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社区总体营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区总体营造首见于1994年[1][2]。当时台湾文建会主委申学庸立法院提出施政报告时提出“社区总体营造”之名词,该词以“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来作为一类文化行政的新思维与政策”作为主要目标。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面向,而产生出来的政策性名词。[3]

另外,其他的定义像“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借着社区总体营造理念的推动与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让各地方社区建立属于这个社区的意象”[4]亦不出申学庸当初的理念。

同时,联合国社区/社群发展定义为“社区/社群成员聚集在一起采取集体行动并为共同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5] 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适用于公民领袖、社会运动者、参与之公民及专业人士,以改善社区/社群的各个方面,通常旨在建立更强大、更有弹性的当地社区/社群。

社区/社群发展也被理解为一门专业学科,国际社区/社群发展协会将其定义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专业和学术学科,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参与式民主可持续发展权利、经济机会、平等和社会正义,在城市和农村环境中,对其社区内的人们进行组织、教育和赋权,无论这些是基于地区、身份认同或兴趣”。[6]

社区/社群发展(英语:community development)作为一个术语在英语国家广泛流行,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其他英联邦国家。 它也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使用,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有活跃的社区/社群发展协会。《社区/社群发展杂志》(英语: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自196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成为研究和传播国际社区/社群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主要论坛。[7]

社区营造

[编辑]
台湾台南市后壁区土沟里的社区参访活动

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连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在世界各地都有此类经验,但不必然明白地加以指认,在日本称为“まちづくり”,在英语世界称为“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等。在台湾,1960年代有“社区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政策推动,自1994年陈其南在文建会提倡“社区总体营造”的新概念之后,逐渐地才改用“社区营造”一词。[8]

一般而言,社区营造是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而行动,日本的宫崎清教授主张将这些议题区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类。“人”指的是社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行销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9]

社区营造基本上是社区自发的行动,但多数公共议题的处理必须运用公权力或者需要公部门的补助,因此政府为了支持社区营造往往订有特定的政策。 “由基层到政府”、“民众参与”、“社区自主”、“永续发展”等运作原则与方式,培育和凝聚社区意识。其执行方式与一般政策不同,曾旭正特别主张以“社区协力政策”来加以区别。自1994年文建会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并推动数项补助计划以来,台湾的社区协力政策逐步由文建会扩展到其他中央部会,如环保署的“生活环境改造计划”、经济部的“创造形象商圈计划”;2002年甚至整合提升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中的“新故乡营造计划”。

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

[编辑]

1996年10月12日,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成立,李远哲博士出任首届理事长,带领全国热心推展社区营造运动的朋友,一起为台湾献身。社区营造涉及各种不同学科之学理与实务,由于学术上的专业分工,使得参与社区营造工作的朋友们很少有机会能互相沟通、交流与支援,也让社区营造工作本身面临了一些无法拓展的瓶颈。因此成立‘社区营造学会’,以学会作为一个基地,邀请在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怀社区重建工作的专业朋友们共同投入,为社区营造工程引入更大的活力,让更多的想法与作法彼此激荡,并以学术论坛方式提升社区营造之细致性,让更多的想法与作法彼此激荡,描绘出更人性化、更周延、更长远的社区社会的蓝图。

社造学会基于社会正义与公平之理想,民主、公开之原则,结合相关社区专业者及关心社区人士,从事社区营造之学术研究与实务推展,并对政府部门的社区相关政策提出建言,促进社区改造,以营造可永续工作、生活与学习之所在。

长久以来社造学会致力于…

  • 人的永续成长─社区公民意识的养成与培训工作,推展让个人、团体、社群到社区有力量与能力参与公共事务。
  • 社区组织的永续经营─社区意识的形成→社区组织与动员→寻找资源(物资、人脉、公部门资源) →组织团体(读书会、协会、NGO)
  • 环境文化的永续营造─生活六大面向的议题讨论、改变及解决,持续的推展议题→产生认同→将负面的问题转化为正面的资产
  • 政府政策的永续推展─政策上公私协力与伙伴关系的可能性,创造信任关系,引导社区营造最新趋势

社区大学

[编辑]

社区大学是在社区营造政策下应运而生的。[10] 理念是由县市政府主办,并由对地方经营,熟悉的在地团体或大专院校经营。强调透过居民共学,达到专业知识学习与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并同时让地区人士慢慢凝聚成一个新的生活共同体。 于1998年成立的“文山社区大学”,是全台湾第一所社区大学;至今(2015)统计全台社区大学己有82所,在不同县市成立,学员人数达37万人。[11]

台湾案例

[编辑]

全国“社区营造”的先驱

[编辑]

宜兰县是全国社区总体营造的先驱,始于时任县长的游锡堃任内所推动,率全国之先推动县级、乡镇级、村里级的社区营造,时称“区域振兴”[12][13]

  • 1991“开兰195周年系列活动” - 成为台湾“活动产业”的先河[14]
  • 1992“台湾区运动会” - 以“促进区域振兴”为目的,被誉为台湾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区运会[15]
  • 1994“全国文艺季” - 办理“归来吧!龟山”,凝聚仁泽社区的社区意识,其后获环保署选拔为“全国十大环保社区”[16]
  • 1995“全国文艺季” - 办理“玉田弄狮”,使“玉田社区营造案”成为文建会第一个实施社区总体营造的案例,揭开“营造台湾新故乡运动”序幕,迈开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的第一步,就是从玉田跨出[17]
  • 1997 以“社造”方式办节庆- 1997年,宜兰全县12乡镇,先后以“社造”方式办理节庆活动,形成全国首例的“一乡一特色”,如葱蒜节、鲭鱼节等[18][19]

全国首例“全国社区总体营造国际博览会”

[编辑]

1997年3月底开始,为期近一个月的全国社区总体营造博览会,在宜兰运动公园举办,宜兰县计推出10个种子社区参与,与全国各县市的15社区,日本、美国、德国等“社造”有成的地方,相互观摩、共同展出,可称为台湾“社造”运动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宜兰县推展“社造”的新里程碑[20]

以社造理念进行校园改建

[编辑]

宜兰县是全国首创引进以“社区营造”理念进行“校园改建”的县市。1992年,时任县长的游锡堃指示教育局,通令各学校依其发展,研拟“整体规划案”报县核备,由县府视当年中央国教经费分配数额,依学校整体改建、或办理迁校的迫切性,逐年办理校舍更新。使县内一百所国中小学,三分之二以上,都获得改建、迁校机会[21]

1992年县政府要求县内101所国中小以“社区参与”方式进行“校园整体规划”,未送县政府核定前不拨款改建,借此让社区文化与特色走入校园与建筑师对话,让校友、家长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规划,美化校园景观,并提升工程品质并营造社区特色。

宜兰县的学校建筑模式及成果,早就成为各县市竞相观摩取法的对象,特别是1997年3月6日,时任台湾省长宋楚瑜巡视宜兰县地方建设,在离开苏澳赴南澳途中,临时起意转赴蓬莱国小,竟发现这一偏远小学校,环境幽雅连厕所都干净整洁,大为讶异之余,公开在省政会议中赞扬肯定,指示教育厅安排各县市观摩[22];其后亦于“921地震灾后重建”当中,大幅度引“宜兰经验”作为参考。

淡水镇社区营造

[编辑]
  • 民国93年马偕医院承办淡水社区健康营造计划,以台北县淡水镇竹围地区为主要试办地区,以后再逐渐扩及淡水镇其他乡里。
  • 以政府单位、学校组织、民间社团、社区组织等多重的资源结合再一起以促进居民的健康状态。
  • 推动的过程包含三大方向 1.健康行为促进 2.组织营造 3.志工培训。借由中华民国卫生署底下的推动课程:健康饮食、健康体能、社区防疫、用药安全、烟害防治...等。以改善居民的知识水准,并且训练志工来进行相关的人员培训计划以期许长久的计划推动。[23]

美城福德庙修复旧庙

[编辑]

宜兰县壮围乡美城村民们透过文建会的协助及信义房屋的经费赞助,找来了与当年建造石庙相同的建材整修旧有的庙宇[24]

香港案例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华民国文化部-社区营造三期及村落文化发展计划. 中華民國文化部-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 www.moc.gov.tw. 2008-10-10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中文(台湾)). 
  2. ^ 苏昭英. 社區總體營造.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09-09-24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 
  3. ^ 社区健康营造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4-14.嘉义市卫生局
  4. ^ 朱益生 2002 〈社区总体营造的美丽与哀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Community development. UNTERM. [7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July 2014). 
  6. ^ Alison Gilchrist; Marilyn Taylor. The Short Guide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licy Press. 2011: 2+ [2021-12-10]. ISBN 978-1-84742-68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0). 
  7. ^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about the journ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December 2005). 
  8. ^ 2007.07月份 什么是社区健康营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华杏
  9. ^ 组织台北市某社区健康促进委会之形成过程及结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医学大学 庄瑞菱
  10. ^ 社区健康营造推动现况与推动者概念之研究_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_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硕士论文全文系统
  11. ^ 社區大學校數、學員數與經費收支統計. [2016-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12. ^ 林志恒. 蘭陽之子游錫堃. 台北: 天下文化. 1998: 108. ISBN 957-621-5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后来宜兰县在“社区营造”方面,做得比其他县市落实而彻底,便是延续这种“乡下人办喜事”的精神。 
  13. ^ 林志恒. 蘭陽之子游錫堃. 台北: 天下文化. 1998: 108. ISBN 957-621-5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靠着区运提升的,当然不只是宜兰人的社区意识;种种范例显示,宜兰做任何事并非只是为单一活动,而是具有累积性。 
  14. ^ 林志恒. 蘭陽之子游錫堃. 台北: 天下文化. 1998: 127. ISBN 957-621-5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15. ^ 林志恒. 蘭陽之子游錫堃. 台北: 天下文化. 1998: 105. ISBN 957-621-5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16. ^ 陈赓尧. 文化.宜蘭.游錫堃 1990-1997. 台北: 远流. 1998: 303. ISBN 957-32-35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17. ^ 陈赓尧. 文化.宜蘭.游錫堃 1990-1997. 台北: 远流. 1998: 309. ISBN 957-32-35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玉田社区营造案,就成为文建会第一个实施社区总体营造的案例,揭开了所谓营造台湾新故乡运动序幕,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的第一步,就是从玉田跨出来 
  18. ^ 陈赓尧. 文化.宜蘭.游錫堃 1990-1997. 台北: 远流. 1998: 363. ISBN 957-32-35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19. ^ 林志恒. 蘭陽之子游錫堃. 台北: 天下文化. 1998: 137. ISBN 957-621-5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到了他卸任的那一年,县政府办活动的效应,已经像涟漪般推荡开来,每个乡镇,都争着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县府于是将之整合为“宜兰观光元年” 
  20. ^ 陈赓尧. 文化.宜蘭.游錫堃 1990-1997. 台北: 远流. 1998: 305. ISBN 957-32-35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21. ^ 陈赓尧. 文化.宜蘭.游錫堃 1990-1997. 台北: 远流. 1998: 348. ISBN 957-32-35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22. ^ 陈赓尧. 文化.宜蘭.游錫堃 1990-1997. 台北: 远流. 1998: 349. ISBN 957-32-35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23. ^ 陈秀美 社区健康营造推动内涵与策略之探讨─以淡水镇社区健康营造为案例社区发展季刊 107 期 253 中华民国93 年9 月社区健康营造推动内涵与策略之探讨─以淡水镇社区健康营造为案例
  24. ^ 胡健森. 北部〉壯圍美城福德廟祖廟 重現原貌. 《自由时报》. 2010-03-23 [2017-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5) (中文(台湾)). 
  25. ^ https://www.facebook.com/tkwcdr/
  26. ^ https://www.facebook.com/magiclanesstudio/
  27. ^ https://www.facebook.com/ourpinglaipath/
  28. ^ 存档副本. [202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2). 
  29. ^ 存档副本. [202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社区营造文献累积[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