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湖泊和池塘的形成原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内陆洼地中形成不与海洋发生直接联系的水体湖泊池塘的地质特征的原因介绍:

地壳作用(构造湖)

[编辑]
板块运动、地壳内力作用所形成洼地、盆地等构造地形,经积水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构造抬升:造山运动 构造板块碰撞导致地表发生山脉或大面积的地质抬升,再加上剥蚀作用(磨损地球表面的过程)的影响,于山脉高原丘陵谷地等地形中形成构造洼地后积水形成湖泊、池塘。
构造下沉:构造盆地前陆盆地 构造板块碰撞导致地层受褶曲作用影响而发生翘曲形成的大型岩层结构地质洼地。在构造盆地、前陆盆地上积水而形成湖泊、池塘。
断层活动:断层湖 断层的活动、移位,导致断层一侧地势上升或下沉形成洼地、盆地后积水形成湖泊、池塘。
板块交接处 断层湖的一种,特指位于板块交接处断层带活动所形成纵谷板块裂谷上的湖泊、池塘。
裂谷带:裂谷湖 断层湖的一种,特指位于裂谷(地堑半地堑)地形类型,因两条平行的正断层扩张,使位于两条断层中间的地堑地层下陷,地势低的地堑积水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沉积盆地 断层活动导致地层下陷形成盆地,在河川冲积作用、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盆地,位于沉积盆地上的洼地积水形成湖泊、池塘。

阻塞作用(堰塞湖

[编辑]
“堰塞湖”又称为“阻塞湖”,因土石、木材、岩石或人造物阻挡河道、河谷、山谷后,经积水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火山因素
(火山堰塞湖、熔岩堰塞湖)
火山喷发的熔岩流或火山爆发火山碎屑流阻塞河道、河谷、山谷后积水所形成的湖泊、池塘。同时有火山湖、堰塞湖性质的湖泊。
地震因素(地震湖) 地震导致山崩、边坡坍塌、山体滑坡(走山),其土石阻塞河道、河谷、山谷后积水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气候因素 持续性降雨、强降雨(大雨、豪雨、暴雨)、暴风雨、热带风暴或是冰雪融水导致土石含水量高,加上水拥有的润滑性、流动性、重量,导致山崩、边坡坍塌、山体滑坡(走山)、泥石流,其土石阻塞河道、河谷、山谷后积水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崩坏作用因素 山坡地风化物质受重力作用,产生向下移动现象导致山崩、边坡坍塌、山体滑坡(走山),其土石阻塞河床、河谷、山谷后积水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溶性岩石因素
(喀斯特堰塞湖)
同时有喀斯特湖、堰塞湖性质的湖泊。介绍详见喀斯特湖
冰河因素 可分为“冰河堰塞湖”和“冰碛堰塞湖”两类,同时有冰川湖、堰塞湖性质的湖泊,介绍详见冰川湖。
动物习性因素 最典型为“河狸”会使用树枝、石头、泥巴在河流、溪流中构筑水坝,形成池塘或小型湖泊。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所形成的堰塞湖有两种类型。
  1. 因采矿、修筑交通设施或人造建筑物(道路、铁路、隧道、电塔…等)而对山坡地施工、爆破,导致土石滑落山谷阻塞河道形成的湖泊、池塘。
  2. 人工构筑水坝所形成的湖泊,最典型为“水库”,介绍详见人工湖

火山作用(火山湖)

[编辑]
指因火山喷发、爆发活动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火山口湖、火口原湖 “火山口湖”又称作“火口湖”,是指火山爆发后火山口塌陷形成凹坑,其凹坑积水后所形成的湖泊。

“火口原湖”:是指已经形成火口湖后又再度发生火山喷发,而在原火口湖中间出现突起火山口的湖泊。

熔岩漥地湖 火山喷发的熔岩流所形成的熔岩平原、熔岩台地、熔岩高原、熔岩山坡,依据熔岩流路径和冷却时间不同所形成的漥地、凹坑,其漥地、凹坑积水形成的湖泊、池塘。
熔岩堰塞湖、火山堰塞湖 介绍详见“堰塞湖”。

冰河作用(冰川湖)

[编辑]
“冰川湖”又称为“冰河湖”、“冰缘湖”。指因为冰河(山岳冰河、大陆冰河)的作用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冰蚀湖 冰河的侵蚀、挖掘作用所产生的湖泊,有大陆冰河侵蚀所产生的漥地、盆地积水形成的冰蚀湖,亦或是山岳冰河侵蚀所产生的槽谷、凹坑积水后形成的带状湖、槽谷湖、冰蚀湖。
冰碛湖 指冰河融化后遗留的冰碛物所形成的湖泊类型,大致可细分成两种类。

冰碛物堆积形成冰碛平原,平原上的漥地积水形成“冰碛漥地湖”。 冰碛物堆积形成端积,端积阻塞河谷、河道后积水形成“冰碛堰塞湖”。

冰斗湖 冰斗冰河(小型山岳冰河)作用形成的圈谷地形,其圈谷内漥地积水后形成冰斗湖。

依据冰斗地形是否有大量冰碛物堆积,冰斗湖可分为冰蚀湖类型和冰蚀湖、冰碛湖复合类型这两种型态。

冰前湖 冰前湖又名冰堆湖、外堰湖、冰水湖,此种类型的湖共有两种因素形成,一种是融化的冰川在退缩过程中冰碛形成了一个坝,被坝围困的水域形成了一个湖;另一种形成因素是由于冰层周围的地壳出现了等静压凹陷,从而使融水被困在冰盖上并形成了湖泊。
冰川堰塞湖、冰坝湖 主要发生在春季回暖时河川从低纬度地区(上流)流向高纬度地区(下流),其高纬度地区的冰雪尚未融化、消退,但低纬度的河川已解冻,河水流向高纬度地区时受到冰河或结冰的河川阻挡进而泛滥形成堰塞湖。

冰坝湖:特指当山岳冰河尚未消退,其冰河本体形成坝体阻挡一旁小型支流河川的溪水形成的湖泊,属于冰川堰塞湖的一种。

冰面湖 主要发生在春季回暖时,冰河表面融化形成的湖泊、池塘。
冰下湖 冰下湖是指存在于永冻冰层下方的液态水体湖泊。

形成原因有:

  1. 其厚重冰层的巨大压力下使水的凝固点下降
  2. 冰层阻隔湖水和冷空气接触,让湖水温度保持在冰点之上
  3. 部分冰下湖会受到地热作用使得湖水温度高于熔点不会结冰

使得冰原、冰帽、冰川底部产生液态水形成湖泊。

河川作用(河成湖)

[编辑]
指因为河川的作用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河道迁移(河迹湖 指河川变迁或改道后废弃的旧河道形成湖泊、池塘。

可分成两种类型:

  1. 受堆积作用影响,使得河川主流道路线连同出海口位置全部发生改变(例如黄河改道),其旧河道形成湖泊、池塘。
  2. 曲型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遗留下的旧河道形成湖泊、池塘。此类型湖泊被称作为“牛轭湖”、“马蹄湖”、“三日月湖”。
河川冲积、淤积作用 可分成两种类型:
  1. 河川的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冲积平原上的洼地、或是洪水泛滥后遗留的冲积物堆积成的洼坑积水所形成的湖泊。
  2. 干流支流河川或是两条以上河系河川彼此的淤积、冲积、堆积速度差异、影响所形成的湖泊。
洪水(洪水湖) 指河川泛滥后的洪水淹没大片面积土地形成的湖泊。
瀑布、急流
(跌水潭、岩壁潭、巨石潭)
主要分布于河川的上游区域,因溪水流动速度快,当遇上阻挡物时会产生挖掘作用形成水潭、池塘。水潭可分成三种类型[1]
  1. 跌水潭:又称阶潭(step-pool),属于最常见的类型,位于瀑布、濑或流的下方,因水跌落的力量,而掏深产生的潭。
  2. 岩壁潭:水流遇到坚硬岩壁,只能向下方及较软的另一侧掏刷,而生成靠岩壁侧比较深的潭区。
  3. 巨石潭:当坚硬的大石出现在流路中,会产生类似岩壁潭的掏掘现象,在石头边缘形成比周遭深的水域。

风力作用(风成湖)

[编辑]
指因风力的作用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侵蚀作用(风蚀湖) 干旱地区当强大风力作用长期吹蚀松散的地面物质时会形成大小不等的风蚀洼地、吹蚀穴,这些洼地积水后形成湖泊、池塘、绿洲[2][3]
堆积作用(砂丘湖) 风力堆积作用下沙子堆积形成的沙丘,沙丘间的洼地或是沙丘阻挡水流后积水形成的湖泊、池塘。主要出现在沙漠地区或沿海地区。
  • 沙漠地区:
指在沙漠上的沙子受风力的吹拂堆积形成延绵不断的沙丘,沙丘间的洼地积水后所形成的湖泊、池塘。此类型的湖泊大都为时令湖或是绿洲
  • 沿海地区:
指在海滩(沙滩)、砂岛、沙洲上的沙子受海风的吹拂时,沙子会在障碍物(如植物或岩石)后面堆积逐渐形成沙丘,其沙丘阻挡水流或是沙丘间的洼地积水后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海洋分离(海迹湖

[编辑]
指原为海洋的一部分,因外在因素而与海洋分离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海平面变化因素 因冰河期或两极冰帽、永冻冰层面积的变化,导致原本与海洋连结的陆间海、内海、海湾,因为海平面下降因素而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
板块运动、地质变迁因素 因为板块运动、地质变迁的影响,使得原本与海洋连结的陆间海被切断连结形成内陆湖泊。
泥沙淤积或礁岩生长因素
(海成湖)
指海湾、内海因泥沙泥淤积或是礁岩生长(珊瑚礁、藻礁),使得海湾内海逐渐与海洋分离形成潟湖,当潟湖完全和海洋分离时就成为湖泊。

可溶性岩石因素(喀斯特湖)

[编辑]
指在喀斯特地形中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类、硫酸盐岩、卤盐岩)的溶蚀、结晶、沉淀作用,所造成的漥地、凹坑、地陷、洞穴、天然堤坝等地形后积水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岩溶湖 可溶性岩石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所产生的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经汇水而形成湖泊、池塘。
喀斯特地陷湖 可溶性岩石溶蚀所产生的地下空洞坍塌造成地表产生凹坑(地陷)经汇水而形成湖泊。
喀斯特堰塞湖 可溶性岩石物质(碳酸盐岩类)溶蚀于河水后于河床上析出、结晶、沉积形成天然堤坝,经汇水而形成湖泊。

此类型喀斯特地形特征经常在山坡、山谷、河谷、河道上出现大面积碳酸钙结晶、沉积,形成梯田状的湖泊群、池塘群、瀑布群的地质景观。

喀斯特地底湖 介绍详见“地底湖”。

地下洞穴(地底湖)

[编辑]
拥有许多称呼,如“地底湖”、“地湖”、“地洞湖”、“洞穴湖”、“洞窟湖”、“地下湖泊”…等。
指因天然或人为因素所形成的地下洞穴、地下空间积水形成的湖泊、池塘。
天然的地下洞穴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岩溶作用(喀斯特地形)、熔岩洞穴、侵蚀作用(地下水侵蚀作用、海蚀作用)、风化作用。
常见的地底湖有以下几种:
类型 说明
喀斯特地底湖 可溶性岩石溶蚀所产生的地下空洞汇水而形成地下湖泊。
废矿坑地底湖 为挖掘煤炭、石膏、宝石、石材、矿石、金属矿而人工建造的矿坑、隧道,因矿产枯竭或矿灾而废弃的矿坑、隧道积水形成的地下湖泊。
人工地底湖 考量防洪、蓄水等因素而人工挖掘的地下空间积水形成的湖泊。

撞击事件(撞击坑湖

[编辑]
指因陨石、彗星、小行星撞击地表形成凹坑后积水所形成的湖泊。此类型湖泊被称为“撞击坑湖”、“陨石坑湖”。

地下水涌出(泉水湖)

[编辑]
被称为“泉水湖”、“涌泉湖”,指因地下水涌出地表所形成的湖泊、池塘。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不透水岩层阻挡 地下水流遇到不透水岩层阻挡而向上流动于地势低洼处涌出地面形成湖泊、池塘。
断层、地层孔隙 地下水沿着断层、地层中的孔隙或裂缝涌出地面形成涌泉、喷泉、冷泉后于地势低漥处汇集形成湖泊、池塘。
洼地地势 洼地、凹坑、盆地的地势低于地下水水面时,使得地下水涌出地面形成湖泊、池塘、绿洲。
融水、雨季 春季融水、雨季或洪水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于地势低洼处涌出地面形成湖泊、池塘。
地热作用
(地热湖、温泉湖)
地下水受[[]]地热作用涌出地面形成温泉、间歇泉后于地势低漥处汇集形成湖泊,通常位于火山活动区或地热活跃区,水温常年保持较高,甚至可以达到沸点,此类湖泊又称为地热湖、温泉湖。

人为因素(人工湖)

[编辑]
可细分为下述几种类型:
类型 说明
挖掘 防洪、蓄水、娱乐、休闲、军事、农业等需求,人工挖掘而形成的湖泊、池塘、陂塘。
筑坝 应防洪、蓄水、灌溉水力发电水上运输等需求,在河道、海湾筑坝而形成的湖泊。
建筑 庭院城堡修道院寺庙学校、政府机关或休闲娱乐场所,使用石材、建材、土石或是水泥等材料建筑施工而形成的池塘、鱼塘、观赏池。
弃置的农田、鱼塭 弃置的农田、鱼塭积水后形成池塘、湿地。

注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島讀河溪 潭的觀察. 人禾环境伦理发展基金会-岛读河溪. [2025-1-05] (中文). 
  2. ^ 翰林雲端學院-高中地理 風蝕窪地. 翰林云端学院. [2025-1-05] (中文). 
  3. ^ 風蝕窪地.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生物地理和自然保育研究室. [2025-1-05]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