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乔治·华盛顿号弹道潜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乔治·华盛顿
USS George Washington SSBN-598
于海上巡曳中的乔治·华盛顿号,帆罩后方的两排垂直飞弹发射口是弹道飞弹潜艇的特征。
概观
舰种弹道潜艇
拥有国 美国
舰级乔治·华盛顿级
制造厂通用动力电船部门
动工1958年11月1日
下水1959年6月9日
服役1959年12月30日
退役1985年1月24日
结局报废拆解
除籍1986年4月30日
绰号乔治鱼(Georgefish)
技术数据
排水量5,400轻吨[1]
约6,700吨(潜航时)[2]
全长116.312公尺[2]
全宽10公尺[2]
吃水8.8公尺[2]
动力S5W英语S5W reactor压水反应炉
涡轮发动机
1×七叶螺旋桨
功率2×15,000shp[1]
最高速度水面20(37公里/小时)
水底25节(46公里/小时)以上
续航距离无限[注 1]
乘员120人(两组轮替)
  • 军官:12人
  • 船员:100人
武器装备

乔治·华盛顿号弹道核子潜艇(USS George Washington SSBN-598,简称华盛顿号),又常昵称为乔治鱼(Georgefish)[3],是一艘于1959年至1985年之间服役于美国海军核子动力潜艇,为5400吨排水量乔治·华盛顿级的一号舰,也是美国海军乃至于全世界第一艘成军的战略弹道飞弹潜艇(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以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为名的乔治·华盛顿号是美国海军曾经操作过的第三艘同名舰艇,也是第一艘专为作战用途建造的同名舰[2](之前的两艘乔治·华盛顿号都是以普通船只转做军事用途)。

历史

[编辑]
1959年6月9日,在康州格罗顿进行下水仪式的华盛顿号。

华盛顿号的建造缘起,可以回溯到美国在二战结束之后,参考二战后掳获的大日本帝国海军伊四〇〇型潜舰以潜艇作对地攻击的概念[4],并尝试在巴劳鱵级潜艇小鲨鱼号英语USS Cusk (SS-348)上试射纳粹德国V-1飞弹而以此所开发出狮子座飞弹(Regulus)[2]。然而,狮子座飞弹因为发射时的准备程序繁复、且只能自水面上发射,在发射过程中潜艇必须保持浮在水面上的状态,而大幅增加遭到攻击的风险。为此美国军方委托洛克希德(Lockheed,今洛克希德·马丁的前身)著手开发后继的北极星飞弹(Polaris),是一款使用两阶段点燃固态燃料火箭作为推进、可以携带核子弹头的新型舰队弹道飞弹(Fleet Ballistic Missiles, FBM)。因两阶段点燃的运作方式,北极星飞弹可由潜艇自水面下直接发射,飞弹上升突破水面之后再点燃第二段推进,朝攻击目标飞去[2]。为了配合这种新形态的潜射飞弹设计,潜艇必须拥有一种在过去不曾存在的设备——垂直发射弹舱,而成为开发建造华盛顿级潜艇的主要目的。

华盛顿号是在1957年11月1日时,在通用动力公司的电力船只部门(Electric Boat Division,今通用动力电船公司前身)位于康乃狄克州格罗顿(Groton, CT)的船坞安放龙骨起造。这具船身在起造时原本是预计给另外一艘船舰——鲣鱼级(Skipjack-class)攻击潜艇六号舰、蝎子号英语USS Scorpion (SSN-589)(USS Scorpion SSN-589)——使用,但在建造半途临时于船身中后段插入一截40公尺长的弹道飞弹发射舱,改建成弹道潜艇用途[3][2],而蝎子号则另行改用另一套同型的船身。当时美国政府授权海军更改两艘攻击潜艇的建造,转建为弹道潜艇,除了由蝎子号改建的华盛顿号外,另一艘是更改设计时完全还未动工的杜父鱼号英语USS Sculpin (SSN-590)(USS Sculpin SSN-590),也就是后来的华盛顿级二号舰派屈克·亨利号英语USS Patrick Henry (SSBN-599)(USS Patrick Henry SSBN-599)。

华盛顿号于1959年6月9日时,由时任财政部长的前海军部长罗伯·安德森(Robert B. Anderson)之夫人掷瓶受洗后下水[2],并于同年12月30日就役,赋予SSBN-598的舷号。

新制度与水底试射

[编辑]

就役后的华盛顿号隶属于美国海军第14潜水艇中队英语Submarine Squadron 14(SUBRON-14),这是一个只比华盛顿号早诞生一些的崭新单位,于1958年7月1日时由时任上校的诺维尔·瓦德(Capt. Norvell G. Ward)建立。以英国苏格兰神圣湖英语Holy Loch(Holy Loch)为母港的SUBRON-14,主要任务是在华盛顿号成军之前先建立起一套与战略弹道潜艇操作相关的行动准则,并在新舰就役后负责相关的人员训练、装备与管理工作[5]。SUBRON-14是美国海军第一个发展出两班制船员轮调制度的单位,将华盛顿号上的船员分为蓝组与金组,包括管理的军官系统在内,各自拥有完全不同的人员配置。配合核子弹道潜艇需长期躲藏在海中不能泄漏踪迹的运作特性,所有人员一年只值勤180天,并以通常为期66天的任务周期轮流,其中一组人负责操作潜艇出海,而不值勤的另一组人则在岸上休长假,或进行必要的陆上训练,以兼顾任务需要又不至于影响船员的家庭生活[5]。利用轮班制度,包括华盛顿号在内的核子弹道潜艇可以一年四次的频率进行其核子吓阻巡航(nuclear deterrent patrol)任务[6]:2

两组人中率先投入运作的蓝组之首任舰长为詹姆斯·奥斯朋(James B. Osborn)[3]。除了是新船级的首号舰之外,由于华盛顿号也是一个全新军舰种类(弹道潜艇)的第一艘,该舰在就役初期大都用于各种航行测试用途,包括在1960年7月20日时进行的北极星飞弹试射。在试射当天的午后,华盛顿号自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Cape Canaveral)的大西洋飞弹试射场英语Eastern Range(Atlantic Missile Test Range,今东部试射场的前身)外海的水底成功发射一枚北极星A-1飞弹,并在发射成功后于12时39分去电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告知此历史性的消息[7],其电文内容“POLARIS — From out of the deep to target. Perfect.”(北极星——从深海到目标。完美。)成为核子竞赛年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6]:1。两小时后,华盛顿号又发射了第二枚北极星飞弹,并成功击中约1,800公里外的一个预设地点[2]。这次的试射成功代表核子武器发展史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拥有潜射弹道飞弹之后潜艇在发射飞弹时不会遭到空中的人造卫星侦察机察觉而暴露行踪,使得对手无法利用先发制人的方式或以报复性攻击摧毁作为行动匿踪核武发射平台的战略潜艇,保持美军的吓阻性优势[2]

在完成第一次的试射工作之后,华盛顿号航行至卡纳维尔角,在那儿由小约翰·佛朗(John L. From, Jr.)率领的金组接手了华盛顿号的操作。华盛顿号在1960年10月28日时抵达母港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Charleston, S.C.),与其母舰普罗透斯号英语USS Proteus (AS-19)(USS Proteus AS-19)会合[6]:2,并在该地装填了16枚北极星飞弹,是该舰首度全副武装的纪录。武装完成后蓝组再次接手华盛顿号的运作,在奥斯朋舰长的指挥下,于11月15日开始进行其成军以后的第一次核子吓阻巡航任务[5][3]。此次巡航持续了66天又10小时,华盛顿号在翌年(1961年)年初返抵新伦敦,在进行为期21天的整补工作之后,由金组换班,执行该组第一次的核子吓阻巡航任务[6]:2

1965年,华盛顿号首次返回格罗顿的电船公司船坞,进行核燃料添加工程[5],在此之前该舰已经累积了超过10万海里(相当于19万公里)的航程纪录[7]。配合这次回厂,华盛顿号也同时进行了设备升级,包括可以对应新型北极星A-3飞弹的系统升级,并增添了许多可以提升船员生活品质的设备[6]:2。在历经超过一年以上的燃料再添加与功能改装工程后,华盛顿号在1966年时重新加入舰队,继续执行核子吓阻巡航任务,直到1970年时,再度进厂进行第二次核燃料再添加工程,并于1971年11月返回岗位[6]:2

在美国海军于1972年10月17日发布的命令中,公告华盛顿号的母港将自查尔斯顿转移至夏威夷珍珠港。1973年1月,当华盛顿号完成其在大西洋海域的最后一次巡航后,正式转移驻地,改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执行核子吓阻巡航任务[6]:2

在华盛顿号之后,在冷战时代美国陆续建造了41艘弹道飞弹潜艇,是当时支撑美国核子吓阻力量的主干。这41艘美国方面称之为“自由41英语41 for Freedom”(41 For Freedom)的弹道飞弹潜艇舰队包含乔治·华盛顿级到班哲明·富兰克林级英语Benjamin Franklin-class submarine(Benjamin Franklin-class)五个不同的舰级,并曾配备过北极星、海神(Poseidon)与三叉戟(Trident)三个不同世代的洲际飞弹系统[3]

日昇丸事件

[编辑]

1981年4月9日,华盛顿号在中国日本之间、距离九州佐世保港约200公里、属于公海范围的东海海域中,因未公开的原因紧急浮出水面,并在浮出水面的瞬间撞击到2,390吨排水量的日本籍货船日昇丸号(Nissho Maru),造成日昇丸号严重受损、迅速于15分钟后沉没。在这起意外中华盛顿号仅有帆罩英语Sail (submarine)部位轻微受损,但日昇丸号上落水的15名船员中,只有13人获救,船长大副2人丧命[8]:8

在碰撞事故发生后华盛顿号于短时间内就离开了现场,另一架在附近空域巡弋的P-3猎户座反潜巡逻机也并未实际对船员提供援助,落水船员靠救生艇在海面上漂流约20小时后,才由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秋云号日语あきぐも (護衛艦)あきぐも,JDS Akigumo DD-120)与青云号日语あおくも (護衛艦)あおくも,JDS Aokumo DD-119)救起。此事件曾一度造成美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紧张,日方质疑为何美国的战略潜舰会出现在距离日本领海不过20海里的敏感地带从事不明的动作,且在事件发生后拖延35小时才通报日本当局。此事件最后是由美国总统隆纳·雷根出面表达遗憾并承诺会做出相关惩处与补偿,才告一段落。日本方面常以“美核子潜艇肇事逃逸事件日语米原潜当て逃げ事件”(米原潜当て逃げ事件)称呼日昇丸事件[8]:8

用途更改与退役

[编辑]
被安置在潜舰部队图书馆暨博物馆英语Submarine Force Library and Museum作为展示收藏的华盛顿号罩帆。

1982年,华盛顿号在完成了最后一趟核子吓阻巡航任务之后,返回母港珍珠港。隔年的1983年,华盛顿号在华盛顿州的班戈海军潜艇基地(Naval Submarine Base Bangor,今基察普海军基地前身之一)卸除核子飞弹武装,改作为一般的核子攻击潜艇(SSN)使用。这是美国方面对应1969年至1972年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战略武器限制谈判(1st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SALT I)所进行的核武军备裁减工作之一环[5]。除了华盛顿号外,同级的姊妹舰派屈克·亨利号(USS Patrick Henry SSBN-599)与罗伯·李号英语USS Robert E. Lee (SSBN-601)(USS Robert E. Lee SSBN-601)也进行过相同的改装与改级工程,虽然当时并没有替这几艘改装过的战略潜艇制订新的分类级别,但此举却可说是日后巡弋飞弹潜艇(SSG/SSGN)的滥觞[5][1]。在多年后的2002年至2008年之间,美国军方陆续将4艘俄亥俄级(Ohio-class)弹道潜艇改装为巡弋飞弹潜艇。可兼顾核武裁减的需要,却又不会因为不必要的船只除役而造成浪费。

在短暂的攻击潜艇生涯之后,华盛顿号于1985年1月24日正式除役,于隔年的4月30日自《美国海军船籍英语Naval Vessel Register》上注销。华盛顿号最后是在普吉湾海军船厂英语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 and Intermediate Maintenance Facility(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报废拆除[7]。在拆除的过程中其帆罩被保留下来,成为位在康乃狄克州格罗顿的潜舰部队图书馆暨博物馆英语Submarine Force Library and Museum(Submarine Force Library and Museum)之室外纪念收藏之一。

武装

[编辑]

作为一艘弹道潜艇,华盛顿号主要的武装是16枚北极星A1飞弹[3][9],但舰上仍配置有六组21吋(533mm)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Mk 16Mk 37Mk 48型鱼雷,提供基本的自卫与对潜、对舰攻击能力[2]

1965年10月14日,华盛顿级五号舰亚伯拉罕·林肯号英语USS Abraham Lincoln (SSBN-602)(USS Abraham Lincoln SSBN-602)返回美国本土卸除其上的北极星A1飞弹,以进行核燃料再添加工程。在林肯号上的北极星A1卸除之后,此型飞弹正式除役,华盛顿级的五艘潜艇都在进行第一次的燃料再添加工程之后换装了改良型的北极星A3[1]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核子动力船舰可视为无续航力限制,每次出航的时间长度仅受限于船上的食物补给。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SSBN-598 George Washington-Class FBM Submarines. FAS.com. [2013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17日) (英语).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Jessica Taylor. USS George Washington - The Nation's First Boomer, Part.1. 美国海军《水下军武》(Undersea Warfare)杂志. 2010年11月17日 [2013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8日) (英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Navy Commemorates 50th Anniversary Of First SSBN Deterrent Patrol. 美国海军. 2010年11月17日 [2013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2月4日) (英语). 
  4. ^ 旧日本軍の巨大潜水艦を発見、ハワイ沖. CNN. 2013年12月4日 [2014年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22日) (日语). 
  5. ^ 5.0 5.1 5.2 5.3 5.4 5.5 Jessica Taylor. USS George Washington - The Nation's First Boomer, Part.2. 美国海军《水下军武》(Undersea Warfare)杂志. 2010年11月17日 [2013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5月3日) (英语).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USS George Washington SSBN 598 Gold - Patrols 39 and 41 Cruise book. [2013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0月1日) (英语). 
  7. ^ 7.0 7.1 7.2 George Washington. 美国海军历史与传承指挥部. [2013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8月3日) (英语). 
  8. ^ 8.0 8.1 存档副本 戦没船を報記録する会 会報 (PDF). 战没船纪录会. 2007年1月25日 [2013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年4月11日) (日语). 
  9. ^ 陈炳圣. 《萬物簡史》. 源桦. 2007. ISBN 98682842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