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鲜卑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鲜卑山,传说中的鲜卑起源地,其地点不详。现代考证认为应是指大兴安岭北侧。

历史

[编辑]

史载鲜卑的名称来自他们所居地地附近的一座大山,名鲜卑山[1][2]

鲜卑的习俗,当他们游牧到某个地方,就会将此地的大山命名为鲜卑山。因此,许多古书,如《蒙古游牧记》中,就记载了很多个地方,都有被称为鲜卑山的地点。大鲜卑山的确实地点,长期以来无法考证[3]

据《魏书》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候国西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祭祀,并在洞中刻下祭文。

现代考证

[编辑]

1980年7月,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嘎仙洞”,该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遗留的石刻铭文与《魏书》记载基本相同,从而证明嘎仙洞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鲜卑石室。嘎仙洞面积近3000平方米,洞顶最高20余米,同时洞中还有小洞。

根据鲜卑族对祖先的记忆,大约早在夏代,鲜卑民族已经开始活动,而当时鲜卑民族活动的地点是否就是两千多年以后北魏时期的鲜卑石室尚缺乏直接的证据。目前只能说,鲜卑山非常可能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麓。

参考

[编辑]
  1. ^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
  2. ^ 《魏书》卷1〈帝记第一〉:“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3. ^ 陈连开. 鲜卑山考. 《社会科学战线》 1982年03期. [201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