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亨利·提密安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亨利·提密安卡
Henri Temianka
1987年的提密安卡
音乐家
出生(1906-11-19)1906年11月19日
逝世1992年11月7日(1992岁—11—07)(85岁)
职业小提琴家
音乐类型古典音乐

亨利·提密安卡(英语:Henri Temianka,1906年11月19日—1992年11月7日),波兰裔美国小提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者[1]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提密安卡出生于苏格兰格里诺克一个犹太裔波兰人的移民家庭。提密安卡的早年教育阶段陆续同多人学习,包括:卡雷尔·布利茨(Carel Blitz,1915–23年)、威利·赫斯(1923–24年)、儒勒·布胥里(1924–26年)等,之后则进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就读,拜师弗莱什·卡罗伊习琴。起初,他的音乐视野略显狭隘,弗莱什评价这位学生:“一流的技术,为人有些倦惰。”(1927年语[a][2])“对人性的领悟还赶不上音乐上的成长,这点只能留待时间了。”(1928年语[b])不过,随著他的用功与累积,提密安卡渐渐成长为弗莱什眼中理想的演奏家、音乐家[3]。这段期间,提密安卡的演奏亦受伊萨伊蒂博胡伯曼英语Bronisław Huberman等人影响、启发。此外,他向阿图尔·罗津斯基英语Artur Rodziński学习指挥,并成为柯蒂斯最早取得指挥专业的毕业生之一[4]

职业生涯

[编辑]

1928年,提密安卡在纽约完成初登场,《纽约时报》赞为“多年未见的完美演出”。这之后,提密安卡返回欧洲,在各个主要国家巡回演出,很快便稳固了当代最佳演奏者的名声。与他合作的指挥包括:蒙特巴比罗利鲍尔特莱纳伍德塞尔克伦佩勒米特罗普洛斯斯坦伯格等一线指挥家。1935年,于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位列第三[c]。是年他与作曲家布里顿普罗科菲耶夫佛汉·威廉斯皆有来往。1936年,“提密安卡室内乐团”(Temianka Chamber Orchestra)在伦敦创立。1937–38年间,提密安卡短暂地担任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英语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首席小提琴一职,1941–42间则转任匹兹堡交响乐团英语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首席小提琴。之后,同许多当代音乐家一般,其职业生涯因二战的发生而被迫中断。

1945年,提密安卡与钢琴家阿尔图尔·巴尔萨姆英语Artur Balsam卡内基大厅共演。1946年,与伦纳德·沙尔英语Leonard Shure合作全本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演出。同年,他创办了帕格尼尼四重奏英语Paganini Quartet[d]。在接下来的45年间,其演出场次超过3,000,足迹则遍布卅国,当中的一大部分演出集中于洛杉矶地区[e]。1960年,提密安卡担任著名的奥海音乐节英语Ojai Music Festival总监,并创设了加州室内乐团英语California Chamber Symphony[f]。1962年,他与艾萨克·斯特恩演出莫扎特协奏交响曲英语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Viola and Orchestra (Mozart)》,提密安卡担任中提琴独奏[g]

教师身分的提密安卡拥有众多门生,著名者包括:利奥·柏林(Leo Berlin,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妮娜·博德纳(Nina Bodnar,1982年蒂博国际小提琴大赛首奖)等人。晚年的提密安卡持续在美国及海外学校讲学,他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长滩州立学院(后来的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皆有教职[h]

1992年,提密安卡于洛杉矶逝世,享年85[1]

作品

[编辑]

商业录音

[编辑]

提密安卡灌录的录音横跨LP与CD年代,当中又以室内乐作品为大宗:维尼亚夫斯基舒伯特舒曼席曼诺夫斯基萨拉萨蒂圣桑阿连斯基西贝柳斯布里奇拉罗丹第杜卡格里格德弗乍克柴可夫斯基贝多芬海顿莫扎特布里顿德彪西拉威尔希纳斯特拉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皆在列,可见其曲目跨度之广。

此外,提密安卡也曾客串管弦乐演奏,于1941年与莱纳、皮亚季戈尔斯基合作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

著述

[编辑]

提密安卡亦是一名笔健的作家,在各类期刊如《Instrumentalist》、《The Strad》、《读者文摘》、《立体声评论》、《音乐美国》(Musical America)等刊物所发表的文章与评论,推估超过100篇之多。

1973年,自传《面向音乐》(Facing the Music)出版[5]

获奖与荣誉

[编辑]
  • 留声机唱片奖,1947年(演奏贝多芬《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
  • 杰出教师奖,美国弦乐教师协会,1970年
  • 杨百翰大学“富兰克林·哈里斯奖”(Franklin S. Harris Fine Arts Award),1977年
  • 法国二等艺术与文学勋章(Officier des Arts et des Lettres),1979年
  • 荣誉博士,佩珀代因大学,1986年
  • 杰出贡献奖,美国弦乐教师协会,1989年

此外,2017年3月3日,“亨利·提密安卡档案馆”(Henri Temianka Archives)在查普曼大学正式营运,馆藏包括逾3,700封书信、相片、节目单等书面档案。201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展开了提密安卡生前演奏影音的修复计画,并设立了专属的研究单位[6]

评价

[编辑]
无暇的技术、纯净的表现力、有力且兼具优雅的诠释。—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1980年

轶事

[编辑]
  • 提密安卡的用琴包括1752年制的瓜达尼尼小提琴、1727年制的斯特拉迪瓦里“科希奥伯爵”(帕格尼尼四重奏时期使用)等名物。
  • 战时,由于其杰出的语言能力[i],提密安卡于美国战情办公室(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担任机敏文件的转译工作[7]。1941年,提密安卡成功自法国居尔斯的纳粹集中营中营救其双亲,此次行动便得利于他在美国军方的人脉,以及犹太移民救助协会英语HIAS、国际友人的协助。相关的故事在提密安卡个人的第二本著作《Chance Encounters》中,有详尽的图文叙述(按:此书尚未正式出版)。

注释

[编辑]
  1. ^ 原文:"Was brought over by me. First class technical talent, somewhat sleepy personality, has still to awake."
  2. ^ 原文:"His violinistic personality is for the moment still above his human one. Life shall be his best teacher in this regard."
  3. ^ 当届的首奖属吉娜特·内弗所有,第二名则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相关的历史请参维尼亚夫斯基.com
  4. ^ 该团的演奏用琴是一组由小至大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他们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演出全本贝多芬四重奏(1946–47年间)。值得一提的是,一组完整的斯特拉迪瓦里四重奏实属罕见,该组用琴后来亦陆续由东京四重奏日语東京クヮルテット哈根四重奏等团体所使用。目前,克雷莫纳四重奏义大利语Quartetto di Cremona是该组乐器的持有者。
  5. ^ 在洛杉矶地区举行的演出中,提密安卡以独奏家、指挥等不同身分登台,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是他特别喜欢的曲目之一,曾与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谢林等人合作演出。提密安卡也热中于室内乐演出,曾与莉莉·克劳斯英语Lili Kraus鲁道夫·费库斯尼英语Rudolf Firkušný等钢琴家合作。特别的是,乔治·塞尔曾经以钢琴家的身分与提密安卡携手演出。此外,在提密安卡宅邸所举行的私人演奏会中,也有海菲茨斯特恩西格提普里姆罗斯英语William Primrose皮亚季戈尔斯基雷波尔的出席,可说是当代一线演奏家的沙龙活动。
  6. ^ 该团的活动中,最值得一书的是担任指挥的提密安卡打破了传统,直接向台下的听众讲话,后来这个系列的演出理所当然地被称为《Let's Talk Music》。此外,加州室内乐团对儿童音乐教育亦不遗馀力,固定前往当地医疗、监狱与启聪学校等机构进行义演。
  7. ^ 除了与斯特恩共演外,也曾以小提琴独奏身分与普里姆罗斯合作同曲。
  8. ^ 1960–64年间于圣塔芭芭拉,1964–76年间于长滩。
  9. ^ 英语之外,提密安卡还能流利使用法语、德语和荷兰语。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1. ^ 1.0 1.1 Henri Temianka Is Dead at 85; Violinist and Founder of Quartet. The New York Times. 1992-11-10 [202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英语). 
  2. ^ Archive of Henri Temianka's personal correspondence and papers, 1926 - 1992, owned by the author.
  3. ^ C. Flesch, The Memoirs of Carl Flesch, with foreword by Max Rostal, (Rockliff Publ. Corp., 1957).
  4. ^ Overtones, The Monthly Publication of 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Philadelphia, PA, November, 1930.
  5. ^ Henri Temianka, Facing the Music, David McKay Company, Inc., New York, 1973.
  6. ^ 存档副本. [202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9). 
  7. ^ M. Campbell: "An Art, a Celebration and a Discipline", The Strad, (1993), 32–4 [obituary].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