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削藩政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削藩封建制度君主为了巩固自身权利而收回藩王藩镇诸侯军阀地方政权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著手实施的政策。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

汉朝

[编辑]

刘邦建立汉朝后,推行“郡国并行制”,除了皇帝直属的“王畿”以外,并将其他的领地分封给各个兄弟成为诸侯王;而刘邦驾崩后,吕后家族发动“诸吕之乱”,虽被平定,但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引起祸根。

汉景帝晁错之言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将诸侯封地在其死后分封各子,而不再由一个王子继承,造成诸侯数量大幅增加但各人的封地面积则大大减小,于是有效削弱了地方势力。

晋朝

[编辑]

淝水之战后,晋孝武帝司马曜拜自己的亲弟弟司马道子为司徒、录尚书事,委以朝政大任,排挤把持朝政并占据扬州战略要地的陈郡谢氏家族。司马道子与太原王氏家族的王国宝等人联手谤毁谢安,迫使谢安离开朝廷,出镇广陵。不久,晋孝武帝又乘谢安派出的北伐军被慕容垂击败之机,削夺谢安的军权,任命司马道子为扬州刺史、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原来谢安卫将军府的文武部属皆拨入了骠骑将军府。再后来,谢安之侄谢玄的北伐军在中原因丁零翟辽的势力而陷入胶着,谢玄上疏谢罪,朝廷于是就作慰问并让他还镇淮阴,不久又改任他为会稽内史。陈郡谢氏的势力因而被大大削弱,东晋皇室的中央集权一度得到了切实的加强。

但是,由于司马道子放肆弄权、贪腐无度,招致许多朝臣的不满,晋孝武帝担忧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朝臣的支持,于是以外戚王恭为青兖二州刺史、殷仲堪为荆州刺史、郗恢为雍州刺史,以他们作为外援抗衡司马道子的势力。司马道子于是升王国宝为中书令、中领军,又引王国宝堂弟王绪为心腹,主相之间朋党相争,最终引发了王恭之乱,使得一度振兴的皇室势力再度被削弱,给了野心勃勃的桓玄以可乘之机。

刘宋

[编辑]

宋孝武帝刘骏是一个颇有作为、积极改革制度的皇帝。他加强中央集权,撤除“录尚书事”职衔,并分割州、郡以削弱藩镇实力。454年7月28日,因扬、荆二州地大兵多,刺史易生异志,宋孝武帝下诏分割扬州、浙东五郡为“东扬州”,并由荆、湘、江、豫四州分割出八郡,划归“郢州”,荆、扬二州自此削弱;撤除“南蛮校尉”一职,戍兵移镇建康,增强京师武备。同年,宋孝武帝因刘义宣叛乱,有意削弱诸王侯权势,江夏王刘义恭于是奏请裁损诸王侯车服器用、乐舞制度九条,宋孝武帝准奏后,更另有司增订至二十四条,全面抑制藩王地位,威福独专。宗王兄弟中只有七弟刘宏被亲爱重用。宋孝武帝同时重用江东寒门沈庆之与伧荒北人柳元景,依照两人的功绩,先后提拔为三公,开启吴兴沈氏与河东柳氏攀升为南朝高门的起始之路,并开创南朝寒门、寒人以军功升为三公的先例。

458年(大明二年),在外放颜竣并处死王僧达后,宋孝武帝欲大权独揽、专擅朝纲,因此除了高门蔡兴宗与袁𫖮以外,从此不再放权给宗王兄弟与高门强族的大臣,专委任幸臣充作耳目,隐刺朝政,形成后代所谓“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宋孝武帝的集权统治也被史书称为“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

唐朝

[编辑]

唐朝立国至唐中宗唐睿宗,几次大型政变如玄武门之变唐隆之变等,多是由诸王拥兵所发动的。

开元年间,唐玄宗以中国地置十节度使,对非宗室将领授兵统辖;又在长安十王宅(后为十六宅),以为诸王子及嗣王居所。唐代亲王自始都会留在十六宅而不领兵,节度使以上的官职也是遥领而已,并不出阁。至此唐朝的军事力量由宗室滑到藩镇节度使手中,最后发生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仅是唐朝150馀年的藩镇割据的开始。

对于由宗室转为异姓将领的藩镇割据,唐朝中央政府依然致力打击。唐德宗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镇节度使死后将职位和土地传给子孙的规矩,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唐德宗早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李惟岳联合淄青节度使田悦起兵叛乱。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节度使,与幽州节度使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又征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关东,打响了武力削藩的战役。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今河北辛集)。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

唐德宗将成德节度使分割为义武节度使和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深赵都团练观察使,然后任命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但是,德宗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王武俊、朱滔等人的不满,形势很快发生逆转。建中三年(782)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德宗的建中削藩刚开始便遭遇严重挫折,最终因“泾师之变”半途而废。

唐宪宗元和中兴消灭了西川刘辟淮西吴元济、淄青李师道等藩镇,迫降了成德王承宗、魏博田弘正、卢龙刘总等河朔三镇,唐朝的中央集权一度得以重振。然而继位的唐穆宗昏庸无能,对投降的河北藩镇处置不当,又使得朝廷委任的成德节度使田弘正被叛将杀害、魏博节度使张弘靖被叛将囚禁,河北藩镇复盛。黄巢之乱后由于朝廷被彻底削弱,就连南方的节度使也不再听命朝廷。唐昭宗又拥以亲王力量重建效忠朝廷的武装部队,但是计划因为劫持皇帝的同华节度使韩建屠杀十六宅亲王又告失败。后来黄巢降将、宣武节度使朱温于藩镇中坐大,初封东平郡王,再封梁王;弑唐昭宗后立唐哀帝,又命蒋玄晖杀尽哀帝兄弟,浮尸九曲池,后朱温篡唐为后梁

终唐一代,藩镇祸患不绝,前期压抑同姓诸侯,后期压抑异姓藩镇。

宋朝

[编辑]

宋朝可能是整个中华帝国削减地方兵权最成功的一个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在天下初定之时,就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赎买方式,用金钱房地产逼退了一同陈桥兵变的将领们,把对军队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中,使得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期内,避免了地方势力坐大,尾大不掉这一困扰帝国的藩镇割据难题,但也造成了宋在国防上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明朝

[编辑]

元朝灭亡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守卫边疆,依制可配备部分数目的部队,朱元璋封燕王朱棣燕京,对蒙古残余势力进行追剿。

朱元璋死后,因皇太子早丧而由皇太孙即位,是为明惠帝,但惠帝过度激进的削减藩王权力,引发诸王不满。后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出兵南京,史称靖难之役,燕王方面均为能征善战之宿将,故而官军节节败退,最终燕军攻入金陵,惠帝不知所终,朱棣以其与宫俱焚而死,为其发丧,自即皇帝位,为明成祖,后下令兴建紫禁城,西元1420年下令迁都北京

朱棣称帝后,采纳高巍的计策,效仿汉武帝的做法“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大量分封现有藩王的儿子为新的藩王,令其封地变得零碎狭小,并将封地位于北方边境和西南边境的宁王辽王、谷王、岷王、韩王等藩王改封到南昌、荆州、长沙、武冈平凉等内地城市。此外还对不遵法度的藩王采取“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太庙废处之”的处理办法,废除了骄横不法的齐王朱榑、谷王朱橞和没有子嗣的安王朱楹、郢王朱栋的封国。

清朝

[编辑]

清初封明朝三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三藩,屏卫西南华南以及东南地区。

清圣祖时期,三藩势力渐大,隐隐有割据之意,圣祖于是决意削藩,三藩由此造反,史称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历年乃定。此外,清朝亦限制八旗兵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