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民国大专青年联吟大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大专青年联吟大会,一般惯称“大专联吟”,由财团法人陈逢源先生文教基金会主办,曾为台湾大专青年最盛大的古典诗创作及诗词吟唱竞赛,由1983年起,至2002年止,每年由各大学中文学系轮流承办,共计举办二十届。

缘起

[编辑]

为纪念台湾前辈诗人陈逢源,其女郭陈璧月、林陈秀蓉各捐款新台币五百万元,于1983年成立财团法人陈逢源文教基金会,为承继陈氏遗志,发扬台湾传统诗学,鼓励古典诗创作,于基金会成立当年,开始举办中华民国大专青年联吟大会,并印制《溪山烟雨楼诗集》、《袖珍诗韵》传布于诗坛。

比赛方式

[编辑]

创作

[编辑]

大专联吟比赛分创作及吟唱二组,第一、二届创作比赛规则较为宽松,允许当场讨论,亦得由教授修改后缴卷。第三届以后,仿照考试,限定个人教室、座位,分派监试人员,除大会所发予每名参赛者《袖珍诗韵》、平仄谱入声表、两读表、四声相承表外,现场备有《广韵》与辞典公用,其馀参考书目则禁止携带入内。

比赛分两日,首日试七言律诗一题,次日试七言绝句一题。皆于赛前三十分钟,召集各校学生代表公开抽题,于现场所备名家诗集中拟题,依数字随机抽定,并当场抽出所限诗韵。一如民间传统诗社击钵惯例,限题、限、限韵、限时比赛。由参赛者将作品腾录于两份诗卷之上,一份为评审用卷,编号弥封后送评;一份则为展览用卷,于赛后于试场外揭示展出,供诗友评览。

创作评审分初、决二审,一审检查格律正误,如有重大违犯,则迳予淘汰。复审则聘任诗人、大学教授担任评审词宗,选出前一百名。

吟唱

[编辑]

大专联吟吟唱比赛,于比赛第二日日下午举行,早期仍属表演、示范赛性质,第四届列为正式比赛。除演唱人员外,可搭配器乐或录音。比赛采团体吟唱模式,以传统曲为限,每队六至八分钟。取前五名及最佳舞台设计奖、最受欢迎吟唱团队等。

年度杰出青年诗人奖

[编辑]

于2000年第十八届起,新设年度杰出诗人奖,参赛者自行编选三十首作品参选。

历届得奖者

[编辑]
  1. 2000年:国立中正大学李知灏
  2. 2001年:东吴大学李皇志
  3. 2002年:东吴大学王凌莲、国立中山大学许舜杰

发展与影响

[编辑]

大专联吟举办以来,便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简锦松负责筹划运作,除主办大学外,后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财团法人古典诗学文教基金会高雄市古典诗学研究会亦投入协办。大专联吟逐渐成为台湾各大学中文学系、古典诗社团年度重要活动。

许多青年古典诗人都曾参与大专联吟活动,并持续创作,如曾获得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古典诗词奖项的陈宗伟 (民国 84 年度)、杨维仁、陈建男、林晓筠、丁国智、曾家麒等皆曾获得大专联吟创作奖项。

大专联吟推动诗词吟唱甚力。台湾早期仅台湾师大南庐吟社定期举行吟唱公演,民间诗坛吟唱仍多属临时表演或联谊性质,经大专联吟推行,各校极力改变表演形式及研究曲谱,除原本流传曲谱、地方吟调戏曲曲调外,晚期更加入中国大陆新创曲谱,甚至由参赛者自行度曲等。

大专联吟停办后,亦有少数中文系举办类似的吟唱竞赛,然而已难恢复当年盛况。许多大学古典诗社,亦因缺乏表现舞台,失去动力,相继停社。

2004年起,各大学诗社开始自主合办“全国大专古典诗词吟唱大赛”,由于规模不如大专联吟盛大,又称“小联吟”,第一届于2004年5月由淡江大学主办,第二届于2005年12月由彰化师范大学主办,第三届于2007年5月由东吴大学主办,到2008年5月华梵大学主办第四届后停止办理。

各届举办学校

[编辑]
  1. 第一届: 财团法人陈逢源先生文教基金会(台湾大学侨光堂)
  2. 第二届: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3. 第三届: 国立台湾大学
  4. 第四届: 国立政治大学
  5. 第五届: 淡江大学
  6. 第六届: 辅仁大学
  7. 第七届: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8. 第八届: 国立台湾大学
  9. 第九届: 国立政治大学
  10. 第十届: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1. 第十一届:东吴大学
  12. 第十二届:国立中山大学
  13. 第十三届:国立政治大学
  14. 第十四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5. 第十五届:东吴大学
  16. 第十六届:中国文化大学
  17. 第十七届:国立中山大学
  18. 第十八届:中国文化大学
  19. 第十九届:东吴大学
  20. 第二十届:东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