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坐标45°46′43″N 126°36′41″E / 45.778685°N 126.6113243°E / 45.778685; 126.611324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
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
坐标45°46′43″N 126°36′41″E / 45.778685°N 126.6113243°E / 45.778685; 126.6113243
分类纪念建筑物
时代1958年
认定时间1995年
防洪纪念塔
位置松花江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
哈尔滨市保护建筑
官方名称防洪纪念塔
类型一类
外部图片链接
image icon 塔顶的人物塑像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又称防洪胜利纪念塔防洪纪念塔,是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1957年,哈尔滨面临特大洪水威胁,当地民众努力建造堤坝,成功挡住洪水;政府部门决定在松花江堤上修筑一座纪念塔,以兹纪念。纪念塔的塔顶和塔身分别有人物塑像和浮雕,描绘抵抗洪水的场面,设计方案在建塔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订。纪念塔最终在1958年竣工,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时险遭破坏。此后,防洪纪念塔先后进行了数次修缮,在1995年成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7年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到访。

历史

[编辑]

建造过程

[编辑]

1957年,松花江爆发特大洪灾,威胁哈尔滨市的安全;哈尔滨民众努力建造堤坝,成功挡住洪水[1][2]。为了纪念此事,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委员会(哈尔滨市委)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决定在松花江堤上修筑一座纪念塔[1]。纪念塔造价12.7万人民币,由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a]负责施工[b][5]。纪念塔的建设工程在1958年开展[c][5]

市政府就纪念塔的选址广泛征求意见,得出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大街与堤顶道路轴线的交叉点,二是松花江堤坡的顶端,三是把塔下围廊与堤顶道路的边线拉齐、塔身靠近中央大街;经过多次讨论后,哈尔滨市长吕其恩决定采用第三个方案[3]。选址完成后出现了纪念塔朝向的问题,但当时纪念塔围廊要开始施工,负责人员于是在两侧分别建少一个廊柱,以便日后调节朝向、同时不影响工程进度;后来,吕其恩亲自到现场考察,决定把纪念塔的正面朝向中央大街[7]

纪念塔的最终选址,即目前位置

在建造纪念塔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为塔身雕塑打造石膏模子,需要使用黏性好、干燥后不会变形或裂开的黏土耐火黏土英语Fire clay完全符合要求;为了确保能满足需要,负责单位把哈尔滨可供购买的耐火黏土抢购一空,共买了超过7,000公斤的耐火黏土,一度引致供不应求[7]。雕塑完成后,剩馀的耐火黏土转让给基础建设部门,用作生产耐火砖,缓解了黏土紧缺的局面[7]。另外,纪念塔环廊柱表面的水刷石需要用到白水泥,但当时哈尔滨水泥厂牡丹江水泥厂均没有生产白水泥、也不会单独生产少量产品;于是,负责单位派员向苏州水泥厂购买五吨白水泥,空运到哈尔滨[7]

落成后

[编辑]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在1958年[d]竣工,并在两年后的1960年9月6日举行落成典礼[5]

在其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吕其恩受批斗,纪念塔差点遭到破坏[1][8]。1966年,哈尔滨一所学校的“造反团”三度闯入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建委),逼问纪念塔是否存在吕其恩的形象[3]。市建委总工程师王丽生担心纪念塔被毁,便一口否定;他指出,即使纪念塔上的人物形象与吕其恩神情相似,也只是偶然,而且担任市长的吕其恩没可能有空当模特儿[7]。“造反团”满意他的答复,纪念塔安然无恙[7]

此后,防洪纪念塔先后进行了数次修缮;例如在1995年8月,哈尔滨市政府投资20万人民币修葺纪念塔,为其恢复原貌,并添加灯光装饰[7]。1995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把防洪纪念塔定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2]。1997年,时任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来访哈尔滨;由于上万名哈尔滨白俄曾参与抗洪工作,叶利钦特意参观防洪纪念塔,并向纪念塔行鞠躬[3]

1998年,哈尔滨再次受特大洪水侵袭,水位甚至比1957年的更高;40万军民参与抗洪工作,成功应对洪水[7]。为了纪念这事,有哈尔滨民众提出建立一座纪念碑,也有市民建议把抗洪人员的名字、以及参与抗洪军警的号码刻在纪念塔;最终,市政府决定在纪念塔上加注1998年洪水的水位[7]

2008年,道里区政府与其他部门共同举办“纪念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落成50周年座谈会”[4]。翌年,防洪纪念塔获颁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9]。2012年,防洪纪念塔再次重行修葺[10]

结构及设计

[编辑]
塔顶人物塑像剪影
另一角度来看的纪念塔
夜色下的纪念塔

纪念塔目前的外观

[编辑]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位于斯大林公园中央,高度为22.5米,由塔顶、塔身和塔基座组成[3][7]

纪念塔的塔顶有四个高3.5米的人物塑像,分别是工人、农民、解放军军人和女知识分子,高举红旗;这象征哈尔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建设堤坝、对抗洪灾[3][7][11]。塔身中部有高2.2米的人物浮雕,共刻划了24个人物,情景包括宣誓上堤、防治洪水、胜利庆功等[7][12]。塔上还有一根金色圆管,标志1998年洪水的水位(120.89米)[3]。纪念塔塔基呈方形,上窄下宽,以石材砌成,象征堤坝坚固;塔基正前方镌刻了“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的鎏金字样[3][13]。塔基前有一座喷泉,象征哈尔滨人民成功把洪水变成造福百姓的水源;下方有两阶水池,上阶标示1957年洪水的最高水位(120.30米),下阶标示1932年哈尔滨被洪水淹没时的最高水位(119.72米)[3]。水池在1990年安装了声控彩色喷泉[12]

纪念塔的外面环立了20根以宽带连接起来的科林斯圆柱,构成长35米的罗马式半圆围廊;这象征20世纪哈尔滨人民的力量坚不可摧[3][13]。环廊的两端有高3.5米、宽2.5米的石壁,东侧的石壁刻划哈尔滨民众成功对抗洪水的场景,西侧的石壁雕刻了各民族人民举起标语前进的景象,石壁背面则是讲述哈尔滨防洪历史的碑文[7]

设计方案沿革

[编辑]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纪念塔的高度只有21.9米;但是,有专家在已开始建塔后提出,纪念塔从附近环境来看的话太低了,故建议把塔高增至30米[7]。当时纪念塔的底座工程已开始进行,要增加塔高就只能收细塔身,导致塔顶的人物雕塑难以安排;经过反复考虑,负责人员决定把纪念塔的高度增至22.5米[7]

塔顶的人物雕塑起初按照惯例以妇女代表农民,但这农民雕塑的形象被批评不够有力,设计人员于是改以男性代表农民、女性代表知识分子[3]。这名女知识分子起初设计成赤足、绾起裤腿、头缠毛巾的妇人,此方案不受支持;吕其恩提出把她的形象修改,但设计人员在审稿时发现重新设计的女知识分子身高偏低、外貌文弱,于是改以一名女学生运动员作模特儿[3]。雕塑基本完成时,有意见认为塔顶工人塑像的姿势易生政治误解,但塑像当时已有钢筋支架、混凝土浇筑,难以作重大改动;于是,专家磋商后决定把塑像并拢的五指分开,改为自然弯曲的形态,同时修改手臂的轮廓[3]

塔身上的浮雕由一艺术学院的师生[e]负责,由雕塑家王熙民担任创作总指导[1]。当时,哈尔滨市委要求,主雕像需呈现出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商人(“工农兵学商”)的形象,其中一定要表现工人阶级的领导[1]。学生由此构思出工人持旗在前、另外四类人跟随在后的构图,但这样的构图看起来拥挤,而且商人的形象不易呈现;于是,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决定只保留“工农兵”在浮雕上[1]。浮雕上的人物最终有24人[7]。这些人物当中包含一名干部,有雕塑家认为干部形象应以吕其恩为原型,负责人虽然同意这建议,但担心吕其恩会反对;因此,负责人没有把此决定告知他本人,雕塑家便依据吕其恩的照片来雕塑[7]

文化影响

[编辑]

防洪纪念塔被视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1964年,黑龙江画家孙云台创作了一幅油画,绘画了纪念塔的外貌;这幅油画后来参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成为该届展览里唯一一份来自黑龙江的作品[2]。2012年,纪念塔曾入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内页的图像[14]

参注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即现今的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2. ^ 纪念塔的设计人员有争议,一说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师李光耀与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两人,一说是南斯拉夫建筑师米哈伊尔·安德列维奇·巴吉赤(Михаил Андреевич Бакич)、苏联建筑师兹耶列夫、中国建筑师李光耀三人,一说是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3][4][5]
  3. ^ 一说为5月1日,一说为6月[5][6]
  4. ^ 具体日期有争议,一说10月1日,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夕[5][7]
  5. ^ 其中一名参与的学生吴顺平指他们来自鲁迅美术学院[1]。《哈尔滨市志》则指出,这些师生来自沈阳艺术学院[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防洪纪念塔的诞生. 老照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29–30. ISBN 9787807135852. 
  2. ^ 2.0 2.1 2.2 2.3 李士良. 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简况.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王建承. 防洪纪念塔--哈尔滨人永久的记忆. 哈尔滨史志. 2014, (73)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4. ^ 4.0 4.1 纪念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落成50周年座谈会在我市召开.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 2008-11-13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哈尔滨市志 建筑业》.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6. ^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塔镇江天 抗洪史诗铸丰碑. 中国龙志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2012-12-26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8. ^ 《哈尔滨市志 人物》.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9. ^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 2010-01-13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0. ^ 城市雕塑修补:刷绿漆不应是你的宿命. 新华网. 2012-07-31 [2016-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11. ^ 姜志军; 郭崇林. 松花江畔的民俗与旅游.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40. ISBN 9787563706556. 
  12. ^ 12.0 12.1 赵蓝幽 (编); 李平. 战胜洪魔的象征——防洪纪念塔. 哈尔滨新闻网. 2011-09-30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3. ^ 13.0 13.1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14. ^ 入选新版普通护照的著名景点(高清). 人民网. 2012-12-21 [201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