,登上帝位;又因前燕慕容恪于太和二年去世,桓温于是决意进行北伐[3],打算打败前燕后回朝受取九锡,终篡夺东晋政权。

经过

[编辑]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上请北伐,并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及江州刺史桓冲一同出兵。郗愔是在庾希因救援高平及鲁郡不力而被弹劾免职后受桓温所推[4],然而其实桓温一直觊觎郗愔部下驻京口的军队,心中很不愿由郗愔统率这些部众。当时郗愔之子郗超是桓温心腹,明白桓温心思后就假作父亲书信,将父亲的徐兖二州刺史的职位让给了桓温,令桓温十分高兴。至四月庚戌日(5月22日),桓温终自所镇的姑孰领五万人出兵前燕。

桓温北伐至兖州,当时郗超顾虑汴水因战乱久未浚治,认为会影响漕运,但桓温不听。直至行军至金乡时就因天旱而令水军不能继续前进。桓温当时就命毛穆之开凿河道,引水令桓温水军得以继续前进,终成功进入黄河。

然而,郗超又进言,认为桓温入黄河之法是逆着水流而进,与东晋基地距离又远,难通漕运,担心前燕会拒守不战,令晋军陷入粮道断绝,无军粮继续北伐的困境。郗超于是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不论前燕逃回辽东后方、拒守邺城或出战与东晋决一胜负皆有利于北伐进展;另郗超又提议一个较稳健的策略,建议桓温守着河道,控制漕运,一直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方才继续进攻。郗超又认为若果不速战速决,当战事拖延至秋冬后,水量减少而北方早降温的客观条件之下,会令到晋军更难维持。但桓温都不听从。

桓温随后派檀玄攻取湖陆,更俘获慕容忠。前燕所派慕容厉率步骑二万进攻,桓温又于黄墟大败敌军。邓遐朱序又在林渚击败燕将傅颜,前燕高平太守徐翻更投降东晋。前燕于是再派慕容臧率诸军抵抗桓温,但都失败。前燕见此,唯有派人向前秦求救。

七月,前燕人孙元率宗族党众起兵响应桓温,桓温于是移屯枋头。当时前燕皇帝慕容𬀩太傅慕容评对战事发展都十分恐惧,打算北逃回辽东。但当时慕容垂自己请求进击桓温,慕容𬀩于是让慕容垂代替慕容臧率众抵抗桓温。同时,慕容𬀩又以虎牢以西的土地赂诱前秦派兵救援前燕,在王猛的支持下,苻坚于是在八月派苟池邓羌率步骑二万救援前燕。

当时前燕司徒长史申胤就认为桓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预料当晋军粮运出现问题时就会不战自败。当时,桓温以昔日归降东晋的段思为向导,前燕尚书郎悉罗腾却击败桓温军,生擒段思。另桓温所派的李述亦被悉罗胜和染干津所杀,令晋军士气下降。同时,桓温早前命袁真攻打谯国梁国,意图开石门水道以通漕运,但袁真攻取二郡后却不能开通水道,令水路运输受到阻碍。

九月,前燕开始反击,慕容德率一万兵与刘当驻屯石门,李邽以五千豫州兵断绝桓温粮道。慕容宙则以一千兵设计击败晋军,杀伤大量晋兵。桓温见战事不利,又因粮食将竭,更听闻前秦援兵将至,于是在九月丙申日(11月4日)焚毁船只,抛弃辎重,循陆路退军。只留毛穆之为东燕太守。桓温经仓垣南归,途中凿井取水饮用。当时前燕诸军亦有追晋军,但慕容垂认为桓温新退必然提高警觉,并以精锐殿后,不如待晋军见燕军未至,专心从速南退时才大举追击,于是只领八千骑兵从后缓缓跟随。数日后,慕容垂见晋军加快速度,于是加速追击,并在襄邑追及桓温。另一向面,慕容德已经领四千骑兵率先在襄邑设伏,于是桓温在襄邑受两军夹击,晋军大败,死了三万兵。苟池所率的前秦兵亦在谯国邀击桓温,杀伤又以万计。十月己巳日(12月7日),桓温收拾散卒,驻屯山阳。叛归东晋的孙元在武阳据守,但都被前燕所擒。第三次北伐至此结束。

参战人物

[编辑]

影响

[编辑]
  • 桓温北伐,为其带来极大声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请迁都洛阳,并让昔日南渡江左的士庶一律北徙。虽然当时洛阳正受前燕所攻,侨姓士族更加是不愿放弃南方北归,但因朝廷畏惧桓温,竟然没有人敢首先出言谏止,而只有孙绰敢上疏反对。当时朝廷更打算派侍中劝止桓温,可见桓温在当时的威望极高,足以动摇朝廷。然而,桓温北伐其实得不到举国同心支持,故申胤才有言:“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乘阻以败其事。”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回,就已令桓的威望大降,只仍因其权倾朝野,故此促使他放弃外讨增加名望,转而对内行废立,于是桓温在太和六年(371年)废黜晋废帝,并且诬陷武陵王司马晞等人,遂更令其威势比皇室更盛[5]。然而,始终因为此败,桓温无法达成其篡位计划,始终受制于王坦之谢安等士族人士。桓温大败后,北伐之事亦再没进行。
  • 桓温虽在第二次北伐夺回洛阳,但进兵时占据的司、兖、青、豫地区其实在桓温班师后就被前燕所陷,数年后洛阳亦得而复失,可见战果其实不甚持久。
  • 桓温在第三次北伐后耻于大败,将罪责归于未能开通石门水道的袁真。袁真不甘心被诬,于是向朝廷申诉,然而朝廷怯于桓温而不敢处理,袁真于是以寿春降燕。桓温直至太和六年才平定。
  • 桓温北伐过后,东晋的北伐行动亦暂告一段落,而前燕与前秦亦因第三次北伐合作而派使者互相往来。然而,前燕使者郝晷见燕政不修而前秦大治,竟向王猛透露前燕虚实。另外,慕容𬀩后悔当日割虎牢以西土地的承诺,竟然反悔不给,于是触怒前秦天王苻坚,开始进攻前燕。前燕终在前秦的军事行动下亡于前秦。前秦渐渐崛起。

参考资料

[编辑]
  • 晋书》卷七十四《桓彝传》、九十八《桓温传》、一百十一《慕容𬀩传》、一百十二《苻洪苻健苻生传》、一百十三《苻坚传上》
  •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至一百二
  1. ^ 永和七年,晋梁州刺史司马勋进攻秦川,在五丈原败于苻健。永和八年苻雄攻顺阳
  2. ^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及《晋书·桓温传》皆云桓冲于白鹿原击败苻雄,唯《晋书·苻健传》载苻雄击桓冲,“王师败绩”。今从《通鉴》。
  3. ^ 《晋书·慕容恪传》:“建邺闻(慕容)儁死,曰:‘中原可图矣。’桓温曰:‘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矣。’”可见桓温视慕容恪为打败前燕的一大障碍。即使慕容儁死去仍能领导前燕抵抗北伐。
  4. ^ 《晋书·郗愔传》载:“大司马桓温以愔与徐兖有故义,乃迁愔都督徐兖青幽扬州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
  5. ^ 《晋书·桓温传》载谢安在桓温废帝后一见桓温就遥拜他,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可见桓温已几同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