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罗马-不列颠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于考古学的研究关于整个大不列颠岛罗马化的相对程度。全岛罗马化程度最大的范围在东南部,一直延伸向西部直到罗马化较小的北部为止,西部的界线自坎伯到塞文河口,包括罗马化程度极微小或不存在的康和郡德云郡

罗马-不列颠文化(英语: Romano-British culture )是公元43年罗马征服不列颠设立行省后,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在大不列颠岛兴起的文化。它起因于罗马人输入的古罗马文化与不列颠土著凯尔特布立吞人的语言和习俗融合后发展形成[1]。罗马-不列颠文化在五世纪罗马人撤出行省后依然存在于大不列颠岛,最终在威尔士地区找到自己的一个根据地,在那里构成了威尔士文化的基础。[2]

基斯杜化·薛达(Christopher Snyder)等学者认为在5世纪和6世纪—大约从410年罗马军团撤出到597年坎特伯雷的奥古斯丁来到大不列颠岛时—不列颠南部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侵袭下仍保留了活跃的亚罗马文化,[3] 甚至在写作时还使用口语化拉丁语。[4]

罗马人的到来

[编辑]
罗马硬币的发现清楚地指出"罗马化"存在于罗马不列颠的最大领域

公元43年在罗马皇帝克劳狄斯统治时期,主要来自邻近行省的罗马军队入侵现在是英格兰的一部分。随后的数年时间里设立了不列颠尼亚行省,最终行省的范围包括后来成为英格兰与威尔士与及小部分苏格兰的地区。[5] 克劳狄斯占领了高车士打,不列颠的十一个部落国王也向罗马军队投降。到47年,罗马人入侵了不列颠南部,并侵占握有许多自然资源的领土。这导致了帝国财富的增加。罗马人通过城市化和新的公共建筑群发展了高车士打[6] 成上千万的罗马商人和官员及其家属定居在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的罗马士兵来自帝国的四面八方的行省,由远至西班牙、叙利亚、埃及和日耳曼尼亚的巴塔维亚和菲士兰(现代荷兰比利时德国莱茵兰地区)驻扎在罗马人的城镇,而且许多罗马士兵与当地的凯尔特布立吞人通婚。

在四世纪末不列颠尼亚行省本土的360万总人口外,罗马陆军及其家属与扈从的人口总计达12.5万人。[7] 有很多从事其他专门职业的人移民到不列颠尼亚,如来自叙利亚行省的雕塑家和来自地中海东部的医生。[8] 最终形成这种多样化的不列颠文化和宗教,而普通的老百姓仍然是以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为生的凯尔特族为主体。[9]

360万人口中大多数人是在农村生活,约24万人生活在城市,[7][10][11] 首府伦蒂尼恩约有6万人。伦蒂尼恩和其他罗马-不列颠城市是种族多元化的城市,居民来自整个罗马帝国,包括不列颠尼亚本地人,以及来自欧洲大陆、中东和北非的移民。[12][13][8]

不列颠尼亚在三世纪危机先是罗马帝国独立出去的高卢帝国疆域的一部分,其后在286年是自立为不列颠和高卢北部皇帝的篡位者卡劳修斯和阿列图斯统治下的一部分。

早期基督教在3世纪来到不列颠尼亚。早期的一个基督教人物—殉道圣人圣奥尔本,根据传说他在罗马皇帝德西乌斯统治期间来到不列颠尼亚并且在罗马城镇维鲁拉米恩附近,现在称呼为圣奥尔本斯的遗址上殉道。[14]

罗马公民

[编辑]

罗马表现影响力的一方面可见于在不列颠人中授予罗马公民身份。[15] 起初这是非常有选择性地给予的:只有授予一定程度等级的城镇议会成员和一些本土的旧奴隶主,一些土著的布立吞人国王,如科吉杜布努斯英语Tiberius Claudius Cogidubnus以这种方式获得了公民身份。另外罗马的习惯做法是无论是军团兵或辅助军团士兵都—律为退役老兵授予公民身份。随着后代的继承和更多人获得公民身份,[16][17] 罗马公民的数目不断地增加。最后在212年所宣布的安东尼努斯敕令,除了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外,为所有罗马帝国的人授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16] 罗马公民身份有许多好处,例如,公民可以自己做决定,可以请求保护,并且可以在罗马法的保护下在社区内分担财产/工作。[18] 其他的不享有罗马公民身份的行省自由民继续在他们祖先的律法下生活。没有公民身份的主要不利条件是,他们不能拥有具有拉丁头衔的土地,不能在罗马军队中担任军团兵(虽然他们可以在辅助军团服役,退役后成为罗马公民),或者总体来说,不能从罗马公民那里继承到遗产。但对于大多数与他们的土地束缚一起的不列颠农民来说,公民权不会太大改变到他们的日常生活。[17] 在共和时期,外邦人(peregrine)被进一步称为peregrini dediticii意思是屈服投降的外来人,并被禁止获得罗马公民身份。[19] 这些外邦人得不到公民的任何福利、工作、地位或认同感。罗马人继续给peregrini dediticii打上烙印为自由民或外邦人,受尽折磨并被永远排除在罗马公民身份之外。[19]

罗马人离开不列颠

[编辑]

罗马皇帝弗拉维乌斯·奥古斯都·霍诺留下令驻不列颠的罗马军队返回本国意大利防御西哥特人的入侵。407年君士坦丁三世最初是起兵反抗霍诺留自立为帝,并进一步带领军队入侵高卢,但后来被皇帝霍诺留于409年承认其是共治皇帝。[6]罗马人离开不列颠后,皇帝霍诺留建议罗马-不列颠人“寻求建立自己的防卫力量”。向西罗马将军埃提乌斯求助的一封被称为不列颠人呻吟的请求信,可能为不列颠从衰落的西罗马帝国带来了一些罗马海军的短暂援助,但除此之外他们只能依靠自己。[9]

后罗马时期

[编辑]
不列颠人在6世纪的定居点

在罗马人离开后的早期阶段,低地和城市可能有一些组织或"地方议会"负责去管治不列颠,而伦敦主教的出现担当了关键角色,但不列颠人在政治上分裂为退役士兵,雇佣兵,贵族,官员和农民,他们彼此间互相争斗并且分别自立为不列颠国王,内乱让不列颠面临入侵。[9] 该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个亲罗马和一个独立派系的内讧。此时唯一知其名的领袖是沃蒂根英语Vortigern,他可能拥有至高王的头衔。来自北方的皮克特人和爱尔兰的斯科特人英语Scoti的劫掠迫使不列颠人寻求异教的日耳曼族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援助,然后异教徒决定在不列颠定居。一些罗马化布立吞人/不列颠人迁移到布列塔尼半岛苏维汇王国,可能还有爱尔兰岛。[6]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5世纪控制了英格兰东部。在6世纪中叶,他们开始扩张到中部地区,然后在7世纪,他们再次扩展到英格兰的西南部和北部。不列颠南部一部分未被征服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保留了他们的罗马-不列颠文化的威尔士,特别是维持了基督教信仰。讲日耳曼语的族群成员亦迁居到大不列颠岛的南部。[6] 在后罗马时期,文化交流可见于这些日耳曼定居点。[1][6]

一些盎格鲁-撒克逊历史记载(在语境下)用"威尔士人"一词来代指罗马-不列颠人。[6] 威尔士人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古英语单词,意思是"外来人"英语Walhaz,指的是不列颠南部的老居民。[20] 从历史上看,威尔士和西南半岛分别被称为北威尔士和西威尔士。[21] 英格兰北部的凯尔特地区和苏格兰南部在威尔士语中被称为古北境英语Hen Ogledd

这一时期的斗争催生了乌瑟王亚瑟王的传说。在那一点上有许多学说,但有时主张罗马-不列颠人的反抗军领袖安布罗休斯·奥理安是前述人物的模板,而亚瑟王的卡美洛宫廷是威尔士人和康和人对前撒克逊时期罗马-不列颠文明理想化的回忆。[6]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1.0 1.1 Shotter, David. Roman Britain 0. Routledge. 2004-08-02. ISBN 978-0-203-62292-6. doi:10.4324/9780203622926 (英语). 
  2. ^ Gerrard James, University Newcastle. Romano-British Pottery in the Fifth Century. Internet Archaeology. 2016, (41). doi:10.11141/ia.41.9可免费查阅. 
  3. ^ Snyder Christopher A. A gazetteer of Sub-Roman Britain (AD 400-600): The British sites. Internet Archaeology. 1997, (3). doi:10.11141/ia.3.2. 
  4. ^ Evans, D. Ellis, Haase, Wolfgang , 编, Language Contact in Pre-Roman and Roman Britain, Sprache und Literatur (Sprachen und Schriften [Forts.]) (Berlin, Boston: De Gruyter), 1983-01-31, ISBN 978-3-11-084703-1, doi:10.1515/9783110847031-008 
  5. ^ Kinder, H. & Hilgemann W. The Penguin Atlas of World History, Penguin Books, London 1978, ISBN 0-14-051054-0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Todd, Malcolm, A Companion to Roman Britain, A Companion to Roman Britain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3: 162–192, ISBN 978-0-631-21823-4, doi:10.1111/b.9780631218234.2003.00014.x 
  7. ^ 7.0 7.1 Joan P. Alcock, A Brief History of Roman Britain, page 26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chette UK
  8. ^ 8.0 8.1 David Shotter (2012), Roman Britain, page 3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utledge
  9. ^ 9.0 9.1 9.2 Salway, Peter, 2. The Roman Conquest, Roman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07-11: 15–40, ISBN 978-0-19-285404-9, doi:10.1093/actrade/9780192854049.003.0002 
  10. ^ Will Durant. Caesar and Christ: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7 June 2011: 468– [2022-01-05]. ISBN 978-1-4516-476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5). 
  11. ^ Anne Lancashire. London Civic Theatre: City Drama and Pageantry from Roman Times to 155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9 [2022-01-05]. ISBN 978-0-5216-327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12. ^ DNA study finds London was ethnically diverse from sta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23 November 2015
  13. ^ Ray Laurence (2012), Roman Archaeology for Historians, page 12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utledge
  14. ^ Salway, Peter. Roman Britai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871216-9. OCLC 962302267. 
  15. ^ Roman Citizenshi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manempire.net.
  16. ^ 16.0 16.1 Lavan, Myles. The Spread of Roman Citizenship, 14–212 ce: Quantification in the Face of High Uncertainty. Past & Present. February 2016, 230 (1): 3–46. ISSN 0031-2746. doi:10.1093/pastj/gtv043. hdl:10023/12646可免费查阅. 
  17. ^ 17.0 17.1 Dobson, B.; Mann, J. C. The Roman Army in Britain and Britons in the Roman Army. Britannia. 1973, 4: 191. ISSN 0068-113X. doi:10.2307/525866. 
  18. ^ Benjamin., Heater, Derek. A brief history of citizenship.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7486-1999-2. OCLC 55911461. 
  19. ^ 19.0 19.1 Mathisen, Ralph W. Peregrini, Barbari, and Cives Romani: Concepts of Citizenship and the Legal Identity of Barbarians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2006-10-01, 111 (4): 1011–1040. ISSN 1937-5239. doi:10.1086/ahr.111.4.1011可免费查阅. 
  20. ^ Balderdash and flumme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Wide Words (23 November 1996).
  21. ^ h2g2 – Maps of Cornwall (Kernow) showing a Celtic or Distinct Ident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co.uk.

文献

[编辑]
  • Jones, Michael (1996) The End of Roman Britai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Myres, John (1960) Pelagius and the End of Roman Rule in Britain. In: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50, 21–36.
  • Pryor, Francis (2004) Britain AD: a Quest for Arthur, England and the Anglo-Saxons. London: Harper Collins ISBN 0-00-718186-8
  • Radford, C. A. Ralegh (1939) Tintagel Castle. London: H.M.S.O. (Reprinted by English Heritage 1985)
  • Thomas, Charles (1993) Tintagel: Arthur and Archaeology. London: English Heritage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