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夸夸嘉夸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夸夸嘉夸族
部落酋长女儿
总人口
3,665 (2016 人口普查资料)
分布地区
 加拿大 (英属哥伦比亚)
语言
English, Kwakʼwala
宗教信仰
基督教, 传统当地信仰
相关族群
Haisla, Heiltsuk, Wuikinuxv

夸夸嘉夸族(Kwakwaka'wakwKwakiutl),又译瓜求图族、夸扣特尔族或夸奇乌托族,是北美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的原住民族。目前人口约有3665人,大部分居住在温哥华岛的北部、邻近的北美大陆沿岸以及约翰斯通海峡至夏洛特皇后海峡间的岛屿,也有部分的人居住在原居地之外的地区,像是维多利亚温哥华。在北美原住民政治体系划分中,至2013年,加拿大共计有634个原住民政府组织又称部落族群,夸夸嘉夸族则被列为第十三个原住民部落组织。语言方面,目前只有低于5%的夸夸嘉夸人使用夸夸嘉夸语(约是250人),此外,夸夸嘉夸语包含四种方言,分别是Kwak̓wala, Nak̓wala, G̱uc̓ala还有T̓łat̓łasik̓wal。

民族分布、人口及语言

[编辑]

民族分布

[编辑]

夸夸嘉夸族人主要聚居于北温哥华岛,他们跟萨利希人(Salish)和努特卡人(Nootka)是最早在温哥华岛定居的原住民,已经在岛上居住了上千年,至今仍是温哥华岛上主要的人口组成。 每个夸夸嘉夸族亦皆有自己的氏族酋长历史文化人民。 自1849年白人来到此地以后,将原先定居在此处的原住民被统称为 Kwakiut。这是一个适用于所有使用 Kwakʼwala 语的人。如今, Kwakiut 这个名字仅指那些来自 Fort Rupert 村庄的人,其他使用 Kwakʼwala 的族群有自己的名字和村庄,例如,Gwawa'enuxw居住在Hopetown。

人口

[编辑]

根据加拿大政府在公元2016年的人口普查,夸夸嘉夸族目前的全体人口数约为3665人。

语言

[编辑]

夸夸嘉夸语Kwakʼwala瓦卡希语言家族的一员,它与英属哥伦比亚省的其他土著语言有关,例如努查努阿特语(旧称努特卡人),海尔图克语,Oowekyala 和 Haisla(Kitamaat)。夸夸嘉夸语被认为是濒临灭绝的语言。今日,能够流利的说夸夸嘉夸语者不到200人,仅占夸夸嘉夸人口的3%,且由于讲者的人数少,其中大多数是长者,几乎没有任何儿童学习夸夸嘉夸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事实,其长期生存能力受到质疑。公元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报告指出,有585名夸夸嘉夸语的发言者(尽管该数字并未说明他们的流利程度),其中大多数居住在英属哥伦比亚省(98.3%)。为了保护其语言,该地区的一些学校赞助了夸夸嘉夸语言复振计划,希望延长该语言的生存能力。 [1]

地理环境

[编辑]

夸夸嘉夸族人主要聚居于北温哥华岛。温哥华岛被中部的山脉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两岸皆以低地地形为主。其中面朝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相对于接近太平洋的西海岸,其地势较为崎岖。 岛上的最高海拔为戈尔登辛德峰(Golden Hinde,海拔2,195米),位于温哥华岛中央,此区也是全岛唯一有冰川地形的地方。西海岸线附近亦有许多海湾峡湾等,适合作为天良海港。温哥华岛内的内陆地区则有许多河流湖泊,湖泊中最大的是托菲诺(Tofino)和东北部的肯尼迪湖(Kennedy Lake)。[2]

温哥华西海岸

历史沿革

[编辑]
夸夸嘉夸族铜制品,收藏于 布鲁克林博物馆.

起源

[编辑]

夸夸嘉夸族的口述历史里面认为他们的祖先在通过陆地、海洋或地下时,是以动物的样貌出现。当这些祖先抵达某一个地点时,便会抛弃掉动物的外观,转变成人类。在这些起源神话中的人物动物包括雷鸟海鸥猩猩灰熊,或是幽灵。有些祖先具有来自遥远地方的人类的起源。 [3]

夸夸嘉夸族神话起源雷鸟木雕.

原始经济

[编辑]

从历史上看,夸夸嘉夸族的经济基本仰赖于渔业,以及由族里的男性进行狩猎,而女性则是负责采集水果和莓果。华丽的编织技术和木制品是他们重要的手工艺,在奴隶制度的仪式上,明显地表示交易由奴隶财产来定义财富。这些习俗是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广泛研究的主题。与大多数非当地文化相反,不是以自己拥有的财富和地位来衡量,而是以付出的多寡来决定,挥霍财富的行为是造成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殖民历史

[编辑]

根据记录显示在二十世纪末期,夸夸嘉夸族人口急剧减少,起因于1792年与乔治·温哥华船长的接触,疾病的产生来自与加拿大西海岸的欧洲定居者直接接触而造导致,因此夸夸嘉夸族人口在1830年至1880年间下降了75%。[4]

1792年,西班牙探险家迪奥尼西奥·阿尔卡拉·加里亚诺和卡耶塔诺·瓦尔德斯,以及英国队长乔治·温哥华遇到了南部夸夸嘉夸瓦科瓦山脉的大部分地区。在更北的地方,哈德逊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在1849年建立了鲁珀特堡(Fort Rupert),营业至1877年,被卖给罗伯特·亨特(Robert Hunt)为止。同时,罗伯特的儿子乔治·亨特(George Hunt)与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合作,他们一起录制了大量有关夸夸嘉夸语言和文化相关资料。

1884年,一条联邦法条影响到夸夸嘉夸的传统艺文文化。 1921年,在乡村岛(Village Island)发生的大坑洼地事件,逮捕了45人,其中22人被监禁,他们的礼仪用品被没收。知道这些面具和其他仪式物品被错误地取用后,1967年的夸夸嘉夸人开始致力确保其恢复正常使用。加拿大国家博物馆同意归还由加拿大文明博物馆持有的那部分藏品,条件是要建立两个博物馆,即夸基特博物馆,现在是开普马奇的努伊姆巴利文化中心和乌米斯塔文化中心。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艺术家,例如Mungo Martin Ellen Neel Willie Seaweed ,都在努力复兴夸夸嘉夸的艺术和文化 [5] ,例如1893年,来自温哥华群岛的夸夸嘉夸舞者参加芝加哥举行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 [6]

2006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早期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两位创始人的经历记载。艾玛·克罗斯比(Emma Crosby)的《Good Intentions Gone Awry 》,以及扬·黑尔(Jean Hare)、让·巴尔曼(Jean Barman)的《西北海岸卫理公会》,其收录托克斯·克罗斯比 ( Thomas Crosby)妻子于1870年到20世纪初的生平和纪录,他也是第一位在Lax Kw'alaams (辛普森港)的传教士 [7]。2005年,卡尔加里大学出版第二本书《玛格丽特·屠夫的信–北太平洋沿岸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由玛丽·艾伦·凯尔姆(Mary-Ellen Kelm)编辑,记录1916年至1919年在 Kitamaat 村的故事,以及 Butcher 在海斯拉人民中的经历的详细资讯 [8]。有关这两本书的一篇评论文章《当地部落的母亲》 [9] ,已于2007年发表在英属哥伦比亚线上新闻杂志The Tyee。 2016年,夸夸嘉夸族人为了恢复自己与土地文化权利之间的联系,在恢复风俗信仰语言方面付出了许多的努力,部落社区逐渐进行语言复振计划,借由课程和社交活动来恢复语言的常用性。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
[10] 夸夸嘉夸女性,Margaret Frank (née Wilson)[11] 配戴鲍鱼壳耳环,其为贵族的象征,只有此阶级的人才能配戴[12]

社会

[编辑]

夸夸嘉夸具有大家庭以及互相联系的社区生活,该社会是由众多的社区所组成。在这些社区中,他们由大家庭或na'mima为一个组成单位,意指同一种类。每一个社区大致上会有四个na'mima,且每一个na'mima会带有特殊的责任以及特权。 夸夸嘉夸族借由家谱来追溯他们的祖先,其中,酋长可以藉长子继承制来追溯自己的起源。每个氏族中会有几个子首领,而这些子首领会借由自己家庭的长子继承制来获得头衔与职位,且这些首领会组织人民来收取他们家庭的公有土地。 夸夸嘉夸族的社会有等级区分:贵族,通过与生俱来的继承权和与祖先的血统联系获得,也可以借由与社经地位、资源,或灵力的连结,或对夸富宴、平民、奴隶的付出来获得地位。在贵族阶层上,贵族被认为是社会和精神领域之间的直接管道,光靠出生权是不足以确保阶级的:只有在其一生中表现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13]

家庭与婚姻

[编辑]

夸夸嘉夸族的亲属关系是根据双线性结构,有父系文化的松散特征。 在他们的婚姻关系中,新郎会先到其理想新娘的社区,并给新娘结婚聘礼。当新娘同意结婚后,欲随新郎回去其社区时,新娘的父亲亦会给新郎新婚礼物。当新婚夫妻生出小孩时,岳父会赠与额外的礼物,甚至比新郎赠送的礼物还要有价值,此举被认为是岳父对这笔婚姻的回馈。

教育

[编辑]
夸夸嘉夸族学校里的图腾柱.

夸夸嘉夸教育局致力于协助所有在部落组织内合格的成员实行教育目标。教育局长负责国中小学,以及大专学校学生支持计划,并规划部落学校和启蒙计划的整体管理,教育局亦协助居住在保护区的学生和就读在北岛以外教育机构的学生。 此外,教育局每年皆会举办不同的活动使部落成员有受教育的机会,并借由通过证书和奖学金来表彰其教育成就。[14]

  • 教育计划和服务

辅助服务

在每学年的9月30日前,AANDC组织会根据生活在保护区中的学生人数多寡来提供辅助服务基金。这笔辅助基金是为了提供保护区的居民,有能力负担书籍、生活用品和实地考察,以及日后的毕业服装、学费等。[14]

书籍和用品

父母可以为孩子申请、注册公立或私立部落学校的用品。注册并就读小学的学生,每位将获得75美元的补助金。 对于注册并就读高中的学生,每学期也将获得75美元。

实地考察

倘若预算充裕时,参加与学校有关的实地考察的学生可以申请经济援助金,用以补助餐费和其余相关的杂费。[14]

毕业

提供300美元的毕业津贴,以帮助应届毕业生购买毕业帽,和正式的毕业典礼服装。此外,在年末典礼上亦向7年级和12年级的毕业生颁发毕业礼物和100美元的毕业奖金,以及补助150美元让毕业生拍摄毕业纪念照。[14]

经济支援

在每学年的9月30日前,AANDC组织会根据生活在保护区中的学生人数多寡来提供经济支援基金。然学生必须上课时间须达规定的75%,才有资格获取每月学校津贴。[14]

各年级学生每月经济支援
年级(加拿大)  每月费用($/月)
8-10年级 $ 10 /月 
11年级 $ 20 /月 
12年级 $ 30 /月 

学生支援计划

夸夸嘉夸的印地安部落组织通过一个计划,向符合资格的学生提供资金用以支援中学后的升学计划。有注册、就读大学且符合资格的学生能获得以下支援:书籍和生活用品、生活津贴、旅行和学费,学生可以借由填写意向书和中学后支持计划申请书来申请资助。[14]

产业经济与生活

[编辑]

产业经济

[编辑]

早期的经济型态为无货币的以物易物,此种方式盛行于夸夸嘉夸各氏族间,甚至拓展至相邻的土著民族,如尖沙咀特林吉特努查努阿特萨利甚[15]

夸夸嘉夸族人拿着象征权位富贵的羊毛毯

夸富宴的出现

[编辑]

随着时间的流逝,夸富宴的出现让夸夸嘉夸族的经济型态迈入新阶段,其财富的展示不再是早期单纯的以物易物,而有社会意义的赋予。在夸富宴中,宴会主人把大量物品和财产拿出来分给宾客,分发的物品表面是实物的交换,然实质则为非物质的声望以及社会地位的巩固。[16] 此种再分配的交换制度同时也确保物品的生产以及分配的持续,使夸夸嘉夸族的经济产业有了不同以往的全新面貌。[17]夸富宴的“礼物”在19世纪通常是毯子、毛皮、武器和奴隶,20世纪时则为珠宝、铜器。[18]

加拿大法律于1884年禁止夸富宴的举办,英属哥伦比亚省的部落瞬间失去了长久以来的仪式,20世纪初美国政府也宣布夸富宴为非法行为后,太平洋西北部的部落相当绝望。然而在1934年美国颁布《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1]和1951年《印第安人法案》[2],合法恢复此仪式的举办。至今夸富宴仍是当今西北太平洋印第安人生活的主要特征。[18]

夸富宴的基本程序大致相同。宗族首领会与各氏族中年长者进行协商,同意举行后确定日期,随后开始准备。 除了准备足够的食物以款待宾客,还需要在礼物上雕刻象征酋长的图像。酋长的雕刻师通常住在酋长的家里或附近,以了解酋长喜好及酋长的氏族图腾,以便及时快速的雕刻礼物[18]前置作业准备充足后,酋长和氏族家人们穿最好的长袍和头饰,站在沙滩上唱歌跳舞,迎接远方驶来满载宾客的独木舟。在款待宾客期间,各方以家族为单位的“舞团”要准备多项表演(跳舞歌唱或戏剧表演),如果观众反应热烈,家族里每个人都能享受荣耀[18]

奥克拉荷马市声援停止空转的两名女子

货币的出现

[编辑]
  • 羊毛
    • 到了欧洲殖民主义时代,羊毛毯成为夸夸嘉夸社会的通用货币,并建构初步的贷款利息系统。[17]

① 学者们提出,在与欧洲人进行贸易之前,族人从沿河获取铜矿[19] ,但这尚未证实,不过可以确信的是,夸夸嘉夸透过哈德逊湾公司与欧洲人接触后,铜才开始大量涌入族人的经济社会。与其他西北太平洋诸多部落一样,夸夸嘉夸高度重视铜,其原因极大可能是出于仪式目的,夸夸嘉夸人将铜打成薄片或板状,绘上神话人物后,用于装饰木雕,或为了彰显社会地位、显赫自身声望而保留。另外,除了铜矿,夸夸嘉夸族也运用与欧洲交易而来的制硬币,制成精美的手镯饰品。[17]

② 在市场交易的系统中,铜的价值是由交易的羊毛毯的数量来定义[17],购买者在市场上,若能够以较先前售出价更高的价格,购买同一块铜,被认为是有声望的。[17] 而在夸富宴中,铜片做为标物,各方首领将对这些铜片竞标,出价最高者可购入铜片,如果夸富宴主人失去其他昂贵的东西后仍持有铜片,那么在社会中,他将被赋予极高的声望——有钱且德高望重[17] 。此外,在社会中阶层较高的人,通常名字含有“ Kwak'wala”一词(表示“铜”),来显示自身的社会地位[17]

③ 铜除了彰显社会地位,另外在切割仪式中,也被大量运用。[17]铜的切割仪式顾名思义,即是公开破坏铜板,该行为的宣战意味浓厚,如果对方无法破坏等值或更高价值的铜板,对方将感到相当羞耻。此切割仪式自1950年代后停滞未举,直到2013年后,首席布迪克(Beau Dick),配合加拿大原住民运动团体“停止空转”(Idle No More) 的一部分,切割仪式才再度兴起。2013年2月10日,布迪克在英属哥伦比亚省立法机关的草坪上,进行久违的切割仪式,借此羞辱敌对的加拿大改革党议员斯蒂芬哈珀 (Stephen Harper) 。[20]

夸夸嘉夸族的房屋与门前的图腾柱

生活

[编辑]
  • 屋舍建筑

夸夸嘉夸人用高防水性的雪松木建造住屋,长度在50至100英尺(15至30 米)之间,一间屋舍可容纳大约50人,通常同一氏族会住在一起,另外在入口处,放置刻有动物、神话人物、家徽的图腾柱,与萨满信仰相互结合。

  • 服饰
夸夸嘉夸人的雪松制独木舟

夸夸嘉夸人的服装与配备除了随季节更迭而有不同面貌,也随场合而有所不同。 夏季,男人除珠宝外不穿任何衣服,在冬天,男性通常保持身材丰硕,用自己的脂肪保暖,女性在则穿软化的雪松裙,并戴雪松帽或披羊毛毯。 在战斗中,战士穿着红色的盔甲、头盔,以及由雪松制成的后膛[3]。在仪式中,脚踝戴雪松树皮制成的脚环。

  • 交通工具

夸夸嘉夸人与其他沿海住民类似,倚海而生,水上交通工具是相当重要的的。最主要为雪松制成的独木舟,其大小不一,最大的从远洋贸易用的长途航行,到较小的独木舟,供短距离的交通往来,远程独木舟通常配有水牛毛皮,以防寒冬。

信仰与习俗

[编辑]
夸夸嘉夸 Sisiutl 面具

创世神话

[编辑]

夸夸嘉夸的创世神话指出,世界是由一只飞翔在水面上的乌鸦所创造的,它没有地方能降落,于是决定将卵石投入水中来创建岛屿。之后它也创造了树木和草丛,经过几次的失败后,它用木头和泥土制成了第一个男人和女人。

  • Tseiqami ,冬天舞季的领主雷鸟是一种巨大神鸟,其翅膀拍动会引起打雷、眨眼会引起闪电。雷鸟的对手是夏季的精神代表 Qaniqilak ,他被认为是海神 Kumugwe , Kumugwe 是“海底酋长”的名称。这个潮汐之神与铜的制造者赐予的财富和超自然宝物,使许多夸夸嘉夸家庭得到了保佑。
  • Sisiutl 是一只巨大的三头海蛇,一眼就能将敌人变成石头。有时会以他的外表雕刻出家屋的横梁。当 Sisiutl 将自己变成一艘不败的战争独木舟、或是能够抵抗所有危险的魔法腰带时,受到保佑的祖先通常能得到它的帮助。
  • Dzunukwa 是一种食人巨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形态。在多数的传说中,女性形态是最常见的,她会吃孩子并发出“呼!呼!”的哭声或模仿祖母的声音来吸引孩子,不过孩子常常会战胜她,有时杀了她、拿走她的宝物而没有被吃掉。
  • Bakwas 是幽灵之王,他是一个绿色小精灵,脸庞瘦得像只有骨架,但有着弯曲的长鼻子。他在森林中出没,试图将生者带到死者的世界。在某些神话中,他是 Dzunukwa 的丈夫。
  • U'melth 是为夸夸嘉夸族人带来月亮、火、鲑鱼、阳光和潮汐的乌鸦。
  • Pugwis 是一种有着像鱼的脸和大门牙的水生生物。

Hamatsa 仪式

[编辑]

Hamatsa 是法兰兹·鲍亚士认为的夸夸嘉夸四个秘密结社之一, Hamatsa 青年男子的成年礼仪舞蹈被称为“食人族”仪式。 在冬天有个为期四天的复杂舞蹈,用来接纳 Hamatsa 的新成员, Hamatsa 的舞者代表着 Baxbaxwalanuksiwe (世界北端的食人族)的灵魂,可以变成各种食人鸟,而且身上遍布着嘴巴。Hamatsa 的新加入者被 Baxbaxwalanuksiwe 所占有,在 Hamatsa 仪式的第一天,新加入者被引诱出森林,并被带到大房子中以进行驯服。

艺术

[编辑]
来自鲍亚士夸夸嘉夸印地安人社会组织与秘密会社 (1897)一书,对于夸夸嘉夸面具的素描。头骨形状的木雕悬挂在面具下方,这些木雕代表着Bakbakwalinooksiwey的一个食人鸟类助手。

工艺品

[编辑]

夸夸嘉夸的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木制品制成的,包括面具、雕像、摇铃、储物盒、食物容器到大型图腾和房屋立柱等各式各样的物品,且几乎所有工艺品都多少会涂上一些颜料。

面具

[编辑]

面具是夸夸嘉夸艺术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舞蹈中,用来描绘舞者所要表达的特质。因此,有各式各样的面具用来描绘神话人物、动物、大自然的力量等等。有些面具上会有羽毛和“头发”的装饰,通常是使用动物的皮毛或是雪松树皮来呈现。以下为一些重要的面具类型:

戴着 hamatsa 面具的舞者,由 Edward S. Curtis 摄影, 1914
夸夸嘉夸变形面具
  • Hamatsa(“乌鸦食人族”)面具是以乌鸦的形式雕刻[21],并带有细长或弯曲的喙,也有在同一面具上使用两个或多个乌鸦头的“多重面具”。而雪松树皮通常用在 Hamatsa 面具周边作为“鬃毛”。
  • TsonokwaDzunuk'wa (“森林中的狂野女人”或“巨人”)是由凌乱的头发和凸出的嘴唇制成的,她有着大眼睛、胡子和凹陷的脸颊。[22]
  • Komokwa(“富人”、“海洋的首领”)是用来代表海洋的面具,特征包括鱼眼、鳃裂、鳞片,偶尔还会有海鸟的冠用来装饰。在鼻子和脸颊周围可以发现一些圆孔或有颜色的圆圈,它们被解释为气泡、章鱼触手的吸盘、或是海葵[23]
  • Bookwus(“森林中的野人”)面具刻有深邃的眼睛、钩状的鼻子,且有类似人类头骨的特征。Bookwus (也称为 bukwús 或 bookwuu )生活在溪流附近或森林的边缘,收集溺水者的灵魂。他的面具通常是绿色、棕色或黑色。[24]
  • NoohlmahlNulamal (“傻瓜”)面具描绘了 Hamatsa 所派遣的暴力丑角,很容易从流着鼻涕的浮夸鼻子跟滑稽扭曲的表情辨认出他们。[25]
  • 太阳 面具通常是圆形的,中间有着鹰状的图案,边缘的木头象征着太阳发出的光芒。太阳面具通常涂成白色、橘色和红色,面具的脸部有时候会用扁平的[26]
  • 月亮 面具往往描绘出具有羽毛或喙等乌鸦特征的年轻男性。满月新月的面具都有,因此面具有时候是完整的圆形,有时是涂有新月型的圆形。[26]
  • 回声 面具象征着言语和腹语,这些面具的特征是有一组通用的发话筒,每个都是可拆卸的雕刻物件,这些物件被插入面具体的嘴唇区域,且每一个都代表不同的声音。[26]
  • 变形 面具是种复杂的面具,用来描绘神话人物双重的性质。这种面具用在舞蹈中,舞者借由一系列的细线来“打开”面具,露出第二个形象,通常是隐藏在动物外表里的人类面具。变形面具由好几个部分所构成,外部聚集在一起形成动物或神话的形态,然后向两侧分开以显露出内部的面具。

珠宝和金属饰品

[编辑]

夸夸嘉夸的珠宝包含手环、手镯、项链、鼻环和唇环等,珠宝的制作则使用鲍鱼壳、石头、象牙和木头。和欧洲移民的来往带来了黄金和白银,这些黄金和白银也被锤打成各种形状,而银饰和金饰上常刻有图案和神话人物。此外,也有发现木制发簪。而高阶人士的衣服上会佩戴着各种尺寸的,这些铜象征巨大的财富,也能分成小块在夸富宴上赠送。

舞蹈

[编辑]

舞蹈是夸夸嘉夸族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许多仪式中都能看到,由于相当重要,因此各种舞蹈都必须被仔细地准备和演出。部落里的特定成员会被指派去勘查特殊的舞蹈,以查看是否被演出得令人满意,错误或表现不佳的舞蹈可能会带来地位的丧失或严厉的惩罚,可能需要举办夸富宴来重新取得声望。

Tsetseka 舞者

Tsetseka

[编辑]

Tsetseka (“超自然季节”或“冬季仪式”)也许是夸夸嘉夸文化中最重要的舞蹈仪式[27],这个词来自于 Heiltsuk 语言中的“萨满”一词,用来代指冬天。整个季节都被认为是超自然的,反映在这段时间内的各种仪式中。 Tsetseka 舞是由专责的官员来精心策划的[28],即将参与舞蹈的新手会为仪式做好精心的准备,包括接受舞蹈、戏剧表演和适当哭泣的指导。复杂的道具和舞台幻象会被准备好,像是用于魔术的隐藏绳线和地道、以及在屋顶上模拟神话鸟的撞击声等等。[28]整个行动会延伸出舞蹈室之外,因为这些行动是有计划地将新手引导进入仪式中。在一个例子中,一位新手乘着独木舟抵达,却在意外中淹死了,而这个淹死的人像实际上是用来代表新手的木雕。[28]在 Tsetseka 期间,整个夸夸嘉夸的生活空间变成了一个现场剧院,恐怖、戏剧、幻觉和喜剧等都被充分地发挥,来营造出特殊季节的氛围。而其中,Hamatsa 仪式是 Tsetseka 季节中最重要的舞蹈。在 1951 年由 William Heick 执导的纪录短片 Dances of the Kwakiutl 中,可以看到 1950 年在英属哥伦比亚省鲁珀特堡(Fort Rupert)的夸夸嘉夸族人进行 Hamatsa 仪式的画面。

音乐

[编辑]

音乐是夸夸嘉夸族人的古代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时主要用于典礼和仪式中,其基础是打击乐器、以及摇铃和口哨声等。为期四天的 Klasila 节是歌舞和面具的重要文化展出,通常在 tsetseka 来临前或是冬季举行。

现况

[编辑]

著名人士

[编辑]
  • 王州迪(Jody Wilson-Raybould),政治人物
  • Joye Walkus,夸夸嘉夸语老师
  • Sonny Assu ,艺术家
  • Calvin Hunt ,木雕师
  • Henry Hunt ,木雕师
  • Richard Hunt ,艺术家
  • Tony Hunt Sr. ,艺术家
  • Beau Dick ,艺术家
  • David Neel ,作家、艺术家
  • Ellen Neel ,木雕家
  • Mungo Martin ,艺术家
  • Quesalid ,作家
  • Willie Seaweed ,木雕师
  • James Sewid ,作家
  • Spencer O'Brien ,单板滑雪运动员
  • Marianne Nicolson ,艺术家

注解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Canadian Encyclopedia. Kwakiutl Language". [2020-06]. 
  2. ^ Canadian Encyclopedia. Kwakiutl Geography". [2020-06]. 
  3. ^ Boas, (1925) vol. 3, pp 229-30.
  4. ^ Duff Wilson, The Indian History of British Columbia, 38–40; Sessional Papers, 1873–1880.
  5. ^ Canadian Encyclopedia. Kwakiutl Colonial History". [2020-06]. 
  6. ^ Raibmon, Paige. "Theatres of Contact: The Kwakwak'wakw Meet Colonialism in British Columbia and the Chicago World's Fair". Canadian Historical Review 81: 2(June 2000):157-191.
  7. ^ Hare, Jan; Barman, Jean. Good intentions gone awry Emma Crosby and the Methodist mission on the Northwest Coast. Vancouver, BC: UBC Press. 2006. ISBN 978-0-7748-1270-2. 
  8. ^ Kelm, Mary-Ellen (编). The letters of Margaret Butcher: missionary-imperialism on the north Pacific Coast. University of Calgary Press. 2005. ISBN 978-1-55238-166-3. 
  9. ^ Mothers of a Native Hell. [27 May 2012]. 
  10. ^ Figure 2: Photo 2. Margaret Wilson Frank, daughter of Emily Hunt and David Wilson, granddaughter of Lucy Homikanis and George Hunt. Identified by Edward S. Curtis as "Tsawatenok girl, Kwakiutl Indian." 1914. (Also on the cover of this issue.) Photo by Edward S. Curtis, 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Edward S. Curtis Collection, no. 3567. - Scientific Figure on ResearchGate
  11. ^ The Kwakwakaʼwakw, Curtis, and the Making of In the Land of the Head Hunters
  12. ^ Bruchac, Margaret M. - My Sisters Will Not Speak: Boas, Hunt, and the Ethnographic Silencing of First Nations Women.
  13. ^ Joseph Masco, "It is a Strict Law that Bids Us Dance": Cosmologies, Colonialism, Death, and Ritual Authority in the Kwakwakaʼwakw Potlatch, 1849 to 1922, 48.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Kwakiutl Education Department. Kwakiutl Education. [2020-06]. 
  15. ^ Hawthorn, A. (1988) pp. 33
  16. ^ Hawthorn, A. (1988) pp. 33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Hawthorn, A. (1988) pp. 35
  18. ^ 18.0 18.1 18.2 18.3 Kwakiutl Band. Kwakiutl Culture. [2020-06]. 
  19. ^ Hawthorn, A. (1988) pp. 173
  20. ^ Judith Lavoie. First Nations chief to perform rare shaming rite on legislature lawn today. Victoria Times Colonist. 9 February 2013 [10 February 2013]. 
  21. ^ Shearer, p. 54
  22. ^ Shearer, pp. 40-43
  23. ^ Hawthorn, A. (1988) p. 185
  24. ^ Shearer, pp. 17-81
  25. ^ Shearer, p. 77
  26. ^ 26.0 26.1 26.2 Hawthorn, A. (1988) p. 27
  27. ^ Penney, p. 159
  28. ^ 28.0 28.1 28.2 Hawthorn, A. (1988) p.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