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司马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马(277年—304年3月19日[1]),士度,一字仕庆[2],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其中一王。晋武帝第十七子[3]晋惠帝及楚王司马玮之弟、成都王司马颖晋怀帝之兄、晋愍帝之伯父。八王之乱中,被河间王司马颙部下张方所擒,处以火刑,谥曰长沙厉王

生平

[编辑]

封长沙王

[编辑]

太康十年(289年)受封为长沙王,拜员外散骑常侍。次年晋武帝逝世,司马乂当时十五岁。楚王司马玮前来奔丧,诸王皆在路边迎接,司马乂却独至司马炎的陵所,号哭著等待司马玮到来。后拜步兵校尉。司马玮诛太宰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时,司马乂镇守东掖门。司马玮被诛杀后,司马乂以同母弟的身份,被贬为常山王,遣回封国。

讨伐赵王

[编辑]

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三王(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兴兵讨伐赵王司马伦,司马乂率领他的封国士兵响应。经过赵国,房子令拒守,司马乂将他杀死,加入司马颖的后继。常山内史程恢将要背叛司马乂,司马乂到后,斩程恢及他五个儿子。至洛阳后,拜抚军大将军,领左军将军。后于七月甲午(8月31日),迁骠骑将军、开府,恢复长沙王封号和封国[4]

诛杀齐王

[编辑]

大司马司马冏掌权后,渐渐变得专横,引起司马乂不满,曾在拜祭皇陵时向司马颖提议起兵讨伐司马冏,以保天下。太安元年(302年),河间王司马颙听从李含的计谋,指令司马乂讨伐司马冏。司马冏于是遣将董艾攻击司马乂,司马乂于是统领亲兵一百多人,赶赴皇宫,奉天子命攻大司马府。连战三日,司马冏战败,被斩杀,他二千多个党羽亦被诛杀。惠帝任命司马乂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乂虽在朝廷身居要职,但事无巨细,都谘询在邺城的大将军司马颖。

抵抗二王

[编辑]

李含和司马颙原本认为司马乂弱小而司马冏强大,以为司马乂会被打败,然后司马颙以此为借口,宣告四方共讨司马冏,然后废惠帝,立成都王司马颖为帝,司马颙可以拜相专权。现在司马乂战胜,计划不成,反倒令司马乂掌权,于是暗中指使河南尹李含、侍中冯荪中书令卞粹等刺杀司马乂,皇甫商告发,司马乂于是诛杀三人。司马颙见李含被杀,于是与司马颖共同进攻洛阳,讨伐司马乂。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司马颙命令部将张方领兵七万与司马颖的二十多万大军一起进攻洛阳。晋惠帝下诏令司马乂为大都督,兴兵迎击。战事连续数个月,朝中议论司马乂和司马颖是兄弟,可以说服和解,于是命中书令王衍太尉光禄勋石陋司徒,试图说服司马颖,与司马乂分而居;司马颖拒绝。司马乂亦去信司马颖试图和解,但司马颖要求司马乂杀皇甫商等人才肯撤兵。司马乂不接受。和解告吹。

被囚身死

[编辑]

翌年(304年),司马乂多次击败司马颖,共斩获六、七万人。因为战争持续,同时司马乂坚持不削减奉献给皇宫的物资,而令城中闹饥荒,虽然士兵又饿又疲累,但将士同心,愿意效命至死。司马颙部将张方认为不可能攻破洛阳,建议撤兵退回长安。此时,东海王司马越担心司马乂会失败,于是暗中与殿中诸将合谋捉拿司马乂,下诏免去司马乂所有职务,囚禁于金镛城。开城后,将领们见敌军并不多感到后悔,于是图谋劫走司马乂,继续领导将士抵抗司马颖。司马越对此感到惧怕,有意诛杀司马乂,以绝将士抵抗之心。黄门侍郎潘滔劝司马越向张方密报司马乂已被囚于金镛城,司马越听从。张方知道后,派遣部将郅辅领兵三千到金镛城抓司马乂,回到张方营地后,用火将司马乂活活烧死,死时二十八岁,期间不到三天[5]。司马乂死时传出冤痛之声,张方将士听到都忍不住为他哭泣流涕。

司马乂于城东出殡,官属皆不敢往,只有司马乂前掾属刘佑送他的棺椁,刘佑提著丧车走,又没有丧乐,哀伤的情景感动路人。谥曰

儿子

[编辑]

评价

[编辑]
  • 《晋书》:“长沙材力绝人,忠概迈俗,投弓掖门,落落标壮夫之气;驰车魏阙,懔懔怀烈士之风。虽复阳九数屯,在三之情无夺。抚其遗节,终始可观。”“长沙奉国,始终靡慝;功亏一篑,奄罹残贼。”

注释

[编辑]
  1. ^ 《晋书》本传载司马乂在正月二十七日死,据两千年中西历换算(晋惠帝永安年号),此日为3月19日。
  2. ^ 《太平御览.皇亲部十七.诸王下》:武帝子乂,字仕庆。封长沙王。性果厉,有威断。
  3. ^ 《晋书》本传作“第六子”,按《晋书·城阳哀王兆传》载“景度以泰始六年薨,复以第五子宪继哀王后。薨,复以第六子祗为东海王,继哀王后。”可知第六子实乃司马祗;又《世说新语·言语-25》注引《八王故事》作“第十七子”,当是。
  4. ^ 《晋书·惠帝纪》:秋七月甲午,立吴王晏子国为汉王,复封常山王乂为长沙王。
  5. ^ 初,乂执权之始,洛下谣曰:“草木萌牙杀长沙。”乂以正月二十五日废,二十七日死,如谣言焉。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晋书·卷059》,出自房玄龄晋书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