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
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前身是台湾史讲习会,是台湾于1970年代由中国青年救国团、台湾省文献会所成立的组织,旨在告诉参加学员台湾和中国在远古时代相连,以此强调台湾和中国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打击台独思想的用意。[1]1969年10月由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宇清,和省、市文献会合办“中原文化与台湾历史文物特展”,出版“中原文化与台湾”专书,推广台湾与中国关系。特展后,在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王国璠奔走下,获得台湾省文献会主委张炳楠、台湾省立博物馆馆长刘衍支持,创办“台湾史讲习会”,[2]并请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总团部支援,分配大专院校历史系学生参加讲习,并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和台湾省文献会负责。1970年8月,举办为期5天的“台湾史讲习会”,学员皆为历史系学生,聘陈奇禄、林衡道、胡一贯、曾广顺为讲座师资。[3]1973年,该组织改名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并持续办理台湾史主题的暑期讲习,内容有学者演讲、史迹踏查、研究发表、年会活动、出版杂志等,对当时大专学院内几乎无台湾史课程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吸引力。[1]
组织缘起
[编辑]1960年代,因台湾海外人士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日本也有古贺三千雄、池田勇人等学者支持台独,以及岛内有人提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等言论,使得部分人士认为应加强台湾历史教育及研究,并应在大专院校开设台湾通史或台湾研究课程。1969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原文化与台湾”特展,引起社会回响。[3]:422-423后续1970年在救国团执行长宋时选授意下,由北市文献会王国璠发起、台湾省文献会张炳楠主委、台湾省立博物馆刘衍馆长支持下,发起“台湾史讲习营”。[2]该组织发起因素系为回应“台独”分裂主义思想,因而在每年暑期举办二梯次(大专生、国中小教师)暑期讲习活动,意加强推广中国与台湾之关联性。[4]1973年,该组织改名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1973年—1999年),该会以传递台湾和大陆在远古相连,从历史、地质角度,加强台湾和中国不可分的关系,具有打击台独思想的用意。[1]
活动
[编辑]暑期研习营
[编辑]1970年8月,举办为期5天的“台湾史讲习会”,学员皆为历史系学生,聘陈奇禄、林衡道、胡一贯、曾广顺为讲座师资。1973年暑期,在成功大学办理两梯次,第一梯次对象为大专学生,第二梯次为国中小学校长、文史公训老师,救国团乃将“台湾史迹研究会”改名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3]1976年7月,“北”、“中”两文献会同步举办史研会,参加者区分为北市教师组、台湾省大专生组。1979年高雄升格院辖市后,也加入轮值。在暑期讲习会期间,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都编印每年度的《青年自强活动-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讲义》,如1978年冬季编印《台湾史料的收藏与整理》作为该期教师讲座之讲义。[2]:44
中华民国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创设
[编辑]1975年8月,王国璠希望“创设一座专门提供台湾史资料机构,作为社会大众以及史研会会友研究处所”,拟定“中华民国台湾史迹研究中心”计画,获得台北市民政局长杨宝发、救国团总团部执行长宋时选、台湾省民政厅、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支持。1976年台北市、台湾省、高雄市三个文献会及相关单位联合成立“台湾史迹研究中心”,设立于台北市文献会。[2]:45
该中心有三项重要工作:一是发行《史联杂志》,接受各界、学员投稿,由中心的研究组负责;二是创立史迹源流研究会的年会,活动包含:
- 征文比赛,由学员投稿,经评审选出前三名和佳作做论文发表;
- 学员结业后,以各县市为单位组成“史迹小组”,发表该地的史迹勘考;
- 由研究组筹画召开研讨会,如1986年召开“台湾史研究暨史料发掘研讨会”,邀请学者及乡土史家18人,1987年和中国民族学会、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工作室合办,有16篇论文,如乡土史家黄荣洛的《初探‘杀河南兵’事件》。[1]
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如《吴子光全集》、《柏庄诗草》、《诗畸》(击钵吟)。其中《台湾史丛谈》是救国团的台湾史范本,强调台湾及中国地质、文化、血缘密不可分;台湾在《 尚书》中即已载入,强调台人抗清、抗日。由于此书由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传布,具有相当普及性。[1]
影响
[编辑]学者温振华认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虽因对抗台独意识而成立,强调台湾与中国的关系,台湾史也以“乡土史”为名,透过该会活动逐渐在中小学教师中受到一些注意,产生“乡土史等于台湾史”的观念。[4]学者许雪姬认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的活动,让学员透过史迹勘考走入台湾史研究的堂奥,也对台湾史研究的产生贡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