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萨号
瓦萨号的左舵船首
| |
历史 | |
---|---|
瑞典 | |
铺设龙骨 | 1626 |
下水日期 | 1628 |
结局 | 沉没,后被打捞并成为馆藏船舰 |
技术数据 | |
吨位 | ca. 1,200公吨(2,600,000英磅) |
船长 | 69米(226英尺) |
型宽 | 11.7米(38英尺) |
高度 | 52.5米(172英尺) |
吃水 | 4.8米(16英尺) |
动力来源 | 帆,1,275平方米(13,720平方英尺) |
定员 | 145名水手、300名士兵 |
武器装备 |
|
瓦萨号(“Vasa”或“Wasa”[1])是瑞典国王“北方雄狮”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大帝于1626年到1628年间下令建造的一艘军舰。1628年8月10日,瓦萨号从其建造地扬帆起航,但在航行了不到1海里(博物馆记载1500米)后便进水沉没。人们曾试图取回这艘沉船上颇具价值的加农炮,最终未果。这艘船被世人遗忘几百年,在20世纪中叶,重新受到重视,从港中几乎完整地被打捞起,在斯德哥尔摩的瓦萨沉船博物馆中展出。
历史
[编辑]在17世纪以前,瑞典只是一个位于北欧边缘的贫穷小国。但在1611年到1718年间,瑞典出现了一系列富有能力的君主,确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了高效的军事机器,从而成为了波罗的海最为强大的国家,而其在欧洲政治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这段时期被后世史学家称为“stormaktstiden”,意为“伟大时代”或“强权时代”。瑞典的史学家们常把当时的瑞典视作倾全国之力发动战争的绝佳案例,认为这个北方小国在短短几十年间便将自身转变成了一个军事财政国家。[2]
建造
[编辑]在瓦萨号建造的不久前,斯德哥尔摩造船厂是由Antonius Monier与德裔造船监工Henrik Hybertsson所领导。1625年1月16日,Henrik与他的兄弟Arendt Hybertsson (de Groote)接手了整个造船厂并在不久后接下了四艘船的订单。分别为两艘龙骨长约41米(135英尺)与两艘约33米(108英尺)长[3]。
几年后造船厂遭逢了财政问题,延误了船只建造。但时正逢瑞典海军在一场暴风雨中折损了十艘船舰。瑞典王忧心地写了封信给海军上将Klas Fleming,要求向Henrik询问是否能于短时间内建造两艘较小的战舰;信中瑞典王要求船只要有37米(121英尺)长的龙骨。这给Henrik Hybertsson一个新难题,因为原本订单中的船舰龙骨大小早已裁切完毕。1626年2月22日,瑞典王希望新船之尺寸遵循要求。[4]Hybertsson并未亲眼见到瓦萨号完工,他在公元1625年底病倒,经过一年的治疗但仍死于1627年的春天。而监督船舰建造的工作由Hybertsson的德裔助理Henrik 'Hein' Jacobsson继续完成。[5]
瓦萨号的船壳在约在1627年春有才有一定的完整度,这时瓦萨号才能开始完整建造上层甲板、船尾楼、海军锤与索具。当时瑞典尚未有成熟建造大型船帆的技术,必需仰赖从法国、德国进口与一些廉价品。帆布大多是用亚麻或麻制成。索具完全由从拉托维亚里加进口的大麻纤维编成,这些物品和船只本身都成为了珍贵的历史学研究对象,并带有明确的弘扬瑞典国威、宣扬国王意志的政治意图,因此瓦萨号的内装极尽繁华奢美。在当时堪称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战舰之一;古斯塔夫二世于1628年1月莅临船厂,这也是他唯一一次登上瓦萨号。[6]
处女航与沉没
[编辑]1628年8月10日,Söfring Hansson舰长下令展开瓦萨号的处女航,驶往Älvsnabben的海军驻地。是日风平浪静,只有一点点西南风,船沿着海滨被拖到港口的南侧,在那里设置了三张帆,然后船向东驶去。 由于追求极致的续航力、容量、火力及防护力,整船被建成不合乎物理常规地高大笨重,再加上在建造时没有填入足够的压舱物,瓦萨号即便在港口停靠时也不能依靠自身保持平衡。尽管有着严重的结构缺陷,瓦萨号依然被允许起航:不出所料的是,在出海航行不到几分钟后,瓦萨号便被一阵微风吹倒,继而全船倾覆。令瓦萨号匆忙起航的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身处国王的古斯塔夫二世急于让瓦萨号加入波罗的海舰队备战;而国王的下属们则缺少政治勇气,没有向国王禀报船只的结构缺陷,亦未请求将首航时间推延。事后,瑞典枢密院曾组织了一次针对事故的调查,以追查负责人的责任,但最后却无疾而终。
再发现与展示
[编辑]1950年代,业余海军考古学家安德斯·弗兰岑(Anders_Franzén)在斯德哥尔摩港一条繁忙航线的一侧再次找到了瓦萨号沉船的位置,这引起了众人及瑞典海军的注意。1961年4月24日,瓦萨号庞大的船躯被几近完整地打捞上岸,并被临时存放在Wasavarvet(“瓦萨船坞”)博物馆中。1987年,瓦萨号被移往斯德哥尔摩的瓦萨沉船博物馆展出。这艘船是瑞典最受游客欢迎的展品之一;自1961年以来已经有超过3500万游客参观。 在1961年的打捞行动中,海洋考古学家们在瓦萨号的船壳周围找到了大量的人造物品,并发现了至少15具人类遗体。在这些发现物中,有着衣物、兵器、大炮、工具、硬币、餐具、食物、饮料以及十分之六部分的船帆,1990年,展示瓦萨号的瓦萨沉船博物馆正式开放参观,该博物馆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历年来游客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类似船只
[编辑]- 信浓号航空母舰:由于防护过低,舰体在航行时难以防御敌舰,居住区没有任何生活用品非常煞风景,气密工程测试也都还在进行中,有种说法是由于工程都被简化,兵装与舰内装备都尽量省略,舰内的水密试验都只做了最低程度(另一种说法是直接省略了),最终被美国海军的巴劳鱵级射水鱼号潜艇使用Mk 14型鱼雷击沉。
- 友鹤号鱼雷艇:由于重心过高,舰体在航行时若遭遇风浪无法回复到原角度而翻覆。
- 中途岛号航空母舰:由于负载超重,舰体在遭遇大浪时难以浮起使前部甲板经常入水过量,稳定性亦因此降低。
参考文献
[编辑]- ^ 这艘船的原名为“Wasen”或“Wassen”(意为箭囊),其意取自瑞典瓦萨王朝盾徽上的箭囊图案,而这一图案亦是现今瑞典国徽的一部分。由于原名读音与瓦萨王朝的“Vasa”相近,亦由于“Vasa”近似于瑞典方言中常见的“vase”一词,“Vasa”逐渐取代了原名,并最终成为了该船公认的名称。
- ^ Vasa I,Hocker,36-39页;亦参见Jan Glete的论文《The Swedish fiscal-military state and its navy, 1521–17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andström (1982).
- ^ Hocker in Vasa I, pp. 43–44.
- ^ Hocker in Vasa I, p. 41.
- ^ Hocker in Vasa I, pp. 47–50.
外部链接
[编辑]-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Vasa Muse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asa's reviv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port on the Vas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 SVT Play Video clips of the recovery of Vasa (in Swedish).
- The Vasa of 16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gh resolution photos of the Vasa and the 1:10 scale model in the Vasa museum
- Why The Vasa Sank: 10 Lessons Learn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irtual tour 360 degrees panoramas of the Vasa Muse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