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兴亚人
罗兴亚人 ရိုဟင်ဂျာ 𐴌𐴗𐴥𐴝𐴙𐴚𐴒𐴙𐴝 রোহিঙ্গা | |
---|---|
总人口 | |
1,547,778[1]–2,000,000+[2] | |
分布地区 | |
孟加拉国 | 1,300,000+(2018年3月)[3] |
沙特阿拉伯 | 500,000(2017年10月)[4] |
缅甸 | ~400,000(2017年11月)[5] |
巴基斯坦 | 350,000(2017年10月)[6] |
马来西亚 | 150,000(2017年10月)(多数生活在马来亚半岛的吉隆坡和雪兰莪)[6] |
阿联酋 | 50,000(2017年12月)[6] |
印度 | 40,000(2017年9月,多数分布于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德里和查谟-克什米尔)[7][8] |
美国 | 12,000+(2017年9月)[9] |
泰国 | 5,000(2017年10月)[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3,000(2014年10月)[11] |
印度尼西亚 | 1,000(2017年10月)(主要生活在亚齐省)[10] |
日本 | 300(2018年5月)[12] |
尼泊尔 | 200(2017年9月)[13] |
加拿大 | 200(2017年9月)[14] |
爱尔兰 | 104(2017年12月)[15] |
斯里兰卡 | 36(2017年6月)[16] |
语言 | |
罗兴亚语(一种孟加拉语、阿拉伯语、若开语的混合语) | |
宗教信仰 | |
绝大多数为伊斯兰教逊尼派 | |
相关族群 | |
孟加拉人 |
罗兴亚人(洛兴亚语: 𐴌𐴗𐴥𐴝𐴙𐴚𐴒𐴙𐴝)是居住于缅甸若开邦阿拉干地区北部的一个回教徒(穆斯林)族群,缅甸称其为“孟加拉人”(缅甸语:ဘင်္ဂလီ),主要居于近孟加拉国边界的孟都和布迪当镇一带。在2016至2017开始的罗兴亚难民危机前,有大约100万罗兴亚人居住在缅甸。根据缅甸现行国籍法,罗兴亚人无法获得公民身份。
2010年代开始,罗兴亚人与缅甸政府的双方冲突再次爆发。2015年,随着缅甸政府对罗兴亚人的报复力道加大,罗兴亚人四处流徙,但东南亚各国几乎都不愿意接纳罗兴亚难民,引致了2015年罗兴亚人难民危机。2016年10月至今,一些罗兴亚人组织了若开罗兴亚救世军,多次袭击缅甸军警。[17]2017年8月,150名恐怖分子向若开邦发动袭击,造成多人伤亡。这引发了缅甸政府派出军队大规模清乡、肃清恐怖分子,行动激烈戮及无辜,对于青年男子更是直接就地正法,造成约有80万罗兴亚人需偷渡孟加拉,即2017年罗兴亚难民危机和被种族清洗危机。
许多罗兴亚人被迫从缅甸逃离到邻国孟加拉的贫民窟和难民营生活,并沿泰国到缅甸边境地区一路逃难,很多罗兴亚人更从海上逃至其他邻国或东南亚地区,如马来亚半岛和印度尼西亚避难。按照联合国的说法,罗兴亚人是世界上最被迫害的少数民族之一。而难民危机也造成多国政治和难民人权的矛盾,各方原则和立场问题。
缅甸政府认为罗兴亚人不是“原住民”,而是来自邻国孟加拉国的非法移民。缅甸政府称英治时期前阿拉干地区的回教徒现在被称为卡曼人。
语源
[编辑]“罗兴亚”这个名词的语源有争议。以下列出最常见的三种说法。
- 罗兴亚族本身的历史学家,如Khalilur Rahman认为,“罗兴亚”这个名词源于阿拉伯语词Raham,意为“同情”。[18]他们回溯至他们的祖先,来自阿拉伯的商人于公元8世纪时于兰里岛附近遇到船难,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喊道,“Raham”(救我!)。因此,这些人被当地人称为“Raham”,而随着时间转移,“Raham”的称呼慢慢变为“Rhohang”,最后定型成为“Rohingyas”。[18][19]
- “Raham”说法为阿拉干穆斯林大会的前任总裁 Jahiruddin Ahmed 及前任秘书长纳齐尔·艾哈迈德分别驳斥。[18]他们的论据,当年遇到海难而在阿拉干沿海定居的回教徒,现时被称为“Thambu Kya”。假若“罗兴亚”这个名词是用来指称这一班人,那么,他们就会是首批被叫作“罗兴亚人”的人,而不是现时的罗兴亚人。相反的,根据他们二人所说,“罗兴亚”这个名词其实是因为他们本来是来自阿富汗中北部兴都库什山脉一个叫作Ruha[20]的村庄的后人。[18]另一位历史学家 MA Chowdhury 指出:其实妙乌王国在古代回教徒间称之为“摩罗亨”(Mrohaung),这个名称后来变成了“罗兴”(Rohang),所以在当地的居民因此被称为“罗兴亚”,意思就是“住在罗兴的人”[18],但这个说法又被缅甸的历史学家否定。
- 钦貌苏(Khin Maung Saw)等缅族的历史学家指出,在1950年代以前,从来没有文献出现过“罗兴亚”这个名词。[21]而另一位缅甸历史学家貌貌[a]博士引述英国政府于1824年在英属缅甸时的人口普查报告,指报告内并没有出现过“罗兴亚人”这个名词(他们被称为吉大港人)。[22]日本神田外国语大学的历史学家Aye Chan指“罗兴亚人”这个词会是由当时同属英国殖民地的孟加拉移民到阿拉干地区的后人在1950年代创造,因为在这之前,不论任何语言的历史文献均没有找到这个词语[23]。
文化
[编辑]罗兴亚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罗兴亚人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也是他们的民族认同的基础和生活重心,也是他们与周边上座佛教民族文化和心理隔绝的最重要原因。由于缅甸政府否认他们有本土族群的地位,他们被称为“孟加拉非法移民”。过去,罗兴亚人也因教导和实践宗教信仰而被捕。
缅甸政府限制他们在公立学校受教育机会,很多罗兴亚人选择回教宗教教育作为其唯一选择。清真寺和回教学校存在于大多数村庄。
语言
[编辑]罗兴亚语是罗兴亚人的语言,[24][25]也是在印欧语系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族东部语支孟加拉-阿萨姆亚语支,并与孟加拉语接近的一种混合语言。它跟孟加拉国东南部的孟加拉语吉大港方言最接近。[26]
尽管罗兴亚语与其他的孟加拉语言关系紧密,但其书写文字原本是用阿拉伯字母写的,[27]而不是采用孟加拉文。而近年罗兴亚人亦积极开发用其他文字系统来书写罗兴亚语,例如:拉丁字母、缅文、又或采用乌尔都字母之类与传统阿拉伯字母不同的地方变体。当中以拉丁字母为近年的新书写标准。
罗兴亚语采用的拉丁字母除了使用原有A到Z等26个字母以外,还包括两个额外的扩展拉丁字母:Ç和Ñ。[28]为更准确地表示罗兴亚语的音韵,五个元音<a e i o u>可与尖音符结合成为<á é í ó ú>。罗兴亚语的ISO 639-3代码为“RHG”。基本上,所有字母均可以在标准美国国际键盘布局输入。
生计
[编辑]在缅甸生活的罗兴亚人以农耕为生,也从事商业。
由于缅甸政府认定他们是非法移民,只能生活在若开邦内的村落式营地,人身自由受限,所以以从事农业和日薪式零工为主。
历史
[编辑]若开邦位于缅甸西部,古称阿拉干王国,自古以上座佛教立国,在文化上与缅甸更为接近,与西边的孟加拉地区也长期和睦相处。在阿拉干王国的古都妙乌(Mrauk U),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几百年前的清真寺。不过,那个时候,定居在阿拉干的回教徒人数很少,主要是从事贸易的商人[29][30]。
今日若开邦总人口数约三百五十万人,该地分为两大族群:若开族和罗兴亚人,[31]若开族为上座佛教教徒,语言上操若开语(缅甸语若开方言),于西元九到十世纪前后成为该邦的主要族群,罗兴亚人为回教徒,说孟加拉语吉大港方言为主,其主要分布于孟都、布迪当、阿恰布、洞鸽、拉代当此五地,他们称自己是在该地区定居几代人的阿拉伯商人的后裔。然而,法国学者雅克·莱德研究显示:“若开邦绝大多数回教徒的先人是从孟加拉迁移到若开邦。”又说: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实际上,他们的后代和整个回教徒已被毫无争议地称为‘孟加拉人’。莱德认为,罗兴亚人是一场政治运动,始于1950年代,旨在在若开邦创建“自治的回教地区”。
在缅甸最古老的回教徒团体可被追溯到西元八世纪,因为孟加拉湾季风贸易盛行所以带来的定居回教商人社群,但当时人口数量极少。而从1430年起,孟加拉苏丹国的扎拉鲁丁便派手下大将瓦里克汗以五万兵力征服此地并开始建政,从此开始大量孟加拉人口开始移入,这群人的后裔古早时称趴题(Pathi)或锡巴迪(Zebradee),其背后意义是“母亲是缅甸佛教徒、父亲是外来的回教徒”。现则直接称“穆斯林”[32]。
1660年印度开始战乱。直到1784年缅甸才收复了若开邦地区。
英国殖民时期(1886-1948年)
[编辑]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1824-1826年),缅甸再度丧失若开统治权,原先于第一次英缅战争中逃难至孟加拉的回教徒逐渐回流,而在第三次英缅战争(1852年、1885年)后,全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而英国殖民者为了发展殖民地事业增加缅甸劳动力,鼓励大量印度和孟加拉移民迁移到当时人口较少且肥沃的阿拉干山谷作为农夫,并征召大量英属印度士兵于此区,是为第三波大移民浪潮。当时孟加拉和缅甸的阿拉干之间没有国际边界,对这些地区之间的移民没有任何限制。在19世纪初,每年也有数千名出身吉大港地区的孟加拉人来到阿拉干求职。
英国人对该邦统治政策采人口普查、分而治之,也就是以宗教信仰确定缅甸人身份,以佛教徒与回教徒区分,而后来迁移至若开邦的回教族群,被称为吉大港人。分而治之,在大缅甸政策的对待上,将缅甸分为缅族居住区与少数民族居住区,前者以直接统治为主,后者可保留自己的自治权力以借此培植亲英势力,另外在此时英国政府统治较依赖孟加拉回教徒,对于缅甸本地的佛教徒评价较差,这使得缅族方面不满日渐加深导致了两族于1938年爆发流血冲突。
英国实施沿海农业开发政策,引进一批孟加拉垦户到阿拉干,以99年为租期,把阿拉干的土地租给孟加拉人耕种。孟加拉垦户没有雇佣原先若开佛教徒的农民,反而对他们凌虐迫害,以把佛教徒赶出当地,然后大量雇用孟加拉的佃农。99年租期到期时,阿拉干的孟加拉人已经从1826年的3万人增长到1925年的22万人,数量几乎与当地的若开人相等,而族裔间的冲突也开始增多起来。当时的英国驻阿拉干移民官司马特(R.B.Smart)曾经记录道:“阿拉干人(若开人)正在被来自西边吉大港(现孟加拉国靠近缅甸的港口城市)的移民挤出他们的原住地,不得不向东部迁徙。”[29]在1931年的人口普查中,缅甸的回教徒人口为584,839人,占当时总人口14,647,470人的4%。 396,504人是印度回教徒和1,474名中国回教徒,而186,861人是缅甸回教徒。人口普查发现,在缅甸出生的印度回教徒人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阿恰布永久定居(阿恰布有60%人口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当时有41%的缅甸回教徒生活在阿拉干。
二次大战时,英军为阻断日军通过阿拉干向印度推进,组建了一支由孟加拉回教徒组成的“孟加拉V支队”。但英国人撤入印度之后,这支已经被武装起来的队伍并没有遵从英国指令讨伐日军,而是大力屠杀阿拉干的上座佛教平民(若开族),强占土地。根据缅甸人和英国人的记录,成百的村庄被V支队烧毁,超过10万名佛教平民被杀害,仅边境小镇孟都就屠戮了3万多佛教平民。[29]
日本二战投降后,英国政府要求孟加拉V支队将抢占的土地归还给若开人。但孟加拉人没有归还原主,而是拥枪自重,组建了穆斯林解放组织(MLO,后改名为“穆斯林圣战党”,Mujahid),并联络印度回教徒的领袖真纳(巴基斯坦国父),试图“携”地加入不久后就要从英属印度分离出去的东巴基斯坦。这一企图遭到英国殖民政府的反对,也遭到真纳的拒绝,阿拉干的英国行政长官说服了回教徒领袖,希望他们与缅族、掸族、克钦族等缅甸其他民族一起组成缅甸联邦。[29]
独立初期到吴努政府时期(1948年之前)
[编辑]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大日本帝国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入侵东南亚,1942年1月日军联合泰国入侵缅甸,缅甸战役爆发,日军占领缅甸全境后成立了亲日的缅族政权缅甸国,日本帝国而为了西征印度在若开区征召了以佛教徒为主干的“若开爱国军”,而英印政府则成立了以孟加拉回教徒为主的“第五军团回教徒游击队”,使若开邦于1944年重回英印政府统治行列,之前离开的回教徒开始回流,而随后爆发的巴基斯坦独立战争使得罗兴亚人的第四波移民潮开始。[33]
根据一些报道,缅甸独立后,翁山将军和吴努总理曾给予印巴分治前来到缅甸的罗兴亚人公民权。罗兴亚人越来越多,在若开邦北部成为优势族群。印巴分治之后,更多孟加拉难民涌入若开邦,增加了罗兴亚人的人数。1948年爆发了罗兴亚人在缅甸西部的冲突,罗兴亚人开始宣称要脱离缅甸并且加入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他们的祖居地。他们的目标是脱离缅甸并最终与东巴基斯坦合并,于是发起了圣战。这场圣战运动中,许多无辜的若开人再次遭受到战火波及,在自己的家园丧命。经过政府几次围剿后,这群圣战分离分子才最终投降。而继任吴努的吴奈温,再也无法忍受要求愈来愈过火的罗兴亚人。吴奈温政府认为,已经给与罗兴亚人缅甸的公民权与参政权,但罗兴亚人却是以武装分离运动来回报,1982年缅甸政府发布了新的公民法,不承认罗兴亚人的政治权利。[34][35]
吴努政府时期(1948-1962年)
[编辑]缅甸政府颁布缅甸联邦宪法,其中对少数民族提出民族代表院的做法,并承认罗兴亚人为少数民族。1948年公布的《国籍法》与《选择国籍条例》(在英属殖民地出生的新移民,且在缅甸居住八年以上者,方可申请归化入籍)此事使大量文盲人口的罗兴亚人,成为无国籍者。而在若开邦地位部分,该政府采折衷作法:没有同意完整若开邦建立,也没有同意罗兴亚人的北若开单独回教邦的建议,而是设立若开邦但将梅余地区(含孟都、布迪当、拉代当)成立直属中央的墨玉边疆区。[36]
穆斯林圣战党曾要求成立自治的回教邦,遭到缅甸联邦政府拒绝。圣战党随即发动了针对联邦政府的叛乱,即罗兴亚人在缅甸西部的冲突,他们称之为圣战,捣毁了若开邦北部幸存的佛教徒村庄,控制了整个若开邦北部和缅巴边境(当时孟加拉国尚未独立,属于东巴基斯坦),使得更多的孟加拉贫民得以涌入若开邦(当时缅甸比东巴基斯坦富裕),目的是在阿拉干建立一个自治的伊斯兰国。到了20世纪50年代,他们开始使用“Rohingya”一词,这可能是Rooinga一词的延续,以建立一种独特的身份并将自己视为本土民族。缅甸政府军曾数次与这些圣战士交火,面对优势火力下,没被歼灭的圣战士们数度诈降,但总是会在不久之后继续叛乱。[29]
1960年代,缅甸总理吴努为了获得更多选票,许诺给予罗兴亚人公民权,招致军方强烈不满,也成为后来吴奈温发动政变罢黜吴努的原因之一。[29]
军政府统治时期(1962-2011年)
[编辑]1971年罗兴亚人因为受孟加拉国解放战争的影响而开启第五波移民潮。
1974年通过紧急移民法案,使罗兴亚人在居住地成为外侨。
1977年发动龙王行动,使罗兴亚人人身与行动自由严重受限。
1982年缅甸国籍法[37]的再次颁布将缅甸公民分为普通公民、准公民、归化三种身份,而此国籍法采血统主义,也就是双亲中至少一位须为本国公民(1948年前就定居此地的明确证明)这使得罗兴亚人只能成为外侨,据国际人权组织统计约一百万罗兴亚人于此时被剥夺了国籍。[38]
随着印巴分治和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建国(孟加拉国解放战争)等事件的发生,孟加拉经济长期处于欲振乏力状态,越来越多的孟加拉难民逃进若开邦,进而蔓延到缅甸内陆。据法国远东学院学者雷德(Jacques P. Leider)在其2013年发表的研究论文《若开邦的穆斯林以及罗兴亚人的政治工程》中披露,1975年(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后不久),时任英国驻缅甸大使馆官员奥布莱恩(T.J. O’Brien)在使馆的内部档案中记录道:“他(孟加拉驻缅甸大使K.M. Kaiser)承认,超过50万的孟加拉越境者进入了若开邦,而缅甸政府有权拒绝他们。”[29]
奥布莱恩还写道:“在孟加拉当时的困境下,凯瑟恳求缅甸当局,不要对这件事施加压力,并对缅甸政府没有在自己国家不幸之际驱赶难民而表达了感激。[29]”
奈温发动了几场平息回教徒圣战的剿匪行动,其中以1978年和1991年的两次战争最为猛烈。缅甸军队以奈温特有的铁血无情,将若开邦境内的回教徒武装基本上剿灭干净,收回了大片土地,许多回教徒农民也因失去土地而沦为流民。所谓的“罗兴亚难民”一词,就是在1990年代之后才越来越多地见诸回教传媒,进而逐渐被国际社会所使用的。 [29]
罗兴亚领导人支持8888民主运动。在1990年缅甸大选期间,罗兴亚人的民主与人权党在缅甸议会中赢得四个席位。四位罗兴亚议员包括Shamsul Anwarul Huq,Chit Lwin Ebrahim,法扎尔·艾哈迈德和努尔·艾哈迈德。这次选举是由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赢得的,昂山素季被软禁,不准成为总理。缅甸军政府于1992年禁止民主与人权党。其领导人被捕,入狱、遭受刑求,罗兴亚政客禁止竞选。2005年,Shamsul Anwarul Huq根据有争议的1982年缅甸公民法第18条被起诉,并被判处47年监禁。2015年,执政联邦巩固与发展党议员Shwe Maung被取消参加2015年缅甸大选,理由是根据1982年的缅甸公民法,他的父母不是缅甸公民。
截至2017年,缅甸没有单一的罗兴亚人议员,罗兴亚人口没有投票权。
苏茂将军时期(1988-1992年) 1988年苏茂政变上台于1991年实施若开邦行动直接破坏该地的回教清真寺并再度大建佛寺并开始大清剿罗兴亚回教组织,即清洁美丽国家行动。 [39]
丹端政府时期(1992-2011年) 缅甸政府开始与国内各叛军进行停火协议,但对于罗兴亚人问题仍漠视,民间甚至发起九六九佛教徒自我认证活动(969运动)以区别自己并非回教徒,然于2014年缅甸政府已开始,若开邦方案是将若开邦首府实兑的十万罗兴亚族重建家园与改善医疗教育的计划,然此计划仍要罗兴亚人证明1948年便居住于此地的证据,否则一样登记为孟加拉裔。[40]
政治转型期(2011年至今)
[编辑]登盛政府时期(2011-2016年)
2012年5月28日傍晚,三个罗兴亚回教徒抢劫并轮奸后杀害了一个若开女性佛教徒,引致了若开邦的民情激愤,6月开始一连串的互相攻击,引发了2012年若开邦暴动。政府开始实施宵禁,并在该地区部署军队试图控制这场暴动,虽然依然接二连三发生冲突,但最后还是开始获得控制。截至6月14日,官方统计有16个罗兴亚人和13个佛教徒伤亡。6月18日,性侵杀人案的三名罗兴亚凶手,一名畏罪自杀者外,其他二名皆遭判死刑。但10月动乱再起;共有82人死亡、22,587名居民失去家园,其中罗兴亚人占了21,700人。
2015年,包含数千名罗兴亚人从缅甸和孟加拉开始向外迁徙,被国际媒体称为“船民”。他们借由残破的小船,从麻六甲海峡和缅甸海流窜向包含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联合国难民署估计在2015的1月到3月份间,有两万五千名罗兴亚人是借由人口贩子的船运来迁移。据指称有大概100人死于印尼、200人死于马来西亚、10人死于泰国,这是肇因于人口贩子将他们遗弃在海上。[41][42]
廷觉政府时期(昂山素季,2016-2018年)
2016年11月25日,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孟加拉边境城市科克斯巴扎尔县负责人麦基希克表示,缅甸政府部队在镇压境内罗兴亚人之余,还对罗兴亚人施以性侵、刑求、就地正法、纵火与抢劫等暴行,已足以构成“种族清洗”罪。麦基希克说,有多达三万名罗兴亚人被缅甸政府部队逼得放弃在邻近孟加拉边界的缅甸家园,目前有成千上万人聚集在缅甸与孟加拉边界,孟加拉达卡当局却拒绝国际社会让罗兴亚人入境的呼吁,反而要求缅甸政府想办法勿让罗兴亚人逃亡。[43]但孟加拉达卡、印尼雅加达、马来西亚吉隆坡与泰国曼谷等亚洲各国各地回教徒抗议群众们上街头愤怒抗议缅甸政府,同时抗议群众们声援罗兴亚人,马来西亚内阁还发表谴责声明,并召来缅甸驻马来西亚大使表达抗议,马来西亚外交部长阿尼法阿曼也将会就此事,与缅甸国务资政暨缅甸外交部长昂山素季以及其他缅甸政府高层官员尽快会面。[44]
2017年8月25日,150名恐怖分子向若开邦的24个警察哨所和缅甸陆军第552轻步兵营营地发动袭击,造成20名警员、8名士兵、1名移民官死亡。这引发了缅甸军队大规模清乡,肃清恐怖分子,行动激烈,戮及无辜,对于青年男子更是直接就地正法,造成约有80万罗兴亚人需偷渡孟加拉,即2017年罗兴亚难民危机。
温敏政府时期(昂山素季,2018年至今)
2018年8月28日,在美国参议院的干涉下,马克·佐克伯格宣布禁止涉入镇压罗兴亚人的缅甸军官敏昂来等人使用社群网站FACEBOOK。
缅甸人的看法
[编辑]缅甸的历史学家貌貌博士曾引述英国政府于1824年在英属缅甸时的人口普查报告,指出报告内并没有出现过“罗兴亚人”这个名词,“罗兴亚人”这个名词是非常近代才产生(1950年代)。[45]
依照罗兴亚人的说法,“罗兴亚人”这个称谓早在阿拉干王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然而,缅甸人认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罗兴亚人”这个词,所谓的“罗兴亚人”都只是当年跟随英国殖民政策服务进入阿拉干地区的“非法移民”,他们强夺土地并成为英国人照顾的庄园主阶级,而且曾经屠杀数以万计的缅甸人,也利用武力驱逐、杀害本来居住于当地的佛教徒。“罗兴亚人”这个名称,也是这些孟加拉非法移民自己造出来的,是为了在字面和发音上与若开邦的英文“Rakhine”看起来相似、制造他们很早就生活在若开邦的假象。在英治时期,他们先是被称为“吉大港回教徒”、后来被叫作“孟加拉回教徒”,缅甸独立后,已经长期生活在若开邦的回教徒才有了“阿拉干回教徒”的称谓。[45]虽然有少数罗兴亚人可追溯他们祖先,到在15世纪到16世纪定居阿拉干的回教徒,但大多数罗兴亚回教徒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与英国殖民者由孟加拉一起抵达缅甸。
1982年缅甸军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所有缅甸公民,都必须提出血缘证明,要能够追溯到1823年(第一次英缅战争)之前,其祖先就已经生活在缅甸。尽管这项法令被认为主要是针对罗兴亚人定“量身打造”的,但是,缅甸确实有很多能够证实家族于1823年之前就居住在若开邦的回教徒,而他们完全没有受到军政府的任何限制,包括升学、工作和迁徙等各方面。[45]
2014年3月29日,缅甸政府要求媒体和出版物在全境之内禁用“罗兴亚人”一词。要求这些人登记在“孟加拉外国居留者”的名义之下,就像过去30年来对罗兴亚人人口普查的做法(政府发给白色的“临时居民证”,仅承认其居住的事实)。[45]但因很多人拒绝被登记为孟加拉人,2015年缅甸国会改选前,政府撤销白卡效力,他们被认定为来自孟加拉国的非法移民。
联合国缅甸事务特使李亮喜因频频使用“罗兴亚人”一词,以及她所发布的罗兴亚人人权状况报告,多次受到缅甸外交部抗议。[45]2016年4月28日,数百名缅甸群众和僧侣在仰光的美国大使馆前集会游行,抗议美国在此前的一份官方声明中使用了“罗兴亚人”这个称谓。示威人群手持的标语上写着:“停止使用‘罗兴亚人’这个词”,“如果美国大使馆继续使用这个词,就请滚出去”。4月30日民盟发言人吴年温表示:“我们接受前一任政府所表述的,在缅甸历史上从来没有‘罗兴亚’这一词。我们对其他事情不予置评,但我们是接受在缅甸历史上从来没有‘罗兴亚’这一名称的观点”。“别有用心的人借口‘罗兴亚’这个词汇做出危险举动。”[45]5月4日,缅甸外事部常任秘书昂林表示:“如果美国大使馆能够避免使用这个称谓,我们(昂山素季为领袖的民盟于4月组建的缅甸新政府)会很高兴,”而继续使用这个词,将“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欧美传媒所使用的“罗兴亚人”,在缅甸政府和民众的语境,被称作“班加里”(Bangali、Bangalee),或译“宾格力”、“孟加拉”——缅甸视“班加里”为外国人,一群“来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或者是“孟加拉回教徒”。
孟加拉回教徒只是缅甸回教徒的一部分。许多缅甸人称,反对“罗兴亚人”不等于反对回教徒,他们认为西方媒体报道缅甸佛教徒与缅甸回教徒的冲突,是一种“偷换概念”,进而达到危言耸听的目的。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亚洲研究院副教授塞尔斯(Andrew Selth)曾经撰文介绍,缅甸的回教徒包括来自中国云南的潘泰人[b]、来自波斯的卡曼人、来自马来的帕术人等等。这些回教徒与缅甸的佛教社区在历史上也曾经爆发过冲突,但他们没有分离主义的倾向,也没有大规模驱逐和屠杀佛教徒的血债,今天的缅甸人已经基本上接受了他们成为缅甸公民的一部分。他们与周边的缅甸其他族裔相处得十分融洽。[45]
罗兴亚人一直被国际传媒称是“缅甸少数民族”。但缅甸人大多认为,在若开邦,罗兴亚族的数量已经持平甚至超过了若开族的数量。估计目前,若开邦境内的罗兴亚人从100万到200万人不等,而该邦的总人口只有300多万人,按照保守的估算,罗兴亚人和若开人各占100万,其余的是缅族、掸族、钦族等其他族裔。[45]而罗兴亚人的生育率远高于其他族裔[45][c],其人口增长势头令若开人感到恐惧。截至2014年,约有130万罗兴亚人居住在缅甸,估计海外有100万人。如果包括海外人口,他们占若开邦人口的40%或60%。截至2016年12月,全球每7个无国籍人士中有1人是罗兴亚人。很多西方媒体侧重报道佛教徒对回教徒施加的暴力。但昂山素季说,实际上双方都对彼此造成过伤害,暴力并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压迫。[45]
2013年,昂山素季访问欧洲时,曾被问及罗兴亚人是否属于缅甸国民,她回答:“我不知道。”不仅招致了西方媒体的批评,认为她没有勇气帮缅甸弱势族群说话;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缅甸人的不满,认为她在非法移民的立场上模棱两可、不够坚定。2015年11月缅甸大选之前,昂山素季再次被问及该问题时,她回答“在这个问题上,孟加拉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如果她出面声援罗兴亚人,就违背了缅甸的民心所向,使民盟在大选之际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45]
民盟发言人吴年温表态缅甸政府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对待孟加拉回教徒的政策。缅甸政府官员、学者、商人、宗教人士、在野党派人士,无不对这个问题采取着一致的立场。[45]
面临着来自联合国官员、人权组织、非政府机构的巨大压力,缅甸政府和民间对于“罗兴亚人”这一问题的反弹情绪越来越严重。201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作“佛教界本拉登”的缅甸僧人阿欣威拉杜,带领缅甸佛教界发起抵制所有回教徒的运动,怒骂谴责缅甸人权状况的联合国特使李亮喜是“娼妓”、“婊子”。尽管威拉杜明的言行在缅甸佛教界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却丝毫不能阻止这位言语激进的反回教徒宗教人士成为缅甸民众拥戴的领袖性人物。[45]
缅甸人对国际社会一边倒支持“罗兴亚人”的反感进一步升级。有观点认为在民盟主导的缅甸新政府仍然立足未稳,而缅甸军队仍然虎视眈眈于新政府政策走向的时候,昂山素季不可能对“罗兴亚人”的问题做出根本性改变;1962年奈温的军事政变在缅甸人心中仍然记忆犹新,对此一位若开邦教师指出“要自己的地盘还是要民主,一旦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民主恐怕就不是第一选择了。”[45]
美国之音说就“罗兴亚人”的人权问题向缅甸人施压,不会对昂山素季的新政府有任何助益。事实上,如果西方社会仍然在这一问题上揪住缅甸人不放,不排除昂山素季与西方社会决裂而倒向中国怀抱的可能性。[45]
根据一些缅甸民众的说法,他们认同其他信仰回教的族群,如来自中国云南的潘泰人、来自波斯的卡曼人、来自马来亚的帕术人等回教徒为缅甸人,但反对“罗兴亚人”为缅甸人。[46] 缅甸人不能接受罗兴亚人这名词,是因为这个词在1948年缅甸独立日前是不存在的。在缅甸的语境中,他们被称为“孟加拉的非法移民”。而国际对罗兴亚人的同情,更加引起缅甸人的反感,缅甸有许多贫困的少数民族,许多就在若开邦,却因为他们信仰佛教而不被重视。也没有人去深究历史上这些孟加拉移民对佛教徒有过的迫害。[47]
人权问题以及国际回应
[编辑]罗兴亚人被西方媒体形容为“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人们”、“世界上最受到迫害的少数族群”,连他们的祖国孟加拉,与东南亚国协(东盟)的回教国家都不太欢迎他们。信仰印度教为主的印度,驱逐力道更大。[48]据国际特赦组织所称,罗兴亚回教徒人口在1978年以来,持续遭受缅甸政权在人权上的侵害,因此很多人选择流亡到邻近的孟加拉。根据缅甸1982年的公民权法,罗兴亚人无法取得缅甸公民的身份,因此他们几乎没有迁徙自由,也不能拥有土地。[49][50]他们还受到许多形式的威胁,像是被任意征税、被征收土地,以及在婚姻和财政上受到限制。即使过去十年来,北部若开邦奴役罗兴亚人的事件已经减少,但政府依然役使他们造桥铺路、建设军事营区。[51]
1978年,伴随着缅甸军方的龙王行动,有超过20万罗兴亚人流窜到孟加拉地区。这项官方行动的目的在于“掌控生活在缅甸的每一个人,借由执法行动来区分公民和外国人,去排除掉非法渗透入境的外国人。”这项针对人罗兴亚人的军事行动导致了大量的屠杀、强暴犯罪和毁坏清真寺,甚至以宗教迫害来奴役罗兴亚人。[50]
在1991和1992年,新一波约25万人的罗兴亚人再度涌入孟加拉。根据报告指称他们在缅甸时,常因被指为暴动,就受到就地正法或虐待。罗兴亚人被缅甸军政府强制劳动,以进行基础设施和经济计划的建设,他们大多生活在艰困的环境之下。从2005年开始,联合国难民署计划要协助罗兴亚难民从孟加拉归国,但是在难民营出现的违反人权问题使其窒碍难行。[51]
尽管联合国致力于协助罗兴亚难民,有庞大规模的罗兴亚难民仍滞留于孟加拉,因为他们无法抵抗缅甸政权。过去数年来,数千名罗兴亚人流窜到泰国,有大约11.1万名难民居住在缅甸和泰国的边境。据指称有许多难民被运送到泰国海岸并丢在该地。在2009年2月,国际传媒发现,泰国军队驱逐一艘载有190名罗兴亚人的难民船到外海,有一群难民被印尼当局所救,这显示出了罗兴亚难民遭受到泰国军队的残酷和暴力对待,甚至会将他们遗弃在离岸水域。同年二月底,又有报告指称有五艘难民船被驱离,其中有四艘在暴风中遭遇船难,一艘搁浅在岸边。泰国总理阿披实承认了这是“一些”被逼到茫茫海洋之中罗兴亚难民的遭遇,他称感到遗憾,并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52]
协助罗兴亚难民回归缅甸的计划始于2005年,在2009年孟加拉政府指称在与缅甸外交人员商谈后,遣送难民营中约9000名罗兴亚人回归缅甸。[53]在2011年10月16日,缅甸新政府同意罗兴亚人回归缅甸,然而社会中对于罗兴亚人的迫害和暴力仍旧有增无减。在2014年3月29日,缅甸政府禁止了使用“罗兴亚”一词,并要求他们登记在孟加拉人的名义之下,就像过去三十年来对罗兴亚人人口普查的做法。[54][55][56][57]
人权观察呼吁缅甸政府紧急修正1982年《公民权法案》(Citizenship Act),删除其中的种族歧视条文,确保罗兴亚族儿童取得国籍的权利,以免他们沦为无国籍者。
- “缅甸应当接受独立的国际调查团前往若开邦,调查当地的危害人类罪行,并寻访受害者以提供救济,”罗柏森说。“缅甸的捐助者们必须睁开眼睛,正视罗兴亚人遭遇的苦难,要求缅甸政府立即停止迫害,协助流离失所的回教徒安全返乡,并追究侵权责任,以终止若开邦继续上演冤冤相报的流血冲突。”[58]
国际
[编辑]- 孟加拉国:已收容130万罗兴亚人在国内的难民营,此后多次驱逐罗兴亚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缅甸政府立场,认为罗兴亚人有恐怖集团团伙成员。[59]
- 俄罗斯:支持缅甸政府立场,认为罗兴亚人有恐怖集团团伙成员。[60]
- 日本:支持缅甸政府立场,认为罗兴亚人有恐怖集团团伙成员。[61]
- 马来西亚:驱逐罗兴亚人,但希望缅甸政府改善罗兴亚人待遇。
- 印度尼西亚:驱逐罗兴亚人,但希望缅甸政府改善罗兴亚人待遇。
- 菲律宾:支持缅甸政府立场,驱逐罗兴亚人。
- 印度:支持缅甸政府立场,驱逐罗兴亚难民出境,并称罗兴亚人造成国家安全威胁。[62][63]
- 泰国:支持缅甸政府立场,驱逐罗兴亚人。
-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非回教国家:被菲律宾和俄罗斯说服,支持缅甸政府立场,驱逐罗兴亚人。
- 土耳其:希望缅甸政府改善罗兴亚人待遇。
- 伊朗:希望缅甸政府改善罗兴亚人待遇。
- 欧洲联盟:希望缅甸政府改善罗兴亚人待遇。
- 美国:希望缅甸政府改善罗兴亚人待遇。
泰国已经明确表示,不愿永久收容罗兴亚难民,只向在其水域的难民船提供一些援助,或允许他们暂时上岸扎营留宿。回教国家马来西亚则是大多数罗兴亚难民选择的终点站,但马来西亚已明确表示不会接受这些难民,并下令其海军驱赶船民。同为回教国家的印度尼西亚,也同样一直表示不欢迎罗兴亚难民,并出动海军驱赶船民。在孟加拉,罗兴亚难民遭遇到相同的困境,有时孟加拉人支持难民,在2009年2月,许多罗兴亚难民在海上漂流21天后,被亚齐(Ache)的船员在麻六甲海峡所救。[64]孟加拉政府有时允许他们在孟加拉东南部的边境地区扎营生活,但大多数时间则把他们遣送回缅甸。据估计,目前在孟加拉难民营里生活的罗兴亚人大约有20万人,而且大部分人的生活条件极差。[65]印度内政部国务部长芮吉朱宣布印度将会驱逐境内所有罗兴亚人(约4万人)出境,因为他们全都是非法移民。[66]在反对者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诉讼后,印度政府指称罗兴亚人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67]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干涉决议,要求缅甸政府停止对罗兴亚人的迫害,包含了对缅甸少数民族和宗教的歧视对待(H.RES. 418, 113th Congress)。美国政府持续呼吁缅甸政府停止歧视和迫害的政策。[68][69]2017年5月昂山素季访欧盟明确表达反对联合国干涉罗兴亚问题,共同记者会中代表欧盟的墨格里尼公开支持联合国罗兴亚问题调查团,此一发言随后被同台的昂山素季当场反驳,并称联合国的介入立场只会让缅甸的族群问题更加恶化。昂山素季指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用的指控报告,仅是海外罗兴亚人的一面之词,并无法合理证明若开邦的冲突真相。[70]2016年起,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因此带领半官方团队针对罗兴亚问题进行调查,再于2017年8月23日刊登若开邦和平宣言,推动措施以改善此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71]次日缅甸政府收下建议书。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Mahmood; Wroe; Fuller; Leaning. The Rohingya people of Myanmar: health, human rights, and identity. Lancet. 2016: 1–10 [2019-01-14]. PMID 27916235. doi:10.1016/S0140-6736(16)0064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 ^ Mathieson, David. Perilous Plight: Burma's Rohingya take to the seas. Human Rights Watch. 2009: 3. ISBN 978-1-56432-485-6.
- ^ WHO appeal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upport; warns of grave health risks to Rohingya refugees in rainy season. ReliefWeb. 2018-03-29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Myanmar Rohingya: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crisis. BBC News. 2017-10-19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 ^ Why do some Rohingya men return to Rakhine at the dead of night?. Dhaka Tribune. 2017-11-09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9).
- ^ 6.0 6.1 6.2 Myanmar Rohingya: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crisis. BBC News. 2017-10-19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 ^ India in talks with Myanmar, Bangladesh to deport 40,000 Rohingya. Reuters. 2017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5).
- ^ India plans to deport thousands of Rohingya refugees. Al Jazeera. [2017-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2).
- ^ Mclaughlin, Timothy. Myanmar refugees, including Muslim Rohingya, outpace Syrian arrivals in U.S.. Reuters. 2016-09-20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英语).
- ^ 10.0 10.1 Myanmar Rohingya: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crisis. BBC News. 2017-10-19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 ^ 陈春艳. 旅居瑞丽的缅甸罗兴伽人生存策略探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 (2): 98-104. ISSN 1673-8179.
- ^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regious repor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8-11-20 [2018-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9).
- ^ 200 Rohingya Refugees are not being accepted as Refugees and the Nepali Government considers them illegal migrant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An estimated 36,000 Rohingya Refugess living in India
- ^ 200 'We have the right to exist': Rohingya refugees call for intervention in Myanmar. CBC.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 ^ Pollak, Sorcha. I'm really excited to see my girls growing up in Ireland. The Stateless Rohinga. 2015-02-15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 ^ Sri Lanka Navy detains Rohingya – majority children *芬蘭:11人*澳洲:3000人. The Stateless Rohinga. 2017-06-12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 ^ Myanmar Rohingya militants massacred Hindus, says Amnesty. BBC News. 2018-05-22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3).
- ^ 18.0 18.1 18.2 18.3 18.4 (MA Chowdhury 1995,第7–8页)
- ^ (Khin Maung Saw 1993,第93页)
- ^ Book Excerpt: Up Afghanistan's Panshir Valley And Back Again. 自由欧洲电台. 2009-02-14 [2012-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 ^ (Khin Maung Saw 1993,第90页)
- ^ Dr. Aye Kyaw. A Historian Looks at Rohingya. The Irrawaddy.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3).
- ^ (Aye Chan 2005,第396页)
- ^ What is Rohingyalish or Rohingya Language?, RohingyaLanguage.com,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1) (英语)
- ^ Rohingya Language, WorldLanguage.com,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5) (英语)
- ^ Lewis, M. Paul (编).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Sixteen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 2009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9) (英语).
- ^ Scribd
- ^ ISO 639 Code Tables - SIL Internationa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6-18.
-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罗兴亚人”为何在缅甸成为敏感词?. 美国之音. 2016-05-07 [2017-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 ^ 沒有國籍的民族:羅興亞人,為什麼成為緬甸的「全民公敵」?.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 Utpala Rahman. The Rohingya Refugee: A Security Dilemma for Bangladesh. doi:10.1080/15562941003792135
- ^ 王梦平《缅甸罗兴亚族问题简介》国际资料讯息 第七期 2009
- ^ 朱诺 澎拜杂志 《罗兴亚难民潮是怎么发生的》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11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5
- ^ 從歷史的大脈絡來看,為什麼緬甸人痛恨羅興亞人?.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9).
- ^ Arakan massacres in 1942.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3).
- ^ Parnini, S. N. (2013). The Crisis of the Rohingya as a Muslim Minority in Myanmar and Bilateral Relations with Bangladesh.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33(2), 281-297.
- ^ 《缅甸公民法全集》
- ^ 杜道琛 .《罗兴亚人的起源与境遇》.中国民族博览第14期 2015
- ^ Tidus Lin (2014)被真主遗忘的民族:漫谈缅甸洛兴雅人的困境,洞见 Insight-Post 国际事务评论网,http://www.insight-post.tw/analytics/20140311/67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lam, M. A. (2011). Marginalization of the Rohingya in Arakan State of Western Burma.
- ^ Ng | AP, Eileen (25 May 2015). "Rohingya seek better life in Malaysia, but reality is stark". The Washington Post. ISSN 0190-8286. Retrieved 25 May 2015.
- ^ Rachman, Anita; Mahtani, Shibani (25 May 2015). "Indonesia Joins Search for Bangladeshi and Rohingya Muslim Migrants at Sea". Wall Street Journal. ISSN 0099-9660. Retrieved 25 May 2015.
- ^ 緬甸血腥驅離羅興亞人 聯國控種族清洗 2016年11月26日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年11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13日).
- ^ 控緬甸種族淨化羅興亞人 東南亞各國爆示威 2016年11月26日 中央社 風傳媒. [2016年11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1月5日).
- ^ 45.00 45.01 45.02 45.03 45.04 45.05 45.06 45.07 45.08 45.09 45.10 45.11 45.12 45.13 45.14 “罗兴亚人”一词引发昂山素季外交困局. 美国之音. 2016-05-07 [2017-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 ^ 緬甸民眾力挺翁山蘇姬:羅興亞人是非法移民!國際報導是假新聞!.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 ^ 當國際撻伐羅興亞人的不公平待遇,其實應聽聽「緬甸人怎麼說」.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 ^ 印度政府要將四萬羅興亞人驅逐出境. BBC. 2017-09-25 [2017-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 ^ (EN) Mark Dummett, Bangladesh accused of ‘crackdown’ on Rohingya refugees, news.bbc.co.uk, 18 febbraio 2010. URL consultato il 19 gennaio 2015.
- ^ 50.0 50.1 (EN) Amnesty International, Myanmar – The Rohingya Minority: Fundamental Rights Denied, amnesty.org, 2004. URL consultato il 19 gennaio 2015.
- ^ 51.0 51.1 (EN) UNHCR threatens to wind up Bangladesh operations, New Age BDNEWS, Dhaka, 21 maggio 2005. URL consultato il 25 aprile 2007.
- ^ (EN) Press Trust of India, Myanmar to repatriate 9,000 Muslim refugees from B'desh, Zee News, 29 dicembre 2009.
- ^ (EN) Staff Correspondent, Myanmar to take back 9,000 Rohingyas soon, The Daily Star (Bangladesh), 30 dicembre 2009.
- ^ (EN) http://english.ahram.org.eg/NewsContent/2/9/97799/World/International/Myanmar-says-Rohingya-term-banned-from-census.asp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EN) http://www.digitaljournal.com/news/world/myanmar-bans-rohingya-term-from-census/article/37877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No registration for ‘Rohingya’ in Myanmar census. The Hindu (Chennai, India). 2014-03-30 [201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Burma census bans people registering as Rohingya. BBC News. 2014-03-30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 ^ 存档副本.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 ^ Nations, Agence France-Presse at the United. China and Russia oppose UN resolution on Rohingya. the Guardian. 2017-12-24 [3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7).
- ^ oc-media.org/russian-muslims-break-with-kremlin-over-myanmar/. oc-media.org. [14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1).
- ^ The Attacks in Northern Areas of Rakhine State in Myanmar and the Release of the Final Report by the Advisory Commission on Rakhine State (Statement by Foreign Press Secretary Norio Maruyama)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mofa.go.jp. [2017-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7).
- ^ India says to deport all Rohingya regardless of U.N. registration. Reuters. 2017-08-14 [202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7).
- ^ Are the Rohingya India's 'favourite whipping boy'?. BBC News. 2017-09-25 [202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英语).(中文报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EN) Thai, PM admits boat people pushed out to sea
- ^ 國際縱橫:東南亞海上難民從哪裏來?.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 ^ India says to deport all Rohingya regardless of U.N. registration. Reuters. 2017-08-14 [201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7).
- ^ Are the Rohingya India's 'favourite whipping boy'?. BBC News. 2017-09-25 [201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英语).(中文报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EN) Cristina Marcos, House passes resolution pressuring Burmese government to end genocide, in The Hill, 7 maggio 2014. URL consultato l'8 maggio 2014.
- ^ (EN) H.Res. 418 - Summary, United States Congress. URL consultato il 5 maggio 2014.
- ^ 翁山蘇姬訪歐盟:反對UN干涉羅興亞問題. [2017-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 Towards a Peaceful, Fair and Prosperous Future for the People of Rakhine. 2017-08-23 [2017-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来源
[编辑]- Khin Maung Saw. Khin Maung Saw on Rohingya (PDF). May 1993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5).
- MA Chowdhury. The advent of Islam in Arakan and the Rohingyas (PDF). Chittagong University. Arakan Historical Society. 1995-12-31 [2011-10-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年12月2日).
- Aye Chan. The Development of a Muslim Enclave in Arakan (Rakhine) State of Burma (Myanmar) (PDF). SOAS. 2005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7-12).
- Myanmar, The Rohingya Minority: Fundamental Rights Denied.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5-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08).
- Amnesty International (English)
- The Burmanization of Myanmar's Musli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acculturation of the Muslims in Burma including Arakan, Jean A. Berlie, White Lotus Press editor, Bangkok, Thailand, published in 2008. ISBN 974-480-126-3, 9789744801265.
延伸阅读
[编辑]- Learn Rohingya langu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亚洲周刊 - 缅甸罗兴亚人的前世今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亚洲周刊 - 缅甸惊爆宗教血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rma's Muslims: A prim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美国之音 - “罗兴亚人”为何在缅甸成为敏感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美国之音 - “罗兴亚人”一词引发昂山素季外交困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从沉默到反抗:缅甸罗兴亚人悲歌 当国际挞伐罗兴亚人的不公平待遇,其实应听听“缅甸人怎么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罗兴亚难民营人口暴增 孟加拉当局推动节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法广,2017-10-28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Arakan Rohingya Co-operation Council Europe
- Free Rohingya Campaign
- Rohingya Times
- Rohingya Sprache
- Rohingya News(Burmese)
- Golden Arakan
- Arakan Rohingya National Organiz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Kaladanpress Netwo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NHCR Homep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ohingya League for Democracy
- Rohingya Students Development Movement
- Arakan Today News in (Arab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rakan Today News in (Urd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来自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美国之音网站。根据版权条款(英文)和有关美国政府作品版权的相关法律,其官方发布的内容属于公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