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的生活
阿黛尔的生活 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 2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阿卜杜勒-拉蒂夫·凯希什 |
监制 | 阿卜杜勒-拉蒂夫·凯希什 Brahim Chioua 文森·马拉瓦尔 |
编剧 | Julie Maroh Ghalia Lacroix 阿卜杜勒-拉蒂夫·凯希什 |
原著 | 阿黛尔的生活[*] |
主演 | 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 蕾雅·赛杜 |
摄影 | Sofian El Fani |
剪辑 | Ghalia Lacroix Albertine Lastera Camille Toubkis Sophie Brunet Jean-Marie Lengelle |
制片商 | Canal+ 欧洲电影院支持基金[*] 法国电视二台 RTBF Vértigo Films[*] 野性电影 |
片长 | 179 分钟 |
产地 | 法国 比利时 西班牙[1] |
语言 | 法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2013年5月23日(法国戛纳) 2013年10月9日(法国全国) 2014年2月14日(台湾) |
发行商 | Wild Bunch(法国) 传影互动(iFilm)(台湾) |
预算 | 400万欧元[2] |
票房 | $19,412,787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阿黛尔的生活 |
香港 | 接近无限温暖的蓝 |
台湾 | 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
《阿黛尔的生活》(法语: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 2[3][4],英语: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是一部2013年法国电影,导演为阿卜杜勒-拉蒂夫·凯希什。根据Julie Maroh所著的法国绘画小说 Le Bleu Est Une Couleur Chaude("blue is a warm color")改编而成[5]。影片入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6],并获得金棕榈奖[7][8][9]。本片被分级为NC-17。
本片是首部把金棕榈奖同时颁发给影片和女主演的作品,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和蕾雅·赛杜并因此成为首两名以非电影导演的身份获得金棕榈奖的演员[8][9]。
剧情
[编辑]阿黛尔是一个内向的15岁高中生。一天,她在街上看到一个蓝色短发女人,立刻被她吸引。阿黛尔与学校的男孩托马斯上床,但最终不满意,结束了他们的关系。阿黛尔和女性朋友贝亚特丽斯亲吻时,对蓝发女人产生了生动的幻想,阿黛尔开始为自己的性身份感到不安。贝亚特丽斯说她不想再继续,并让阿黛尔忘记那个吻。
阿黛尔的朋友,公开的同性恋者瓦伦丁,带她去了一个同性恋舞厅。阿黛尔后来离开,进入一家女同性恋酒吧,一些女人在那里与她调情。蓝头发的女人,艺术学生艾玛也在那里,她声称阿黛尔是她的表妹。艾玛和阿黛尔成为朋友。阿黛尔的朋友们怀疑艾玛是女同性恋,并排斥她。
阿黛尔和艾玛越来越亲密,并在一次野餐中接吻,后来发生了性关系。艾玛的艺术家庭欢迎阿黛尔,但阿黛尔告诉她保守的工人阶级父母,艾玛是她哲学课的导师。阿黛尔的朋友参加了她的18岁生日聚会,但艾玛没有。
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两个女人住到了一起。阿黛尔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而艾玛则通过经常举办家庭聚会来推动自己的绘画事业。在一次聚会上,阿黛尔遇到了艾玛怀孕的同事莉斯、画廊老板约阿希姆和有抱负的演员萨米尔。萨米尔与阿黛尔讨论美国问题,而其他人则讨论性问题,两人成为朋友。艾玛在派对上花了更多的时间与莉斯相处。
艾玛轻视阿黛尔的职业,但鼓励她追求写作,而阿黛尔则坚持认为她现在很幸福,她们的关系因为缺乏共同点越来越紧张。一次艾玛很晚才回家,因为她和莉斯一起工作了一整夜。出于寂寞,阿黛尔与一个男同事上床。艾玛发现了阿黛尔的出轨,愤怒地与她分手。
三年后,两人在一家餐馆相遇。阿黛尔对幼儿园教师工作很满意,但她仍然深爱着艾玛。艾玛与莉斯建立了坚定的关系,并帮助抚养莉斯3岁的女儿。艾玛和阿黛尔接吻,但艾玛退缩了,尽管她承认在性方面没有满足。她告诉阿黛尔已经不再爱她了,但她们的关系很特别,她将永远对她有 "无限的温柔"。两人带着歉意和泪水分开。
阿黛尔去了艾玛的艺术展。一面墙上挂着一幅阿黛尔的裸体画像,是艾玛在两人相爱时画的。艾玛看到了阿黛尔,但她的注意力集中在莉斯和其他客人身上。阿黛尔祝贺艾玛的成功,并在与萨米尔简短交谈后,离开了。他追着她,但走错了方向,而阿黛尔则向远处走去。
角色
[编辑]- 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 - 阿黛尔(Adèle),生长于工人家庭,喜欢文学,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 蕾雅·赛杜 - 艾玛(Emma),生长于中产家庭,所学的专业是美术,梦想是办展览;
- 萨利姆·凯希乌什(Salim Kechiouche) - 萨米尔(Samir)
- 莫娜·瓦尔拉芬斯(Mona Walravens) - 丽丝(Lise)
- 热雷米·拉厄尔特(Jérémie Laheurte) - 汤玛(Thomas)
- 凯瑟琳·沙列(Catherine Salée) - 阿黛尔的妈妈(la mère d'Adèle)
- 奥雷利安·雷克因(Aurélien Recoing) - 阿黛尔的爸爸(le père d'Adèle)
- Fanny Maurin - 爱蜜莉(Amélie)
- Sandor Funtek - 范伦亭(Valentin)
- Aurélie Lemanceau - 莎宾(Sabine)
- Baya Rehaz - 玛丽咏(Meryem)
- Benjamin Siksou - 安东万(Antoine)
- Alma Jodorowsky - 碧雅翠丝(Béatrice)
创作
[编辑]导演柯西胥表示,创作本片的初衷有两个:一是他本人很尊敬那些对待学生很诚挚的老师,他对于女教师题材的故事很感兴趣,2003年他曾经写过一个讲述一个法国女老师的剧本,“希望把她的热情传达给观众,女老师所经历的爱恋、丧亲之痛、分手之伤都会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工作”,不过最后这个剧本并没有完成。第二点就是当他看到朱莉·马洛的漫画时,发现这是一个讲述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而其中一个女子成为了老师,于是他就决定将两个剧本融合到一起。[10]
关于选择两位主演,他认为蕾雅·赛杜符合艾玛这个角色所需要的外表、声线、智慧、追求自由的决心以及社会责任感。饰演阿黛尔的阿黛尔·艾克阿切波洛斯,则是导演在陪她一起吃饭时,发现她吃东西的样子和用嘴来咀嚼的方式很很适合影片的需要。这两个女孩的嘴都是重要元素,“因为两人的嘴可以刺激感官”。[10]
柯西胥还表示:社会阶层一直都是他的电影习惯表达的主题。“阿黛尔就是属于工人阶层的。而艾玛则属于精英人群,她才华横溢。我的两个女主角都有各自的归属。她们相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是社会阶层的差异,由于认知不同逐渐显现最终导致分手、决裂。相比阶层的差异难以相互理解,同性的恋情或多或少是普世可以认同并理解的。”[10]
影片最初预计要在两个半月完成拍摄,实际上花了五个月时间,从2012年3月到8月在里尔、鲁贝和列万取景。[11]预算为400万欧元。[2]
评价
[编辑]在戛纳电影节上,影片中大胆的女同性场面震撼了不少观众,有影评人认为影片要在影院公映,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剪辑[12]。一些影评人把它列为金棕榈奖的头号热门[12][13][14][15]。
评审主席斯皮尔伯格表示:“影片讲了一个很美的爱情故事,它的美感超越了其中某些性爱场景给人带来的尴尬,它表现了一段非常有深度的爱,我们被影片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他表示这个奖既是给导演的,也是给两位主演的,“因为很明显该片的演员非常重要。导演选择角色的眼光精准,演员的沉默戏很感人,有时候沉默比言语更重要、更有力”。评委丹尼尔·奥图认为:“影片表现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有一种人文的情怀”。评委克里斯蒂安·蒙久表示:“该片有很强烈的真实感,在艺术创作时,就应该尝试突破限制。”[10]李安对记者表示,《阿黛尔的生活》获得金棕榈奖是九个评委全票通过的结果,这部片子也是他的最爱。[16]
美国《综艺》认为它“生动展现女同性爱戏,爆发力十足”;《好莱坞报道》表示这是“一部兼具甜美、惨痛的爱情电影”;法国《电影观察》则认为“该片的主题是爱,而非同性恋——爱以及伴随着爱的一切:诱惑、渴望、背叛、痛苦;当然还有社会角色——家庭、教育、旁人的目光、教学、传授、使命,以及生活的选择”。[10]
2013年10月于美国上映后媒体综评88分,烂番茄新鲜度90%,媒体代表性评价:“表述方式美丽而明确,真相由情而生,浪漫即是永恒”,“导演的风格令人眩晕、具有强迫性、无情却又充满灵感,这部影片尽情地展现着艾玛和阿黛尔的无畏与女性魅力”,“导演和他的女演员在无尽的情感中探索——入迷、思考、舒适、无聊的家庭生活、灾难、痛苦的碎片、你一直在坚持的东西被彻底粉碎,当然还有她们近乎凶残的性,而至于结论为何需要观者自己去体会”,“这是一个简单也不特别的爱情故事,但不论是角色塑造还是情节铺陈都堪称亲密的史诗”,“本片是导演的一次探索,在这段艰辛的旅程中我们经历了欢乐、有如爆炸的悲伤、愤怒、欲望和希望”。[17]
奖项
[编辑]本片赢得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棕榈奖[9],还获得了本次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18]。本片因在法国本地的上映日期不符2013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规定,因此无法报名,但个人奖项仍可报名。2012年作品《雷诺阿》代表法国竞争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19],但却没有获得提名。获得第3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八项提名[20]。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同性题材影片《阿黛尔的人生》获法国电影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亚太日报,2013年12月18日
- ^ 2.0 2.1 Fabre, Clarisse. Des techniciens racontent le tournage difficile de "La Vie d'Adèle". Le Monde. 2013-05-24 [201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0) (法语).
- ^ Cannes 2013: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Cannes. 2013-05-25 [2013-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6).
- ^ Wild Bunch: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Wild Bunch. 2013-05-25 [2013-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27日).
- ^ Cannes 2013: La Vie D'Adèle Chapitres 1 et 2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 first look review. The Guardian. 2013-05-24 [2013-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3).
- ^ 2013 Official Selection. Cannes. 2013-04-19 [201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1).
-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完全获奖名单. 腾讯娱乐. 201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 8.0 8.1 Cannes Film Festival: Awards 2013. Cannes. 2013-05-26 [201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CannesAwards”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9.0 9.1 9.2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team win Palme d'Or at Cannes 2013. RFI. 2013-05-26 [201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8).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Palme”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10.0 10.1 10.2 10.3 10.4 独家详解《阿黛尔的生活》. 凤凰网娱乐. 2013年5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5日).
- ^ 存档副本 (PDF). [2013-05-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29).
- ^ 12.0 12.1 Lesbian drama tipped for Cannes' Palmes d'Or prize. BBC News. 2013-05-24 [2013-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 ^ The Ten-Minute Lesbian Sex Scene 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at Cannes. Vulture. 2013-05-24 [2013-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installed as frontrunner for Palme d'Or. The Guardian. 2013-05-24 [2013-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 ^ The Best Film at Cannes Is the French, Lesbian Answer to Brokeback Mountain. The Atlantic. 2013-05-25 [2013-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7).
- ^ 李安谈戛纳评审内幕:《阿黛尔》是全票通过. 凤凰娱乐. 2013年5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0日).
- ^ 新片《坏老爷》《黑金杀机》《阿黛尔》. 新浪娱乐. 2013年10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 ^ Cannes: 'The Missing Picture' Wins Un Certain Regard Priz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5-26 [201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3).
- ^ "雷诺阿"代表法国冲奥 "阿黛尔"因映期错失机会. Mtime时光网.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0).
- ^ 法国电影恺撒奖提名 《阿黛尔的生活》八项领跑. m1905电影网. 2014-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