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战役
吴淞战役 | |||||||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 |||||||
吴淞战役 | |||||||
| |||||||
参战方 | |||||||
大清帝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郭富子爵, 巴加爵士 | 陈化成 (战殁)[1] | ||||||
兵力 | |||||||
14艘[2] |
19艘,[3] | ||||||
伤亡与损失 | |||||||
战殁2人,[2] 伤25人[2] |
百余人伤亡,[4] 250余处火炮被毁[5] |
吴淞战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于中国长江口内吴淞炮台一带的战役。在杭州湾重镇乍浦沦陷后,清政府为了阻止英国军队北上,并且沿著长江侵入中国大陆,在长江口一侧的吴淞炮台重兵布防。1842年6月16日,英国军队进攻吴淞炮台,在激战一日后,最终以英国军队攻陷吴淞炮台告终。
起因
[编辑]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英军沿中国东南海岸线北上,相继攻克厦门、定海、宁波。早在定海被攻陷后,时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就意识到上海、宝山两县有可能成为英军接下去的目标[6]。当时,宝山县有兵勇总计3,700余人,火攻船40艘,大小炮340余尊,抬枪248枝。上海县正规军1,800余人,大小炮32尊,抬枪100枝,并另有乡勇200人,配船20艘,水乡团练100人。长江口北侧崇明驻扎有苏松镇标兵3,000人,徐州镇标兵200人。梁章钜有感于军力薄弱,因此在1841年10月6日,下令调集各标营兵总计2,000人分别部署于上海、宝山两县的要隘。到10月17日,梁章钜又再调徐州等地标营1,700人来沪。11月14日,新任两江总督牛鉴抵达吴淞查勘防务,再奏请调河南兵1,000人来沪[7]。
1842年5月18日,英军军舰7艘,2,200余人进抵杭州湾北侧的乍浦海面,并发起进攻。驻守乍浦县城南天尊庙的300名清军全数阵亡,乍浦沦陷。5月28日,在海军司令巴加和陆军司令郭富的指挥下,英军总计7,000余人由乍浦登船,搭乘椋鸟、金发人、莫德斯特、克里欧、哥伦拜恩、塞索斯特利斯、冥界火河、康华丽、复仇女神号等20余艘舰船,进逼吴淞口[8]。并于6月8日在长江口以东鸡骨礁一带集结,并派船探测航道、封锁长江口。
经过
[编辑]战前布防
[编辑]在多年对吴淞炮台的整修和经过几次加强兵力部署以后,当时驻扎于吴淞镇和宝山县的总兵力在5000人左右。在陆地上,沿吴淞镇至宝山县长达七里左右的堤岸上部署大小炮位,其中大炮总计154门,守军1,300人,此处称之为西炮台。在黄浦江对岸的浦东张家浜处,又有守军1000人和大炮五十门组成东炮台阵地。西炮台由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领苏松镇总兵周世荣亲自坐镇,东炮台由川沙参将崔吉瑞防守。此外,宝山县城作为西炮台后方阵地,由两江总督牛鉴领2000余人驻守,并配备大炮50多门。宝山县西北小沙背一带,由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带700人驻守,以防英军由长江沿岸登陆,同时支援西炮台[8]。
在水面上,清军水师战船16艘由守备田浩然指挥,停泊于吴淞口内。水师游击管带刘长领新造水轮船4艘及其余巡逻船、运输船等部署于蕰藻浜以南黄浦江水面[8]。
战事经过
[编辑]1842年6月13日,英军在巴加和郭富的指挥下,由鸡骨礁抵达吴淞口外长江江面,双方进入临战状态。英军在了解清军设防情况后,决定以“康华丽”号等3艘重型军舰从正面攻击西炮台,“摩底士底”号等4艘轻型军舰利用优势快速突入黄浦江后,向吴淞镇一侧的西炮台和东炮台进行炮击,掩护陆军于吴淞镇附近登陆[8]。
6月16日晨6时,英军发动进攻信号,康华丽号等三艘军舰按原计划驶抵西炮台附近水域,结果遭到陈化成守备的西炮台的阻击。这场炮战持续了4个小时,康华丽号被击中多次,死伤20余人。陈化成亲自操纵火炮轰击敌舰,期间牛鉴曾三次派人持令箭要求陈化成进入宝山县城指挥战事,但均被陈拒绝。直至上午十时许,由于英军军舰暂时撤退调整,毫无舰队作战经验的清军守军以为英军败退,便向宝山县内的两江总督报捷。牛鉴得到捷报后决定亲自前往炮台督阵,遂开宝山县南门,摆出总督仪仗前往西炮台。但在行进了三里以后,被江面近处的一艘英军发现,英军下令炮击总督仪仗。牛鉴受惊从官轿中逃出,随后脱掉朝服,在河南参将陈平护送下逃回宝山县城。随后又弃城逃往嘉定,并在当日夜间抵达太仓。随同逃走的还有宝山县知县周恭寿及2000余名守城官兵[8]。
在战场上,当西炮台展开炮战时,4艘轻型英军舰船突破吴淞口,逼近蕰藻浜,向吴淞镇附近进行炮击,当时吴淞镇附近的炮台仅有10门大炮,难敌英军火力。不久,英军陆军登陆,占领吴淞,并从侧后方陆路向西炮台进军。另一方面,在得知总督已逃往嘉定的消息后,小沙背阵地与东炮台阵地的守军都纷自逃亡,小沙背和东炮台落入英军之手。此时的西炮台孤立无援,已经处于英军四面包围的境地。
在此情形下,西炮台也出现了兵士逃跑的现象,陈化成一边指挥炮战,一面阻止逃兵。西炮台的守备韦应福高呼“武官临阵,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怕死开逃还算是武官哩”,而把总许攀枝也一同呼喊“主将陈公平时跟我们共饮食,同风露,他求于我们的唯有此一时,谁敢退却一步”,但逃走现象愈演愈烈,最终只剩80余人坚守西炮台。最终,因兵力过于悬殊,陈化成、韦印福、许攀枝等纷纷战死殉国[8]。
后续
[编辑]在吴淞炮台沦陷后,英军沿路攻入宝山县。次日英军分两路,一路由吴淞南下,另一路由水上溯黄浦江上行往上海县城。由于上海县守军事先得报已经撤离,所以未遇到任何抵抗英军便于当日进入县城。6月23日,英军由上海、宝山两县撤退,重新集结于吴淞口,预备沿长江进攻镇江、江宁两府[9]。
陈化成在吴淞炮台阵亡后,安徽武进士刘国标将其遗体抢出藏于芦苇荡中[10]。八天后,陈化成遗体寻出运往嘉定县城,时嘉定县令练庭璜为陈化成拭去血污,并聘请画家程庭鹭按遗容绘制遗像,灵柩随后运回福建[11],清朝扬威将军、乾隆帝曾孙奕经命贝青桥为陈化成做挽词
一战甬江口,督臣死提臣走;再战吴淞口,提臣死督臣走;三战乃及金陵城,江涛寂静噤不声,陈将军后谁敢兵。君不见走者皆弃诸市,死者长如生。[12]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Bulletins 1842, p. 759
- ^ 2.0 2.1 2.2 Bulletins 1842, p. 816
- ^ Hall & Bernard 1846, p. 326
- ^ Hall & Bernard 1846, p. 329
- ^ Hall & Bernard 1846, p. 330
- ^ 梁章钜. 福建省情资料库. 2010-09-19 [201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 ^ 上海军事志>>大事记.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6) (中文).
- ^ 8.0 8.1 8.2 8.3 8.4 8.5 上海军事志>>第八编战事>>第二章近代战事>>第一节英军入侵上海.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中文(中国大陆)).
- ^ 吴淞区志>>第十七篇军事>>九、重大战事>>鸦片战争吴淞之战.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中文).
- ^ 宝山县志>>卷二十四御侮志>>第一章抗倭、抗英战争>>第二节 鸦片战争抗击英军.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3-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中文).
- ^ 博物馆的秘密陈化成纪念馆:清朝画家照遗体绘制英雄像. 新民网. 2012-09-05 [2013-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 ^ 贝青桥:《咄咄吟》
来源
[编辑]- 书籍
-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42). Westminster: Printed by F. Watts.
- Rait, Robert S. (1903). The Life and Campaigns of Hugh, First Viscount Gough, Field-Marshal. Volume 1
- Hall, William Hutcheon; Bernard, William Dallas (1846). The Nemesis in China (3rd ed.). Henry Colb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