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形玉耳饰
外观
人兽形玉耳饰,或称人兽形玉器、人兽形玉玦,是见于台湾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由于造型上具有器孔与缺缝加上出土资料的佐证,学者大多认为是用作耳饰[1][2]。其主要形制为下方雕凿两个并立人形,双手叉腰且双腿分开,头部顶著一个类似猫科或猪、鹿科动物的兽形,兽足与人形头部相连。除了双人兽形之外,偶见单人兽形及多环形等变形,整体而言,人兽形玉耳饰罕见于台湾以外,是十分独特的形式[3]。
发现纪录
[编辑]人兽形玉耳饰全台可见,但以北部及东部为多,主要发现于卑南文化、花冈山文化、圆山文化、丸山文化等,目前计有9处遗址41件纪录[4][5]。包含:台北芝山岩遗址14件、台东卑南遗址6件、花莲石梯坪遗址1件、花莲港口遗址4件、花莲大坑遗址1件、宜兰丸山遗址11件、屏东Chula遗址2件、台南三宝埤遗址1件、新北十三行遗址1件。
指定国宝
[编辑]目前仅有1件于1984年于卑南遗址出土的人兽形玉耳饰于2012年被指定为国宝[6],文资名称为“人兽形玉玦”,此件国宝出自卑南遗址石板棺,同时伴随出土之陪葬品尚有矛镞、管珠、锛凿形器等109件,推测为复体葬之大型棺葬[7],其年代约在距今2,800至2,300年前。
本件国宝以透雕方式雕凿出人形,人形立于横板上且横板带有乳突;兽首及兽尾上扬,然陪葬前兽身已断裂,断裂处两端各见一修补孔。量测资讯显示本件标本约长69mm、宽39mm,厚4.5mm,重17g[7]。
学者认为其兽形可能象征著部族起源的祖灵动物或图腾[7][8],或者代表著猎物丰收、凯旋而归的象征[5]。
参考资料
[编辑]- ^ 宋文薰; 连照美. 〈臺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玦耳飾〉.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1984, (44).
- ^ 刘益昌. 人獸形玉玦. 台湾大百科全书. 文化部.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 ^ 何传坤. 台灣考古誌: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人獸形玉器.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0).
- ^ 江美英. 〈台灣出土玉器的技與藝-兼談古物分級〉 (PDF). 《美学与视觉艺术学刊》: 77-94.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23).
- ^ 5.0 5.1 黄翠梅. 〈玉見史前臺灣-側身動物形突玉玦和人獸形玉玦〉. 《前世今生台湾玉》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20.
- ^ 人獸形玉玦. 国家文化资产网.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2).
- ^ 7.0 7.1 7.2 夏丽芳. 〈人獸形玉耳飾〉. 《发现》史前馆电子报. 2003-07-01, (14)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3).
- ^ 叶美珍. 〈臺灣東海岸出土獸形玉飾初步研究〉. 《2009南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